“如果想要真正研究透中国制造业,就绕不开佛山制造。历史上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未来应该还是如此。中国的未来,佛山一定是一个重要样板。”
这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最近为《解码佛山制造》一书作序时提出的观点。
近日,佛山市委宣传部、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编著的新书《解码佛山制造》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基于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以故事化、案例化的形式全景展现佛山制造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是一部深入阐述佛山制造业最新战法的著作(点击查看详情)。
张燕生高度评价该书并作序推荐。在近4000字的长篇序言中,张燕生不仅讲述了与佛山的渊源、研究佛山制造业的经历,谈了自己读完《解码佛山制造》的感触,还阐述了对佛山制造业发展的深刻认识并总结相关经验。
在序言中,他说,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佛山形成了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强大的制造业,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制造业名城。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晋级“中国工业第四城”,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他也感知到,佛山制造业正在发生新变化。他说,最近几年,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佛山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聚焦在高端装备、新型储能、新材料、工业机器人和医药健康等产业,“要素创造”正成为佛山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解码佛山制造的体会,张燕生总结提炼了佛山制造业发展的“八大坚持”——坚持“路径依赖”的战略选择、坚持“求真务实”的发展模式、坚持“和谐生财”的包容理念、坚持“制度型开放”的改革精神、坚持“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坚持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坚持“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坚持“创新驱动”和“逆势而上”的进取精神。
“我始终认为,‘佛山很中国’。它既不是省会、经济特区,也不是央企外企云集之地,但它依靠市场、社会、政府协同发力的机制,创造了奇迹。”张燕生说。
■以下为序言全文
中国的未来:佛山样板
文|张燕生
广东佛山的工业文明底蕴深厚,自古就以陶瓷、纺织、铸造、医药等闻名,工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明清时期就是“天下四大聚”和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佛山更是形成了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强大的制造业,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制造业名城。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晋级“中国工业第四城”,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果想要真正研究透中国制造业,就绕不开佛山制造。历史上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未来应该还是如此。中国的未来,佛山一定是一个重要样板。
长期以来,佛山是我以及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城市。时间回到2012年,我和肖耿教授及20多位研究同仁一道,要选择一个城市变革案例,来揭示政府与市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全国这么多城市,选哪一个更好呢?上海更国际化,北京更政治化,深圳更特区化,苏州更多元化。谁更有市场活力但又更草根?唯有佛山。最终,我们锁定佛山,作为重点研究样本。
的确,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探索产业变革方面,一直都是先行先试,而且改革发展成果丰硕。从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到混合所有制跨国企业;从离岸制造、在岸制造到全球制造;从传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从放水养鱼、藏富于民,到交通、能源、城市、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毫无疑问,在一代代人的接力探索和创新实践之下,佛山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经验和模式。正是基于对佛山的研究成果,我们2017年通过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政府与市场——中国经验》《中国未来——佛山模式》和一本英文著作,系统总结和推介了佛山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8年时间过去了,佛山工业发展得怎样了?虽然这期间我仍在一直关注佛山,但当我有幸第一时间读到由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编著,陈捷生、赵越、周欢、赵进主编的《解码佛山制造》一书时,我还是感到非常惊喜,并欣然答应作序。一方面,这本书内容扎实、案例丰富、事实说话、文字流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特别是在国家倡导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对佛山制造业发展最新经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佛山制造业的新变化、新成就和新趋势,从中看到佛山新的活力和动力。
读完《解码佛山制造》一书,感触颇深。
本书分为“何为佛山制造”“何以佛山制造”“如何转型突围”以及“典型样本”“媒体视角”五大板块,以全视角、多层次、宽领域、深挖掘的方式,讲述了佛山制造业的鲜活故事,亮点很多,也很有看头。书中总结了佛山产业发展的“三张牌”优势:民营经济和制造业的“底牌”、两大万亿产业集群(装备制造、泛家居)的“王牌”以及新兴产业的“新牌”。这也是佛山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成为继深圳、苏州、上海之后的“中国工业第四城”的重要支撑。
在“万亿GDP俱乐部”中,佛山是少有的制造业比重超50%的城市,而且无论是企业标准还是在品牌、商标等方面,佛山都是积极努力探索前行的。佛山有企业标准“领跑者”407项,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累计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50项,保护知识产权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这些也都是推动佛山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佛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坚守实业、敢为人先、真抓实干、勇于创新。
早在2008年,在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佛山工业转型难上加难。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品牌、缺渠道、缺转型升级能力,怎么办?佛山人喊出了对标德国,发展工业服务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口号。为了吸引专业化很强的人才和知识密集型行业集聚佛山,政府通过城市“三旧”改造,把污染严重、遍地开花的传统工业城市改造成绿色、开放、智慧、宜居、包容的国际都市。
而最近几年,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佛山民营企业需要榜样,政府就把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聚焦在数控机床、仪器仪表、高端装备、新型储能、新材料、工业机器人和医药健康、现代物流、预制菜等产业,“要素创造”正成为佛山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这些都是佛山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我始终认为,“佛山很中国”。它既不是省会、经济特区,也不是央企外企云集之地,但它依靠市场、社会、政府协同发力的机制,创造了奇迹。
197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是60%,吃饱穿暖是头等大事。佛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发展“家相关”产业。后来也就有了“有家就有佛山造”的说法,打造出了规模超万亿的泛家居产业集群,并拥有“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等称号。
2000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是40%,买车买房成为头等大事,带动了重化工业、房地产和建筑业快速增长。佛山建材、家居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世界铝材看中国,中国铝材看佛山”,佛山涌现出坚美铝材、凤铝铝材等知名企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之一。全世界众多知名地标建筑中,都有佛山制造的身影。而如今,“有超级工程就有佛山造”,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都运用了来自佛山的产品。佛山建筑业总产值在202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现在,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0%以下,社会进入一个较为富裕的发展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成为佛山制造转型升级的新导向。
我们看到,佛山在坚定弘扬企业家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还在加快推动创新赋能、数字赋能、绿色赋能,更加注重发展“硬科技”、推进绿色低碳、履行社会责任。如纺织业领军企业溢达集团首创无水染色技术,引领全国甚至全球纺织产业的“绿色革命”;华兴玻璃“咬定制造不放松”,其小玻璃容器成就了年产值超70亿元的“亚洲日用玻璃大王”;格兰仕三代传承打造国际化家电品牌,成为中国最大微波炉生产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聚焦不同领域,不断产出优秀的技术成果,目标都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一流创新平台。
我们看到,佛山制造把技改作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壮大先进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变的重要手段,从传统技改向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全流程延伸。AI浪潮正在席卷佛山制造业的每一个角落,机器人也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当年美的集团收购世界四大机器人巨头之一的库卡机器人,到众多机器人骨干企业相继进驻佛山,再到如今佛山机器人产业加快冲刺千亿级集群,佛山制造正在步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生物制造新阶段。
解码佛山制造,我有以下体会:
一是佛山始终坚持了“路径依赖”的战略选择。佛山制造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保持着连续性、渐变性,始终没有偏离佛山工业文化、工匠基因这个“根”。无论谁来主政,无论流行什么样的潮流时尚,佛山人都会坚守自己的根。
二是佛山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发展模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制造业底层发展的常识、规律和逻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从离岸制造、在岸制造到全球制造的转型之路。
三是佛山始终坚持“和谐生财”的包容理念。佛山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和谐发力的氛围。佛山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较强,市区镇村各级政府的分责制分工明确,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较强。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公共服务,通过出台政策主动帮助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责任感、事业心、主动性很强。
四是佛山始终坚持“制度型开放”的改革精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广佛极点城市,积极对标香港等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借鉴深圳、苏州等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验,持续组织企业家到世界各国考察游学,主动探索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通相容,为制造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治理环境。
五是佛山始终坚持“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敢饮“头啖汤”是佛山的一大特色。1978年8月,顺德最早建立了生产牛仔裤的“三来一补”代工厂——大进制衣厂,2009年佛山最早推动了传统制造业与工业服务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40多年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开放经济的发展,令佛山取得了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以及中国最大的铝型材加工基地、冰箱生产基地、空调生产基地等突出业绩。
六是佛山始终坚持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制造业需要吸引各种类型的人才,需要制造业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合作,需要引进佛山要素禀赋短缺的全球优质资源推动要素创造。佛山始终重视营造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环境。
七是佛山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如第一次消费浪潮引领轻纺工业发展,第二次消费浪潮引领重化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发展,第三次消费浪潮引领工业服务的发展,第四次消费浪潮引领技术创新、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在每一波全国性消费浪潮中,佛山制造业都处于发展的第一方阵。
八是佛山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逆势而上”的进取精神。佛山工业奇迹的精髓是创新。美的、联塑、海天、溢达、华兴、伊之密等一大批企业,无论所处的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非常注重技术创新。众多佛山企业有着一种共同气质,即把“一尺宽”的市场打出“万米深”,展现出与这座城市相契合的不畏难、敢打拼、韧劲足的精神。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给我很大的震撼,那就是邦普循环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回收企业之一,这使我终于放下了对电动车电池回收问题的担心。后来我在深圳调研,了解到越来越多创新型企业开始把制造环节和功能性分支布局到佛山,这正是佛山制造的魅力所在、担当所在。它总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满足大家的需求,并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整理:南方+记者 周欢
摄影:南方+记者 戴嘉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