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塔吊林立,拔节生长,宝龙文体中心收尾工作火热进行,即将交付使用……开年即开跑,宝龙街道多个重大项目按下奋进实干“开工”键。
日前,宝龙街道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积极贯彻龙岗区委“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和“四有一无”工作要求,总结2024年工作,并结合龙岗区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部署街道“10+6”专项行动。
新引进亿元级企业15家
宝龙2024年成绩单亮眼
过去一年,宝龙街道立足“东核主战场”的战略定位,围绕“智造东核,品质宝龙”的目标,优服务、搭场景、拓空间、严作风,在招商稳商优商、惠企等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
交通动脉更畅通:深汕铁路、深大城际等重大交通项目征拆任务全面完成,为城市发展舒通“筋骨”。
经济动能更强劲:过去一年,宝龙街道招商稳商优商行动硕果累累,工业投资增速达31.2%,新引进亿元级企业15家,新增“四上”企业146家(总733家)、国高企业76家(总579家)、“小巨人”企业8家(总33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67家(总286家)、上市企业1家(总11家)。这一串亮眼的数字,为街道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惠企服务更高质:在全力服务保障辖区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宝龙街道努力解决企业的诉求和困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过去一年,宝龙街道积极在惠企服务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如涉企柔性执法行动,大幅压降企业检查频次,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赢得了企业的好评。加速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街道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去年,宝龙街道开设宝龙书院多功能基地,如今已经成为企业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场地。御光、好盈等多家企业把当家产品从生产车间搬到现场,不仅让寻常百姓能近距离感受高科技产品的炫酷,更成为宝龙科技产品的展示窗口。
锚定四有“未来实践之城”
开展“10+6”专项行动
2025年,宝龙街道如何将“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见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
会上,宝龙街道部署2025年工作方案,提出聚焦“四有一无”工作目标,结合龙岗区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整治、矛盾纠纷化解、土地整备攻坚、经济指标攻坚、公配设施提升、“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能力作风提升等“十项行动”,和比亚迪服务保障、上井南配套完善、履职清单编制、虚拟社区、民生诉求、督查督办等六个专项行动,助力街道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平安宝龙“安居乐业”。新的一年,宝龙将用高水平的安全护航高质量的发展,让未来实践之城更有韧性,百姓生活更宜居,产业发展更繁荣。
未来宝龙“空间更广”。目前,宝龙已经有相当数量特色产业园区和相对充足的空间资源,比如低成本可销售的专精特新产业园、配套成熟的智慧家园等产业园区,可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空间需求,今年,还将通过土地整备和空间储备,为未来发展拓展空间,适用企业的扩张发展,促进城区品质功能升级。
按时高质完成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等轨道项目、比亚迪二期供地及新布新路、深汕路、蛇岭大道等重点市政道路征拆工作,推动南约片区重点更新单元等城市更新单元项目及三棵松等利益统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年度37.44公顷土地整备入库任务。
智造宝龙更“有商机”。围绕这一工作,宝龙街道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如开展“培土倍增”“厚土新芽”行动,每季度举办不少于1场产业链对接活动,每月举办不少于1场我帮企业“找资金、找空间、促出海”活动,新落地不少于5个应用场景,新增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40家、“小巨人”企业不少于3家,国高企业不少于40家等等。积极推动实现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主体结构完工,上井半导体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主体结构完工、一期交付使用,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一期竣工开园。
活力宝龙更“有意思”。青年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城市发展需要的“年轻血液”,经济发展和高质量增长要依靠青年创新创造。2025年,宝龙将实施“趣宝龙有意思”行动,通过开发工业旅游线路,举办惠民活动等等,构建宝龙“15分钟品质生活圈”。
宜居宝龙“有得住”“住得好”。建立安身之家、青年之家、舒心之家、安居之家四级房源体系推进多类群体在宝龙实现“有得住”。完成7个社区“虚拟社区”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技术与社区治理服务深度融合,让青年人,来宝龙人有奔头更有归属感。
美丽宝龙更“有品质”。构建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市容环境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宝龙大道周边整体环境品质提升。建设一批高质量公共配套设施,宝龙文体中心建成投用,三棵松片区环湖公园开工。
干部队伍“事交我办无问题”。通过激发党员干事创业动力、提升能力作风、加强督查督办促进部门之间高效协同,组织和引导街道党员干部在高质量发展重大一线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工作落实效率大提速、为民为企服务能力作风大提升,全力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保障“四有”目标加快实现。
撰文:蔡攀攀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