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市委书记陈勇带领考察团赴上海与杭州学习考察,此行关键词聚焦改革、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等。
在上月初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珠海提出要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的“首发市”;紧随其后,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力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发展。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行动部署到学习考察,聚焦相同主题,珠海释放一个鲜明信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珠海正瞄准人工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加快布局,抓紧窗口期、打好主动仗、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
这场跨越千里的沪杭之行,不仅是对标先进经验的寻访,更是一场直面差距、奋起直追的新途。秉持“敢为天下先”精神的老牌特区如何突破瓶颈、再攀高峰?或许此行已经给出答案:唯有改革与创新,方能破局前行。
珠海日月贝。南方+记者 钱文攀摄
珠海日月贝。南方+记者 钱文攀摄
对标学习
一场直面差距的“头脑风暴”
作为市委书记新春首次出省的学习考察,陈勇此行聚焦几大主题:学习考察沪杭两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为什么是沪杭?
上海与杭州,一个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桥头堡”,一个是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创新高地”。选择这两地,足见珠海正把“抓经济、抓产业、抓科技”放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远处的东方明珠熠熠生辉,毗邻的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客流如织。此行学习考察的第一站来到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
作为上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坐拥高效的物流和人流集散能力,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在这里,陈勇一行详细了解合作区的建设情况,听取功能定位、远景规划、制度创新介绍。
在上海,考察团深刻感受到“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含金量。此行走访中的企业:无问芯穹、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在政策支持下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它们分别代表了AI芯片、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前沿技术。
随后考察团一路向南,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大成果转化基地、新华三集团、迦智科技、灵伴科技,陈勇与行业领域专家、企业家深入交流,探寻杭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厚积薄发背后蕴藏的“创新密码”。
其中,新华三集团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在数字化解决方案、云计算、网络基础设施等领域拥有领先技术。此行中,陈勇与行业领域专家、企业家深入交流,结合珠海“云上智城”建设、提升城市算力服务等工作虚心请教。
在杭期间,陈勇一行还分别前往杭州银行、余杭区瓶窑镇南山村、径山镇小古城村等地,学习科技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和“千万工程”经验。
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面对如何赢在AI时代的城市之问,珠海正用行动作答。“这次到上海、杭州学习考察,是一次求取真经之旅,更是一次对标先进之行。”陈勇说,透过一个个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场景,我们开阔了视野眼界,学到了鲜活经验,认清了差距不足。
五大启示
珠海高质量发展的“破题密钥”
当下,以“人工智能 +”为思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已成为广东发展的关键路径。对标学习考察后,珠海接下来打算怎么干?
陈勇在考察总结中提炼出五大方向,这不仅是对沪杭先进经验的凝练,更是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钥”。
其一,以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发展。
上海与杭州的崛起,离不开对“硬科技”的长期投入。陈勇提出,珠海要学习沪杭勇立潮头、矢志创新的胆识魄力,建设好珠西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基础设施,不断深化应用场景创新,全力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
珠海正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珠海正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其二,以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沪杭的实践证明,改革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型开放、杭州“最多跑一次”的行政改革,都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塑造了国际化活力之城。
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拥有立法权这一独特优势。陈勇强调,要学习沪杭敢闯敢试、愈难愈进的改革担当,谋划一批“首创性、标识性改革”。唯有如此,珠海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抢占先机。
其三,以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杭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理念,杭州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支持,上海G60科创走廊的“企业出题、政府答题”模式,精准滴灌助力企业枝繁叶茂。
对标先进地区,珠海还有很多改革的路需要走。陈勇强调要学习沪杭政企一心、合力打拼的服务意识,要实打实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让各类企业在珠海更好茁壮成长、做大做强。
其四,以城乡融合绘就共富之城。
在余杭区瓶窑镇南山村,考察团看到了“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农房风貌提升、民宿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乡村从“环境美”迈向“产业兴”。
当前,珠海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陈勇强调要学习沪杭以民为本、开放包容的城市品质,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高标准、更高追求打造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
斗门上洲村。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斗门上洲村。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其五,以“四大”引领高质量发展。
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沪杭两地营商环境“软实力”的持续攀升,归根到底还是干部队伍“硬作风”的真实写照。
陈勇强调,珠海要学习沪杭不务虚功、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持续深化“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此次沪杭之行,不仅带回了经验,更点燃了斗志。只有努力将“沪杭经验”转化为“珠海实践”,才能在奋进中行稳致远。
采写:南方+记者 黄鹤林
统筹:吴志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