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华旧称长乐,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长乐县,民国三年(1914)始改五华。五华县人文底蕴深厚,足球文化溯源百年,红色基因根植热土,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诗词雅韵与戏剧风华交相辉映。在多元文化发展共生中,五华县培育出“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工匠之乡”“诗词之乡”“戏剧之乡”等城市名片,形成“文武双全”的独特文化品格。
当前,五华县贯彻落实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工作安排及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有关要求,巧妙将多元文化整合为有机整体,着力实施“文武五华”文化品牌建设工程,以此破解“资源富集但整合不足、底蕴深厚但标识不清”的现实问题,塑造“文武双全”城市新形象,弘扬“刚直为人硬打硬,匠心做事实打实”的新时代“五华精神”。
即日起,《南方日报·五华视窗》开设“文武五华”栏目,勾勒五华历史文化名人生平,挖掘五华文脉和城市基因,诠释“文武五华”的内涵和外延,激活文化资源价值,以文铸魂、以武砺志,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支撑和产业发展胜势,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敬请垂注!
今之五华,古称长乐。自北宋熙宁四年(1071)置县以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陈国凯《为有新风扑面来——五华行记》载:“长乐客家先人多来自燕赵悲歌之地。慷慨之气犹存,习武之风颇盛。典籍有载:长乐人尚豪侠,性剽悍,骁勇善战。故有俚语‘五华阿哥硬打硬’之说。”
然而,若论城市气质,根植于客家迁徙史与山地生存哲学的“五华阿哥”,除却忠勇刚直,不乏温文尔雅的一面。生存抗争锻造出破难攻艰之志,然“刚性生存策略”亦需“柔性文化补偿”,通过“兴观群怨”的诗词文章、诙谐抒情的采茶戏等,实现情感纾解与伦理教化,形成动态平衡的文化生态系统。
五华,何以“文质彬彬”?本文邀诗人温训、球王李惠堂、作家陈国凯等乡达名士登场,以五华汉剧、提线木偶戏、采茶戏为引,带您一探究竟。
诗词之乡 奇文共赏
“诗词之乡”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2019年2月,五华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载誉之时,难免有更多的人要问:五华县有何名家名作,缘何享此殊荣?
五华崇文重教,出了不少文人墨客。著名历史学家陈槃《五华诗苑》抗战时期选辑逾百名五华籍人士诗作。其中,魏成汉、温训、温章衡、古思诚、古开文、陈培琛、万鹭洲、张国威、陈震旦、曾沂等诗人诗作所收较多。客观而论,五华诗人诗作多,名家名作相对较少。近代诗文家温训侧身其间,堪为其中显著者。
著名历史学家陈槃《五华诗苑》选辑逾百名五华籍人士诗作。资料图片
著名历史学家陈槃《五华诗苑》选辑逾百名五华籍人士诗作。资料图片
近代徐世昌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称温训其诗“沉郁壮浪,出入诸家,而归宿于杜、韩”。取法杜甫、韩愈,得其上抑或得其中,当属见仁见智之谈。温训有一首《夕阳》诗:“万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据说此诗一出,温训名噪士林,时人誉为“温夕阳”。清代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云,“古今咏夕阳诗,皆未得其神。及读此诗能绘出夕阳之神,伊墨卿太守谓有此诗,已足千古,知言哉。”不过,嘉应学院原副教授丁思深在其文《文雄命蹇说温训》一文认为,这首咏物诗仅仅停留在为咏物而咏物,未能有进一步的生发或寄托,张扬所咏之物其蕴涵的特殊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寄寓。即如其结联“无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也还是空泛之言。乍看是浩瀚无当,细嚼则淡而乏味。在丁思深看来,温训的好诗,不是近体诗,而是五七言古体:清英峭特,蓄素守中;霞飞飙举,行气如虹。
及至当代,古求能、张况、丁思深等五华籍诗人勤耕不辍,活跃于诗坛。近日,张况当选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诗其文再度受到广泛关注。张况以创作汪洋恣肆的历史长诗为世所称道,然亦涉猎辞赋。《五华赋》“硬打硬梓里俊彦崇文尚武铁汉格,实对实邑中仙子秀外慧中幽兰芳”,是用诗人之眼观照五华“能文能武”的文化性格。
经年累月积淀的诗词底蕴,营造出活跃的创作氛围,以诗育人亦成为“诗词之乡”自觉肩负的文化使命。
1998年,广东岭南诗社五华分社成立。诗社成立以来,通过“老带新”及学校讲课、农村办点等,已吸收社员逾百人,出版作品集80余部。五华诗社老社长古从新主编的《长乐诗汇》辑录五华籍380余名诗人近9000首诗作,对于了解当地文学发展历程、文化传承脉络等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华阳中学通过“诗词文化”主题手抄报活动,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少儿心田。受访者供图
华阳中学通过“诗词文化”主题手抄报活动,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少儿心田。受访者供图
诗歌本就具审美、教化等多种功能,《论语》以“兴观群怨”回应“小子何莫学夫诗”之问。近年来,五华积极开展诗词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景点的“六进”活动,营造浓厚诗词鉴赏创作氛围。例如,五华县第三小学创新开展客家话诵读经典诗词活动;华阳中学用好省、市诗词协会中的校友资源,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五华中学借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飞花令大赛等活动多维度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少儿心田。
戏剧之乡 以文会友
若非亲眼所见,还真难令人相信,一个小小的提线木偶,通过多根细小棉线操纵,竟能神气活现地拿起大号狼毫毛笔,一气呵成写下“球王故里”“常来长乐”的书法作品。2024年11月3日,“足球之乡”迎来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开赛前,五华亮出木偶写书法绝活,技惊四座,全场掌声雷动。
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开赛前,五华亮出木偶写书法“绝活”,技惊四座。 何森垚 摄
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开赛前,五华亮出木偶写书法“绝活”,技惊四座。 何森垚 摄
五华素有“文化之乡”美誉,戏剧传统源远流长。莲花山脉塑造的天然屏障,使得由客家人南下带来的戏曲声腔得以保存;而琴江等水系构成的航运网络又使其与潮汕、赣南、闽西联系密切,孕育出“南国奇葩”采茶戏、“指尖绝技”提线木偶戏两大戏剧类非遗代表性项目。
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傀儡戏”“悬丝戏”,俗称“吊线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木偶的头、身、手、脚都安装有关节,由提线操作动作,操作线一般有7至14根,多的达30多根。可谓戏剧始于傀儡,傀儡始于提线。
相传提线木偶戏于明代由福建传入五华、梅县等地。进入粤东后,音乐、唱腔、舞台语改从汉剧,但丑角间唱客家山歌,讲客家方言。演出节目以神话、童话剧为主,也演现代生活和歌舞小节目,能演汉剧文、武剧目甚至唱工戏。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五华提线木偶戏演出足迹遍及五华乡村,远到省内外和海外地区,起到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作用。曾文敏 摄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五华提线木偶戏演出足迹遍及五华乡村,远到省内外和海外地区,起到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作用。曾文敏 摄
由于木偶戏轻装简便、舞台小、演员少、包场经费低廉,又容易选择场地,所以乡村圩镇每逢传统节日、神诞、庙会、醮会,必请木偶戏班演出几天,以增热闹。客家旧俗,凡有人、偶戏班在同一个场地演出,人戏班要先去“拜木偶老爷”。木偶戏未开场,人戏不敢响锣;木偶戏未歇锣,人戏不敢收场。
20世纪30年代后,五华提线木偶戏班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海外客家人聚居地演出,“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深受海外客家乡亲赞誉。随着时代发展,五华提线木偶戏因应需要,表演技艺不断创新,不仅能器乐合奏,还可笔走龙蛇,真正达到“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木偶戏擅胜场,采茶戏亦斗艳。
五华采茶戏源自江西省赣州九龙山,经五华老艺人的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为主表演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五华采茶戏源于生活,舞台语为客家方言,道白生活化,唱词在客家山歌基础上变化,乡情浓郁,诙谐逗趣,成为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五华采茶戏源于生活,乡情浓郁,诙谐逗趣,成为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张炳锋 摄
五华采茶戏源于生活,乡情浓郁,诙谐逗趣,成为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张炳锋 摄
在全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专业性最强的艺术盛会——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包括广东汉剧在内的梅州多部大型剧目荣获大奖,成绩斐然,全省领先,创造业界的“梅州现象”。
提起广东汉剧,五华汉剧是无法绕开的篇章。《五华县志》记载,五华汉剧始于清光绪年间,从潮汕汉剧班传入,已有百余年历史。第一个汉剧班是安流洑溪富豪胡文卿(阿彩)独家组办的“添福寿”戏班,有50多名演职员,多数从潮汕汉剧班雇请,主要在五华、河婆、陆丰和兴梅一带演出。该班底演至江西赣州时散伙,此后只有业余汉剧班时有活动。20世纪30年代,五华汉剧又活跃起来。较出色的有安流荣华剧社和应华剧社,每个戏班15至20人,多半是木偶戏班转行。上演剧目有《三顾茅庐》《空城计》《刘备过江招亲》《宋江杀惜》等20多个。五华汉剧队伍小,易深入山区,演唱采用客家话,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1956年,安流民间组成华新汉剧团,演职员30多人,上演剧目有《双双配》《补缸》等。1957年9月并入县办专业剧团“五华民间艺术实验剧团”。
从文化性格的角度,五华人作为山地族群,“实打实”“硬打硬”是生存所需。而诗词、戏剧等艺术形式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具文化调适力、精神超越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换言之,诗词、戏剧、足球、工匠等,五华文化的多元表象,亦可视为同一文化基因的差异化表达。
崇文重教 寓文于武
从华城镇主街拐进十字街,行走不多时,便见长乐学宫。学宫与五华中学、城镇小学毗邻。每当校园铃声响起,其音亦回荡学宫内。
长乐学宫与五华中学毗邻。每当校园铃声响起,其音亦回荡学宫内。受访者供图
长乐学宫与五华中学毗邻。每当校园铃声响起,其音亦回荡学宫内。受访者供图
“五华阿哥”文质彬彬的气质,与当地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关系密切。
作为嘉应州最大的学府,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承担弘扬儒家文化、锻造可用之材的政教功能。 李娇 摄
作为嘉应州最大的学府,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承担弘扬儒家文化、锻造可用之材的政教功能。 李娇 摄
作为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的学府,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承担弘扬儒家文化、锻造可用之材的政教功能。除长乐学宫外,五华又有金山书院、嵩螺义学等私学,成为官方教育体系的有力补充。《五华县志》记载,自宋置县始,到清朝末年,五华文武进士共25人(一说24名),举人203人,贡生609人。
清光绪年间,欧风东渐。长乐知县赵子瑗、王景沂等“春江水暖鸭先知”,科举未废除前,即着手筹办新学,并派员外出求学。吉逢孙早年于北门私塾学堂、金山书院就读,后入京游学,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回乡从事新学教育。1917年,吉逢孙又倡办女子小学,解决华城镇女童“上学难”问题。
崇文重教,人文璀璨。文与武之间,有时便不那么泾渭分明。譬如,从传统意义上区分,行军打仗的武状元、武榜眼,革命家古大存、曾国华,世界球王李惠堂,以及一批批石匠、铁匠、木匠、牙匠等,均属于武行。然而,细考生平行迹,他们并非单纯是蛮力担当。
李惠堂旧居联庆楼属“四点金”式民居建筑,浓缩体现客家建筑、工艺、美术成就。受访者供图
李惠堂旧居联庆楼属“四点金”式民居建筑,浓缩体现客家建筑、工艺、美术成就。受访者供图
以世界球王李惠堂为例,除“铁脚划流星,狂飙卷绿坪”外,李惠堂常以诗骋怀。《初写足球书于沪江自题卷首》“好事西人创足球,欲凭膂力骋骅骝。丈夫养就浩然气,一脚踢翻五大洲”,既出入孔孟之间,又展露赳赳气概。除填词作诗外,李惠堂极为重视足球理论的研究,著有《足球技术》《球圃菜根集》《足球裁判》等,生动诠释“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能文能武的球王风采。寓居沪上时,李惠堂还被复旦大学受聘为体育系主任。在上海,他培养出戴麟经、陈家球、冯运佑、周贤言等一批后起之秀,把上海足球运动气氛推向高潮。
李惠堂脚踢足球、手著文章,生动诠释“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球王风采。图为其诗著《鲁卫吟草》。资料图片
李惠堂脚踢足球、手著文章,生动诠释“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球王风采。图为其诗著《鲁卫吟草》。资料图片
文武相济,相得益彰,以此言述评“打遍天下”的五华工匠未尝不可。五华县山中多花岗岩石。过去,当地乡民以石为业为宝。明代已有以石建桥记载见诸史籍。县城至今犹存明嘉靖年间的董源石桥。至清代,五华境内已是石宫、石庙、石室、石牌坊林立,以石门、石窗、石柱、石梁等建造的民居遍布乡间,石雕佛像、石狮、碑刻大量出现。清末,大批五华石业工匠凭一技之长,奔走他乡。在香港开埠早期所建的桥梁、大厦、园林中,多见五华石雕工艺的鲜明印记。石雕虽是锤上本事、凿里功夫,但亦有匠心独运处。天安门华表、五羊石雕、珠海渔女、水寨大桥、惠堂体育场等,其所蕴含的空间审美、轮廓审美、线条审美等,处处彰显“文”的柔美,体现“刚柔相济”的独特魅力。
五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前的李惠堂雕像,由传承五华石雕工艺的平南杨家兄弟雕琢而成。 受访者供图
五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前的李惠堂雕像,由传承五华石雕工艺的平南杨家兄弟雕琢而成。 受访者供图
笔意至此,文武双全、文质彬彬“五华阿哥”何处觅?或在诗人之眼,武人之思,球王之笔,匠人之心里。
水寨大桥的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堪称“石匠之乡”的橱窗。受访者供图
水寨大桥的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堪称“石匠之乡”的橱窗。受访者供图
■文坛翘楚掠影
长乐才子温训:
平生精力多在古文,其次则诗
温训(1787—1851),字宗德,一字伊初,别号登云山人,广东长乐(今五华)登畲下滩村人。文学家、诗人,常与黄遵宪、宋湘、丘逢甲并称。
温训弱冠即以20年后当作陈师道自励。《梧溪石屋诗抄·自序》云:“训生七岁入乡塾,十岁学制艺。成童后,稍学为古歌诗杂文。弱冠补博士弟子,始一意于古文。当其时,伯子尝语余曰:‘汝矢志希古,欲到何人?’训笑曰:‘二十年后,会当作陈无己。’夫无己之诗,宗仰老杜,其文亦具体昌黎,在宋人中甚为卓卓者。即其所造,岂易及哉。且兼才之难也,如少陵圣于诗,而文鲜可传者。子固长于文,而诗少可诵者。以二子之才,尚且如此,况训谫陋,何敢两营乎?顾心实好之,如蝜蝂然。力不能胜,犹多取而负之。”
温训于道光五年(1825)拔贡,十二年中举人。与梁绍壬、林昌彝交契。垂老试礼部仍无所遇,与林昌彝同舟归。
道光初年,鸦片流毒全国。信宜县训导吴兰修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当开禁。温训特写《弭害续议》主张勒限严禁,对违者处以刑律,才可共安太平。鸿胪寺卿黄爵滋,取其主张,向朝廷奏请禁毒。
道光二十五年,温训受长乐县令侯坤元聘任主修《长乐县志》。温训有《梧溪石屋诗钞》等著述。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谓其“古文词入秦汉人之室,源出《吕览》,尤与红休侯为近”,《晚晴簃诗汇》称其诗“沉郁壮浪,出入诸家,而归宿于杜、韩”。
广东省作协原主席陈国凯:
梦魂常向故乡飞
陈国凯(1938—2014),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人,毕业于五华安流中学。中国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文学院主任、省作协主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有“北蒋南陈”之说,陈即是陈国凯,蒋指蒋子龙,时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2010年,陈国凯获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1958年,陈国凯高中肄业后进广州氮肥厂当工人,并开始业余创作。1978年调入作协广东分会文学院从事专业创作。1979年发表《我应该怎么办?》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创作《大风起兮》,轰动北京文坛,获得2006年第七届广东鲁迅文学奖;《代价》获得《当代》文学奖并被上海改编成电视剧《流逝的岁月》。其作品以情动人,吸收西方荒诞派表现手法,既写悲剧性作品,又写戏剧性作品。以创作中短篇小说称著,其中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法、德、印等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著有《陈国凯自选集》等。
陈国凯一生感念恩师萧殷,并身体力行延续萧殷传统,培育青年作家。在《自画像》一文中,陈国凯写道:“自度平生,才具平庸,难成大器,唯寄热望于新进的广东中青年作家们。愿作一颗垫路石子,为广东中青年作家垫步搭桥。”
虽赴异乡谋生,但客家情结始终萦绕陈国凯心中。在《姐姐出嫁》一文中,陈国凯深情地说:“离开故乡长乐县已经数十年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民一直牵挂在我的心头,真是‘梦魂常向故乡飞’呀!”《为有新风扑面来——五华行记》回顾家乡历史,“五华旧日称长乐,古为蛮荒之地。历代以降,中原战乱频繁,灾祸蜂起。中土先民辗转千里,数度南迁,集结粤东荒凉之地,是为客家。长乐客家先辈,结庐集寨于荒山野岭,化剑为犁,围垄合屋,开荒垦地。家乡古风淳朴,儿时记忆中,山寨中人,男着唐装裤,女穿大襟衫,束发为髻,银针为簪。唐时服饰汉时装。”此外,记叙散文《五华人的足迹》对故乡人诚挚礼赞。议论散文《闲话客家》则传达其对客家问题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读志明邑札记》,丁思深 著
《长乐人物丛谈》,丁思深 著
《客都文化面面观》,胡希张 著
《梅州好故事》,罗青山 主编
《魏东海文存》,魏东海 著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李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