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2025年中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专题研讨环节举行。作为大会的核心议程,本次研讨汇聚全国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围绕南药资源保护、药食同源开发、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度交流,共商南药食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本次专题研讨清晰传递出一个共识:要通过科技赋能突破高效利用的瓶颈,依托林下种植等生态模式保障药材品质,并深化“药、食、养、医、旅”全链条融合,释放出南药的更大经济效益。

2025年中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专题研讨环节。
科技赋能
特色品种的创新加工
当前,肉桂产业面临“价值链断裂”与“技术卡脖子”双重挑战:桂皮、桂油主要以初级原料形式出口,利润微薄;而欧盟严格的香豆素残留标准,更是我国肉桂向高端功能食品、保健品升级面临的一道门槛。

吴克刚发表题为“中国肉桂创新加工与综合利用”的专题汇报。
“科技是打破困局的关键。”广东工业大学食品系教授,广东省肉桂八角香料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吴克刚在专题研讨时强调。他提出四大创新路径:种质创新,筛选低香豆素、高肉桂醛品种;低温提油,保留活性成分;稳态控释,通过微囊化、纳米乳化等技术提升精油稳定性与控释效果;综合利用,推动原料全值化利用。
“肉桂不再只是一味药材,而是大食物观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更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功能食材。”吴克刚表示,通过科技赋能,中国肉桂正从传统农林资源向高附加值健康原料全面升级,为南药食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海口综合实验站站长戴好富指出,传统沉香产业面临“十年以上方能收益”的长周期瓶颈。为此,其团队成功选育“热科2号白木香”等良种,将结香时间从传统的8-10年大幅缩短至3年,实现“收益周期”与产品品质的双重突破。

戴好富发表题为“科技赋能沉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汇报。
基于深入的活性筛选研究,团队进一步拓展了沉香的应用边界。戴好富解释道,沉香的部分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的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提供了候选化合物;同时,其在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方面的活性,也为开发口腔清新剂、功能性护肤品等大健康产品开辟了全新路径。
“小作物,大产业。”戴好富表示,在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科技创新正推动沉香这棵“古老的树”开出“现代的花”,实现从“泥土到黄金”的价值飞跃,为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独特力量。
药食同源
两用资源的开发潜力
为肇庆特色道地南药开发出谋划策的,还有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国家南药科技创新联盟创始理事长杨得坡。他指出,由于巴戟天尚未被批准为药食同源或新食品原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作为食品应用的开发,但是肇庆巴戟天较好地契合食品工艺,食养市场前景广阔。

聚焦肇庆特色道地南药巴戟天研究与产业现状、巴戟天申报国家食药物质的机会,杨得坡作专题汇报。
杨得坡提到,巴戟天来源于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目前,巴戟天主要分布在广东德庆、郁南和高要等地,种植面积近10万亩,是肇庆特色道地南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戟天中含有蒽醌类、环烯醚萜苷类、糖类等活性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抑郁、免疫调节等功效。
“巴戟天已批准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在民间也有用作食品原料的习惯,在民间近50年的应用历史中未发现有毒副作用的报道,且历代古籍中未发现有毒性或禁用成分的记载。”专题研讨会上,杨得坡细致分析了巴戟天申报国家食药物质(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的机会与路径,为地方政府申报巴戟天“新食品原料”提供支持。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涛则在专题研讨中指出,我国拥有丰富的食药用兰科资源,涵盖约70属300余种,其中石斛、金线莲、血叶兰等品种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是推动南药食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在优质载体。

郑涛发表题为“食药兰科植物产学研融合发展若干思考”的专题汇报。
郑涛强调,当前食药用兰科仍面临核心竞争力不足、跨学科协作薄弱、研发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等现实挑战。他以血叶兰为例,提出“科研必须以产业为导向,以解决产业问题为目标”,推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创新与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其团队率先选育出4个血叶兰省级认定品种,并创新研发节水率超95%的栽培模式,推动林下种植与设施栽培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推广的品种、技术与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从‘原料’到‘商品’的价值跃升。”郑涛表示,团队已与全国多家企业合作,构建从种苗繁育、生态种植到产品开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兰科资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为南药食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林下药材
生态经济的双向奔赴
“草丛来的回归草丛,林下来的回归林下,石上来的回归石上。”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朱书生创新地提出南药“回家行动”。他指出,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间”,是破解当前产业“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与粮争地”等核心难题的生态路径。

朱书生发表题为“林下中药材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专题汇报。
朱书生提出,应依据“生境耦合、物种互作、逆境胁迫”三大生态理论,构建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关键技术体系。以林下三七为例,利用松林挥发物、淋溶物介导的物种互作,可激活药材抗病代谢路径,募集有益微生物,在不施用农药化肥的前提下实现健康生长与品质提升。
“顺境出产量,逆境生品质。”朱书生强调,林下适度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反而能促进药材次生代谢物积累,提升药效成分。目前,该模式已形成系列技术标准,并在云南松林区域推广,实现“不占耕地、不用农药、药效优良”的有机生产,为中药材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同样用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的,还有茂名农垦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光义。

陈光义发表题为“胶林深处药香浓 生态融合谱新篇”的专题汇报。
在广垦茂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然橡胶与岗梅、三叉苦、益智、五指毛桃、广藿香等南药交织共生,构建起“上胶下药、以短养长”的立体生态体系。截至目前,茂名垦区通过推广“胶药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南药产业基地9万亩,主导的南药品种10多个。
陈光义介绍,橡胶树为南药遮阴蔽阳,南药则填补橡胶投产前的收益空窗期;胶林下的枯枝落叶化作天然肥料,南药的根系又防止水土流失。这种“胶药共生”模式,让土地利用率提升40%以上,更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生态循环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胶药融合的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跳出单一产业的局限,以系统思维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融’。”陈光义提到,茂名农垦胶药融合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种植层面,而是将一片胶林延伸为南药“种质资源保存、优质种苗繁育、规模化种植、产地趁鲜切制、精制饮片厂”全产业链的创新实践,还开辟了农文旅研学线路,让游客触摸中医药的千年智慧。
产业融合
三位一体的市场范本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室主任范武波也在专题研讨中提出,热带农业与康养旅游的深度融合,核心就在于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价值重构。他指出,热带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温润气候与特色南药资源,为发展康养旅游提供了天然优势。

范武波分享“热带农业+康养旅游”的产业融合实践。
范武波分享了多个典型实践路径:海南花梨谷共享农庄以万亩黄花梨为基底,打造“植物疗愈”模式,推动从观光到体验、从产品到商品的闭环转化;海南热沐吧共享农庄则整合温泉、雨林与农业资源,构建“日间农事+夜间康养”的全场景旅居综合体;湛江遂溪北部湾农旅产业园以标准化运营打造疗休养基地,实现职工疗休养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资源聚焦、场景沉浸、产品转化、联农带农,是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范武波强调,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南药食养+康养旅游+中医理疗”的跨界联动,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业链。
同样注意到“药、医、养”一体化模式的,还有广药采芝林国医馆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志发。他在专题研讨中,分享了采芝林作为百年中华老字号为南药产业融合提供的企业范本。

钟志发分享采芝林“药、医、养”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钟志发指出,采芝林以“药”为根基,布局全国90余个溯源基地,构建从中药材种植到饮片生产、智慧药房服务的全产业链;以“医”为核心,通过国医馆诊疗服务增强客户黏性,2024年智慧药房业务实现近1.2亿元营收;以“养”为延伸,创新开设“岭南膳食养生汤馆”,将高深中医理论转化为日常食疗,推动中医药从治疗向预防、养生延伸。
撰文:徐臻
摄影:吴秒衡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