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信宜大山深处,90后村支书的“土味”突围记

作者 李阳诗 2025-08-25 14:39

“宝,我们信宜特色杨桃鸭很好吃哦!”——泥水四溅中,他抱着鸭子喊话;“信宜氹仔鱼,喝山泉水长大的鱼!”——扑腾进山塘,他举着鱼不撒手…… 今年夏天,信宜90后村支书林家年凭借这股“豁出去”的土味拼劲,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被网友亲昵称为“宝书记”。

林家年花式推荐信宜杨桃鸭。

林家年花式推荐信宜杨桃鸭。

当网络热度的潮水退去。数月以来,林家年的视频虽已不复当初“爆款”频出,却并未偃旗息鼓。他依然保持着1-2天一更的节奏,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山塘果园。

这是昙花一现后的勉强维持,还是一场始于流量、归于深耕的持久耐力赛?抑或是将短暂的关注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真实动能,探索一条更贴近乡村的“新农活”路径?

破局

他拍起“土味”视频

高塆村藏在信宜市合水镇的群山褶皱里,5公里的盘山路是村子与外界唯一的纽带。这个常住人口仅600余人的小山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老人与孩童守着家园。

干净整洁的高塆村。李阳诗 摄

干净整洁的高塆村。李阳诗 摄

村内唯一的水泥路不过两车道宽,但柴火垛码得整齐如豆腐块,房前屋后的溪水清澈见底。

高塆村小溪环绕。李阳诗 摄

高塆村小溪环绕。李阳诗 摄

2020年,26岁的林家年从部队退伍后当选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成为村里最年轻的“领头雁”。

面对无产业、年轻人少、位置偏僻的山村,初任书记的他一度感到茫然。但他很快静下心来,从基础学起,一步步熟悉村务、服务群众。

之后的3年多时间里,林家年始终在思索:可以做点什么为这个沉寂的村庄注入新的活力?

林家年在电脑前办公。李阳诗 摄

林家年在电脑前办公。李阳诗 摄

2024年12月6日,林家年拍摄并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尝试以这种新形式解读农村政策。“拍了五个月,虽然流量平平,但让村里一些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这给了我坚持的动力。”他说。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初。在网络上看到各地村官通过“整活”视频纷纷走红后,林家年也决定换一种方式——他换上略显板正的白衬衫,将信宜的农产推销融进一个个土味段子:扑进泥水抱鸭喊话:“宝,杨桃鸭好吃哦!”扎进山塘推荐氹仔鱼;他还客串花生田里的“霸道总裁”;戴上围兜用刀叉花式吃桃子……他使出浑身解数,把村里能拍的农产品拍了个遍。

林家年扎进山塘花式推荐农家鸭子。

林家年扎进山塘花式推荐农家鸭子。

可村子的资源就这么多,拍完一圈,灵感也开始见底。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刷短视频,看别人怎么拍段子、跟什么热点、用什么BGM。

“学习模仿,参加热点挑战,一点点找感觉。”林家年笑着说。正是这些观看和借鉴,慢慢成了他持续创作的来源。

凭借“搞笑”标签与身穿白衬衫下农田的“反差萌”,林家年不仅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也渐渐改变了村民们的态度。从一开始不少乡亲和同事持观望甚至不解,到如今主动邀请他拍摄:“书记,我家收豆子了,来拍视频咯!”“书记,最近又打算拍什么呀?给我一个角色喂!”

越来越多人支持林家年视频创作。

越来越多人支持林家年视频创作。

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他的镜头:在最近一则暑期防溺水视频中,八位“群演”站在稻田里,手持安全提示,配合“八仙过海”的配乐进行花式宣传,让不少网友眼前一亮,纷纷点赞创意十足。

这种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正是林家年用坚持和诚意换来的最真实回响。

深耕

他将流量变成“新农资”

小有名气之后,十里八乡的“绣球”纷纷抛来。附近乡镇举办土特产展销、开播活动,常会邀请林家年前去参加。“主要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看,别人怎么带货、怎么运营,自己也要跟上。”林家年说。

5月,信宜三华李进入成熟季,正是推广的好时机。利用此前积累的短视频经验,林家年觉得“是时候试一下了”。他主动联系上相熟的钱排镇三华李果农,利用下班后的午休和夜晚,首次尝试直播带货。

林家年带货信宜三华李。 受访者 供图

林家年带货信宜三华李。  受访者 供图

从镜头话术、商品上架到后台操作,他一点一点从头学起。那段时间,他白天忙村务,晚上研究平台规则、调试设备,常播到深夜。努力没有白费,最多一天,他卖出了一千多单三华李。

人人都说,短视频的尽头是直播带货,林家年坦言,他也不例外。

作为村支书,他也面临着养家糊口的现实压力。“说不担心是假的,生病、照顾家人都是现实问题,这也让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做事难免有顾虑。”他说,有了更多收入和底气,他们才能更踏实、更长久地干下去。

三华李的试水成功,让林家年摸到了直播的门道,也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他终于有能力为村民做点实事了。

村民看到林家年上门收购农产品,喜笑颜开。

村民看到林家年上门收购农产品,喜笑颜开。

每天午后,他总会挎着麻袋,挨家挨户叩响村民的门。“阿叔,你家今年的八角晒得怎么样了?”“阿婆,笋干还有没有?我一起收走。”谁家种了黄豆、百香果,谁家晒了八角、笋干,他一一记下,现场称重、现金结账,从不拖欠。并鼓励村民:“继续种,放心种,有多少我都能帮你们卖!”

这些暖心场景,也被他拍成短视频发在账号上。镜头里,村民接过现金时咧嘴笑的样子、家里堆成小山的农家干货、林家年满头大汗却笑容满面的特写,隔屏传递着真实的喜悦。

村民接过现金时喜笑颜开。

村民接过现金时喜笑颜开。

拿到钱的婆婆爷爷眉开眼笑,攥着现金连连说:“这么多年头一回坐在家里就把东西卖出去了,书记,我还有田,我继续种!”

不少网友被这份踏实和真诚打动,纷纷留言:“这样的书记真好!”“看得我也想买,支持助农!”还有不少人顺着视频找到他的直播间,二话不说直接下单。

林家年在直播间积极带货。

林家年在直播间积极带货。

如今,林家年的直播间里越来越有人气。不少网友进来不只是为了下单,还喜欢听他讲讲高塆村的故事、聊聊信宜的特产,哪的风景最美、什么时候来看云海……

小小的直播间,渐渐成了许多人了解信宜,了解乡村的一扇窗。林家年也正一步步践行着初心,为家乡带来改变。

走访手记

林家年的“土味”,也是他的突围利器

跟踪采访林家年4个多月,最打动人的不是某条爆款视频,而是他执拗的坚持。这位年轻的兵支书,总能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找到生长的可能。

中国从不缺少深藏于大山里的村庄,也不乏“土味”农产品,更不缺基层干部。难得的是,他主动求变,不断寻找突破口。

林家年或许还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他让村民家的黄豆、笋干有了销路,让老人手里的现金多了起来,更让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另一种可能。

他的“土味”,恰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自然。生于斯长于斯,让家乡的东西能卖出去,让村民的日子更有盼头。

这条突围之路注定漫长,但正如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远方的一场风暴,林家年每一次扛着麻袋敲门收购、每一次镜头前的真诚吆喝,或许正在为这个信宜小山村带来更深远的回响。

撰文:李阳诗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网络视频截图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