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之乡梅州,文化异彩纷呈,这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如梅州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之路,“守正”与“创新”辩证共生。
老一辈传承人以毕生精力守护着技艺的本真,这种坚守让非遗的根脉深扎于客家文化的土壤,确保了中原古韵、迁徙记忆等核心基因不被时光稀释。
而新一代传承者则为非遗注入了“流动的生命力”,他们在百年非遗里融入青春元素,用现代技术帮助非遗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看到。这种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像客家先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迁徙智慧一样,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鉴于此,《南方日报·梅州观察》即日起推出《非遗后生志》栏目,走访非遗新生代传承人,讲述他们传承非遗手艺的故事。敬请垂注 。



视频丨祠堂里的青春狮吼
8月15日晚8点,蕉岭广福镇文体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广育村的龙狮队汇报演出在这里举行,经过半个月的集训,这群孩子们身穿华丽的服装,随着雄壮威武的鼓声,舞动狮头,狮身随着节奏起伏,如真狮般矫健,施礼、爬杆、采青等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掌声像潮水般涌来。
当年轻一代的脚步与金狮舞的鼓点相遇,这场跨越百年的“化学反应”正让古老非遗迸发新的能量。
在这个省际边界的小村庄,“百年老狮”正在以充满活力的形象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每到寒暑假,祠堂门口总飘出练鼓的声响,孩子们围着狮头转着圈跑。
在广福镇广育村黄氏祠堂门前,17岁的女孩黄思华已经有5年的“狮龄”,已经可以熟练地上高凳了,嘉应学院嘉大醒狮队的彭帝善在保留客家舞狮风格的基础上将佛山舞狮的技巧融入套路中,给学员们排出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
从百年前兴起,到逐渐式微,再到全村努力、年轻人接棒,广育村的金狮舞经历了起起落落,却始终没有离开这片土地。
古稀之年的黄百松还记得年轻时在县城表演舞狮时的热闹场面,逢年过节,举着狮头的他们就像明星般耀眼:祠堂门口总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看舞狮队里的他们顶着缀满铜铃的狮头,随着大鼓与铜锣的节奏腾挪跳跃,领头的老把式能在八仙桌上翻出七十二种花样,狮头甩动时,鬓毛上的金丝线在夕阳里划出金线,连邻村的货郎都要绕路来看热闹。
还是孩童的黄忠杰目睹过这热闹场面,冷清的年节让他感到落寞,舞动的金狮是深藏在他心中最美好的乡村回忆。
2018年,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下,老支书黄永华在一次与村民们的聚会中提出了重振广育村舞狮文化的设想,“以前生活那么困难都有金狮队,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为什么不能继续传承呢?”
这句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一呼百应,村民们纷纷出钱出力,同样心怀金狮梦的黄忠杰主动请缨,与大黄屋村民理事会会长黄新龙一起外出买装备、请师傅。
年轻人纷纷加入,金狮舞的锣鼓重新在祠堂门口响起。那抹曾黯淡的金色,正顺着年轻的手掌,重新流淌在村庄的血脉里。
“七八十年代我们那会儿舞狮没有现在这么好看!”作为广育村老一辈的舞狮人黄百松在汇报演出的台下看得热泪盈眶,当小狮子舞到他面前,冲他眨眨眼睛的时候,他伸出满是皱纹的手颤抖地摸了摸,眼里满是欣慰。
这个由中老年人牵头、年轻人出力的金狮舞队登上了市、县,以及邻近的福建省武平县和上杭县各大活动的舞台。“我觉得舞狮很酷,传承非遗很酷,我会继续学下去,把这项非遗展示给更多的人看!”女孩黄思华说。
广育村的传统文化传承不局限于舞狮,舞龙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些传统文化,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至花甲老人,不论男女,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学。
“村里会组织我们学舞龙,因此我们有一个11人的妇女舞龙队,队员们平时干农活、打工,有重要庆典活动的时候就会聚在一起训练、表演,提高了我们村的凝聚力!”今年51岁的钟菊英是广育村的妇联主席,也是舞龙队的队员之一,她是扛龙头的那个。
“因为村里的男性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外出的比较多,所以在村里生活的大多是妇女。我们一开始提出让妇女来舞龙也收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是我们力排众议,现在时代不同了,妇女也能顶上半边天,为什么不能舞龙舞狮!现在大家都接受了,并非常喜欢看!群众喜闻乐见就说明我们做对了。”广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笑着说。
打破了只有男性才能舞龙舞狮的传统,带领年轻人扛起了龙头狮头,广育村在传承传统文化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策划 张盛良 唐林珍
文字 南方+记者 陈萍
摄影/摄像 南方+记者 杨斐君
配音 南方+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汪敬淼 黄清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