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手机变农具!江门“媒体+”七大行动赋能“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时长共45秒)
让手机变农具!江门“媒体+”七大行动赋能“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时长共45秒
8月13日,江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江门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江门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快落实广东省关于“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的工作要求,以及江门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
江门市召开“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江门市召开“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未来三年,江门将结合本地实际,为陈皮、大米、鳗鱼、马冈鹅、茶叶、禽蛋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量身定制一揽子“媒体+”计划,将媒体资源深度融入农产品流通全链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
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媒体+科技”是江门一大亮点。江门将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建设涉农公益服务平台,推广实施“银龄手机助理”服务,开展“智慧农业特训营”,让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让农民熟练驾驭手机这一“新农具”,成为新时代的数字“新农人”。
“媒体+”要“+”什么?将为江门“+”来什么?这场发布会告诉你。
搭建桥梁——
三年举办直播带货活动不少于100场
“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乡村与城市从来都不是隔断的,搭建沟通桥梁,将农村变为“聚宝盆”,是城乡融合发展蓝图的重中之重。而媒体可以成为桥梁和窗口。
《方案》提出,江门要通过“媒体+”市场、文化、生活、产业、品牌、科技、智库等七大垂直领域,涵盖17项工作任务、29个“媒体+”链接节点,发挥信息传播、资源整合、品牌塑造、舆论引导功能,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江门市2025“助力百千万·网推家乡美”直播带货宣传活动。南方+ 张婧媛 拍摄
江门市2025“助力百千万·网推家乡美”直播带货宣传活动。南方+ 张婧媛 拍摄
“媒体+市场”,畅通产销链路。江门鼓励加强“江门优品”“供销优品”等电商平台建设,建设永不落幕的线上“农博会”“农产品推介会”,让采购商“云端”看货、选货。通过政府搭台、媒体唱戏、企业参与的模式,江门将持续开展“助力百千万・网推家乡美”等直播带货活动,对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集中推介,至2027年举办直播带货活动不少于100场。
“媒体+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发展注入新动能。江门将与各媒体开展项目共建、运营合作和品牌打造,通过现象级产业品牌打造、消费引导,助力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底前力争实现六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900亿元。
小陈皮“撬动”260亿元大产业。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小陈皮“撬动”260亿元大产业。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讲好故事才有情感共鸣。江门媒体将深入生产端,讲好丝苗米、生蚝等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开平马冈、鹤山龙口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以及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故事,以故事化思维激发产业价值共振。
打造品牌——
为“江门优品”突破千万元销售额造势
农产品“卖出去”只是第一步。怎样能让农民持续有钱赚?打造“自带流量的品牌”是关键。
瞄准“媒体+品牌”,江门将重点对“江门优品”培优扶强。其中,鼓励媒体与“江门优品”运营企业加强合作,重点宣传推介其新产品新包装,积极参与爆款产品的直播推介,提高“江门优品”知名度,为“江门优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江门优品亮相农交会。南方+ 申红洲 拍摄
江门优品亮相农交会。南方+ 申红洲 拍摄
为提高品牌产品曝光度,对于参加国家级、省级农业展会活动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江门将加强其跟踪宣传报道,同时加强对全市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的全媒体宣传,重点关注和宣传报道江门绿色优质农产品、对口帮扶崇左特色农产品,促进品牌产品参展“破圈”。
酒好也要勤吆喝。“媒体+文化”可以汇聚更多新型文化业态,为此,江门将深挖农耕文化富矿,打造文化叙事IP矩阵,支持属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举办“采摘节”,鼓励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激活文化赋能。
鹤山双合采茶忙。鹤山市委宣传部 供图
鹤山双合采茶忙。鹤山市委宣传部 供图
数字经济时代为农业品牌建设带来新的机遇。《方案》提出,推动“媒体+科技”,宣传好江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中心建设,为江门特色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的工作做法,持续擦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品牌。
手机变成农民生产的“新农具”,怎么用?如何用得更好?江门将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开展“智慧农业特训营”,邀请农业专家、技术工程师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并适时举办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竞赛,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能力。
汇聚智库——
培育一批具备复合能力的“乡村网红”
媒体不仅是记录者,还是资源整合与价值放大器。通过“媒体+智库”,江门将整合各级媒体资源,构建三级培训体系:针对村干部的“领头雁”培训、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精英班”、针对普通农户的“普惠课”,通过差异化培训,打造一支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方案》明确,将聚焦市场分析、品牌打造、渠道拓展等核心技能,通过理论授课、案例研讨、实地实操等多元形式,培育一批具备“账号运营+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复合能力的“乡村网红”,培养一批懂市场、善营销的新型农业人才和媒体助农人才。
在新会柑园里直播的新农人。受访者 供图
在新会柑园里直播的新农人。受访者 供图
让“菜鸟”变“达人”,江门将结合电商发展需要,邀请专业导师、商业讲师开设实操性培训课题,持续刷亮“敬业江门”普惠性技能培训品牌。至2027年举办直播带货、电商运营、视频制作、营销技巧等培训班不少于30班次,培训人数不少于1500人次。
当田间地头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成“网红货”,农民化身“新农人”,“媒体+生活”便交融共生,乡村成为向往的美好之地。
为打造更多互动式消费体验,江门将着力发挥乡村网红作用。江门市委网信办四级调研员杨晓表示,将开展“农产品盲盒开箱”“农户厨房直播”等趣味活动,推出“农产品溯源直播”,同时推广认种农业,在社交平台发起“认养者故事”话题,用真实案例增强消费者对认养场景的代入感,助力形成“种植—体验—传播”闭环,不断创新场景服务。
久久为功——
以“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场“媒体+”行动,掀起创新实践的热潮。
基于上述一揽子行动,到今年底,江门特色优质农产品组团参加国家级、省级展会、产销对接活动不少于2场次,产销对接顺畅,“江门优品”销售额超千万,品牌知名度提升,联农带农作用明显;到2026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招牌进一步擦亮,江门特色优势农业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产销对接渠道更加顺畅;到2027年,农产品线上线下消费更加兴旺,农业品牌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品牌助农增收渠道扩宽。
“广东第一田”里的智能化“育秧工厂”。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广东第一田”里的智能化“育秧工厂”。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江门是全省农业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王小丽介绍,目前全市建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63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粤字号”农产品113个,打造了以“江门优品”为领头羊的市县镇三级品牌矩阵。
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媒体的重要使命。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这一宏观背景下,“媒体+”行动不仅在于激活乡村产业,更在于探索媒体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路径。
事实上,“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门一直在探索发展“媒体+”新业态,整合媒体的策划、传播、数据、市场信息等资源能力,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媒体与产业深度融合。
比如,江门“助力百千万・网推家乡美”直播带货宣传活动连办两年,去年该活动被纳入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与抖音集团共同开展的“抖音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五大行动”计划强势推进。活动累计吸引超1000万人次观看、订单超1.6万笔,带动农文旅融合。
先行先试的江门实践证明,媒体深度介入乡村产业发展,能够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乡村经济繁荣。
“媒体创造了农产品物质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甚至情绪价值,这是农业人所难,恰恰是媒体人所强。”江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钢华表示,江门将融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媒体+”生态圈,重点突破,久久为功,开创“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南方+记者 张婧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