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一朵花,走出联农带农促增收的致富之路|粤桂协作谱新篇

作者 王悦阳;张令 2025-08-26 21:39

一个手提包,由一块原始布料开始,经历机械裁切、人工缝线、包边、内外缝制定型等工序,最后通过质量检测、清洁包装后会销往全国及世界各地。这样的场景,在广西南宁市中禾箱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每天都要上演无数遍。

“大疆的配件包中有约60%都是由我们工厂生产的。”中禾箱包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刚建厂时,公司的产值是9000万元,短短五年时间,产值已近2亿,逐年增加。

2022年,南宁市上林县由粤桂协作工作队牵线,从广东省肇庆市引进中禾箱包公司,建成厂房16000平方米,主要生产各类高档箱包,产品主要外销欧美地区,2024年产值达1.7亿元。

企业落户在上林县明亮镇明澄社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可以让周边群众轻松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解决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就业和企业招工两个难题,实现了脱贫户稳定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税收增长等多赢效果。

“我家就在工厂附近,走路十分钟。”车间女工覃丽说,她在这里已经工作五年多了,干得不错的话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厂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

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粤桂办认定中禾箱包为粤桂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2023年,深圳市福田区认定中禾箱包为深圳市福田区劳务协作就业帮扶基地。

随着企业产能和业务不断拓展,用工需求量日益增大,目前该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共有6个易安点帮扶车间同时运营,形成“一县一企N车间”模式,吸纳就业约1000人(含灵活就业人员),人均月薪超3500元。为全县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走进南宁市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控大棚,映入眼帘的是各种颜色的兰花,蝴蝶兰、国兰、石斛兰……美不胜收。

“虽说现在还不是兰花盛放的季节,但是可以通过温控的手段,把大棚内的温度设置到17℃左右,兰花就会开花。”广西亿成花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伍伟光介绍,2020年在上林县政府邀请下公司入驻产业园,成为首家示范性头部企业,带动广西万佳、广东侬丰、全美、仙那、浩宇等5家花卉公司相继落户,形成产业集聚。

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巷贤镇,总规划1.3万亩,核心区350亩,2022年启动建设,2023年9月被粤桂两省(区)联合命名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园区花卉销售额1.83亿元;全面建成后可年产蝴蝶兰种苗400万株、精品兰花2000万株、商品兰花900万盆,年产值2.7亿元,产品销往日韩、东南亚及江浙、广东。

“我现在主要负责照顾国兰和石斛兰。这里近家,还可以照顾小孩子。在这里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3500元,能给家庭减轻负担,我还是挺满意的。”在亿成花王工作两年的本地员工黄素姮开心地跟记者分享她的工作经历。

园区创新联农带农模式,为本地居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人均月薪不低于3000元,目前已吸纳本地200多人,全部投产后可带动1000多人。此外,园区还以大棚设施抵押,吸收23个村2773万元集体经济资金(含粤桂资金1043万元),年分红超100万元;三角梅项目带动4村分红14万元。

园区还推广“代种代养”庭院经济,光全、卢柱、木字、耀河4村62户利用12720平方米庭院托管花卉,年入库产品价值350万元,带动集体和农户增收35万元,让小庭院变致富园。

上林县委常委、副县长林信表示,下一步,园区将以数字化、标准化、适度规模化为路径,实施“人工智能+花卉”行动,打造集育苗、种植、管护、销售、文旅于一体的智慧花卉产业示范标杆,塑造“花道、花乡、花市”特色品牌,持续助力上林乡村振兴。

文字: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怡 南方+见习记者 王悦阳

拍摄:南方+记者 张令

编辑 余佩 张茵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