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爆改厂房焕新产业,中山哪些镇街跑得快

作者 林雨萱;叶志文;伍杰 2025-08-15 06:31

数据的跳动,藏着工业城市的细微变化。

2025年上半年,中山部分镇街的工业投资交出一份“逆势答卷”:东区街道以51.6%的增速领跑全市,沙溪镇工业技改投资狂飙269%,五桂山街道、古镇镇、黄圃镇、南区街道等镇街的工业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数字背后,有3个共通的“增长密码”:“低效工业园改造”(以下简称“工改”)效益延伸拓空间、政企共振激活力、产业聚焦提效能,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山部分镇街工业投资增长的底层逻辑。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前后对比。上图为资料图,下图高隽摄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前后对比。上图为资料图,下图高隽摄

抢占AI赛道,东区“出手”快

中山市东区街道富集云谷数字产业园的施工现场,塔吊长臂挥舞,金属构件在阳光下闪光。一、二期六栋厂房已拔地而起,部分区域进入内部精装修阶段。

“目前已有40%的建成面积完成企业入驻装修。”富集云谷董事总经理苏得时指着施工蓝图介绍。这个占地133亩、总投资12亿元的项目,是东区首个“工改工”标杆,承载着中心城区产业升级的希望。不远处,非夕科技定制厂房内,技术团队正调试生产线,为2026年投产做准备。

东区街道富集云谷项目。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东区街道富集云谷项目。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低效厂房的蝶变释放强劲动能。东区通过九亩湾、溢盈、市一建三大工改项目,累计投入超15亿元,未来将释放4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工改”引擎带动工业投资连续三年领跑全市:2023年增长107%,2024年劲增247%,2025年上半年再以51%的增速蝉联榜首。

腾笼换鸟引来“金凤凰”。全球自适应机器人佼佼者非夕科技将华南总部落在富集云谷,其副总裁胡晓平坦言:“这里既有制造业深厚土壤,又有政府推动智能升级的坚定决心。”

深中通道通车,为东区打开链接顶尖创新资源的快车道。数字医疗企业森亿智能去年落户南方总部,其全球首个AI诊所已在沙特试运营。今年下半年,潮隐科技携能“讲”190多国语言的AI外贸数字业务员进驻。

资本活水同步浇灌创新生态。数天前,富集云谷举办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大会上,1亿元“数智领航”产业基金启动,22家金融机构组成的“星月共融”联盟成立。“中小企业应用AI需要资本、技术、人才、场景四轮驱动,联盟要携手东区打通关键环节。”广东省创投协会顾问李春洪如是解读。

站在园区观景台,苏得时指向二期工地:“招商超出预期。除‘独角兽’非夕科技外,数十家深圳等地的AI、科技型企业已签意向书。”随着链主企业入驻,智能芯片、算力算法研究等新质生产力项目正加速集聚。

技改投资翻番,沙溪最积极

“技改方面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协调解决?”“这份是《市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资助实施细则》,相关解读材料我们马上转发给您。”在沙溪镇的广东思诺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厂里,镇工业信息和科技商务局的工作人员正与企业代表围坐在一起,深入交流技改政策。这是政策服务直通一线的一幕。

沙溪镇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一个数字尤为突出: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速高达269%,位居全市首位。

数据背后,是扎实的政策宣贯与精准服务。“上半年系统梳理工业技改政策清单,结合领导联系企业和‘企业管家’走访机制,通过集中培训、入企调研、信息推送等多渠道,全方位解读技术改造政策。”沙溪镇工业信息和科技商务局负责人介绍。如今,成效已然显现:全镇已完成6个技改备案项目,计划总投资约0.55亿元。

同时,沙溪镇着力引导企业转型:推动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以标杆示范引领;鼓励企业抢抓设备更新机遇,精准指导通伟、金鼎、元一等企业申报数字化示范工厂(车间)奖补,助力提质增效。

政府“送服务”与企业“抢机遇”的双向奔赴,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投资动能,这种共振在多镇街尤为显著。

东区街道工业信息和科技商务局负责人提道:“华海精密要扩产,我们联合其他部门3天内协调出8000平方米厂房,推动其产值增长76%;佳维、美速搞数字化转型,政府派专家驻场指导,两家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6.12%、50%。”

五桂山实施“一企一策”,主动靠前协调解决经营难题,按需匹配资源。本土龙头荃胜、思锐等企业技改投入分别增加398.9%、39.25%,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吸引中山立达加大投资,计划投入超10亿元建厂房,既有本土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又有行业头部企业的技术引入,形成“内外双驱动”的发展格局。

低效用地成“黄金宝地”,黄圃“工改”发力

“轰隆隆……”黄圃镇马安村的清晨被机器的轰鸣声唤醒,57亩土地上正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前后对比。上图为资料图,下图高隽摄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前后对比。上图为资料图,下图高隽摄

“改造前的景象还历历在目!”马安村党委书记林健强提到,曾经,这里是容积率仅0.71的锌铁棚厂房,因缺乏规划,片区时常污水渗漏、环境堪忧,连带村内河涌被戏称为“黑浓江”;如今,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区拔地而起,首批9家企业已带着智能装备、新材料项目入驻。“改造后预计年产值达每亩1200万元,年税收每亩82万元,是改造前的约十倍。”中山城建・中南高科・智造港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山首宗通过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公开遴选合作企业的“工改”项目,智造港的创新模式意义深远,这片土地正释放前所未有的经济能量。

黄圃通过“工改”,让低效用地成为承载高质量投资的“黄金宝地”。上半年,这个以家电产业闻名的镇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11个“工改”项目同步推进,年度动工目标完成率达73%。在大岑片区,12个项目已投产;“黄圃—南头”会展片区里,文明世友项目创造了“三个月封顶”的“黄圃速度”,跨镇街连片改造让土地效率加大提升。据悉,其“工改”实践已入选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运营优秀案例集。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前后对比。上图为资料图,下图高隽摄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前后对比。上图为资料图,下图高隽摄

腾出空间,方能轻装上阵。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工改”已经成为各镇街撬动工业投资的核心杠杆,通过空间再造让旧土地迸发新动能。

上半年以来,东区街道的九亩湾、溢盈等3个工改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全部建成后将释放空间40万平方米,东区街道工业信息和科技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工改项目是支撑其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市前列的因素之一;沙溪镇则通过工改整备土地400亩、在建厂房80万平方米,隆盛产业园、伟承国际科技园等一批现代化园区相继建成,为新项目提供了落脚点;五桂山的工改项目更“扛起”全镇近八成的工业投资,直接拉动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超20个百分点。

【一线】

镇街招商新趋势:

锚定细分赛道,不再“撒胡椒面”

跳出“大而全”的粗放模式,各镇街紧扣自身禀赋锁定赛道,让每一笔投资都精准嵌入到产业链关键环节。

东区的招数很“硬核”——瞄准数字经济、智能芯片、低空经济等都市型工业发力。东区街道工业信息和科技商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东区将发挥移动、中软等数字赋能平台作用,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同时加快两个跨境电商选品中心建设,推进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落地,引进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产业园。“目标很明确,就是以工改项目为载体,强链、补链、延链,构建有竞争力的都市型工业体系。”该负责人说。

黄圃镇的布局很“笃定”——主攻“智能家居、智慧家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先进装备制造”,这两大产业投资占比突出,龙头企业与配套项目形成协同效应。本土龙头带动产业链升级,依托京东、美的、TCL等龙头企业形成的成熟产业链,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协同支撑;多个“工改”项目稳步推进,将打造一个“聚焦智造前沿、赋能产业升级”的高标准科技创新产业园区。

沙溪的做法很“实在”——聚焦“服装智能化+新能源储能”,申联二期年产2000万件智能服装,助力传统服装产业智能化、规模化升级;如山双碳产业园填补了镇域产业链在储能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关键环节的空白,让投资与既有产业基础紧密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这种聚焦式的投资策略,让中山各镇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打造出独特的产业优势,为工业投资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空间再造到动能激活,从精准布局到协同发力,“工改”提供的空间载体、政企共振注入的内生动力、产业聚焦明确的发展方向,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中山镇街在工业投资的赛道上实现“逆势跃升”。

这些实践不仅是数字增长的阶段性故事,更是“制造业当家”战略下,中山城市韧性与活力的生动注脚。这些探索指向同一个方向:不仅要“拼土地”“拼补贴”,还要“拼生态”“拼服务”。

【观察】

“逆势上扬”的秘诀在于“精耕细作”

上半年中山东区、五桂山、沙溪等镇街工业投资增速跑赢大盘,并非偶然爆发,而是长期战略下的必然结果。旧厂房蝶变为新赛场,老产业升级出新能源,这些变化印证着中山工业在宏观压力下的强劲“韧性”。

数据揭示的趋势清晰可见:不贪大求全,而是围绕优势赛道深耕细作,让每笔投资都成为产业链的坚实一环。产业承载力决定资源流向,要让工业投资的“根系”扎得更深,需在三个维度持续精进。

让空间载体更适配。中山将“工改”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通过空间重构为产业赋能,以产业升级提升空间价值。黄圃镇马安村从“黑浓江”到“智造港”的蝶变证明,优质空间不仅要“改得出来”,更要“用得精准”。如同手机换电池需匹配机型,旧厂房改造必须算清“产业适配账”,定制化改造与配套服务才能让投资者愿来、能留。东区九亩湾项目定名富集云谷数字产业园,定向招引数字经济、光学光电、智能制造等企业,正是这种量体裁衣思维的生动实践。

让政企协同更“丝滑”。政策红利不应是墙上文件,而要转化为企业可见效益。沙溪镇超250个百分点的技改增速,离不开“企业管家”带政策清单上门服务。这种“政府端菜”变“企业点单”的模式,如同为产业装上导航,让企业明确方向与路径,推动政策效能从纸面落到实地。

让产业结构更优化。发展赛道不在长,而在精准落地。东区聚焦数字经济,五桂山深耕通用设备,沙溪为服装产业加“智能芯”——这些实践印证:与其在十个领域当“追随者”,不如结合本地禀赋在几个赛道做“领跑者”。如同老裁缝做衣,针脚越密越耐穿,产业投资越聚焦细分领域,抗风险能力越强。这种“攥紧拳头”的智慧,正是工业投资保持后劲的关键。

说到底,工业投资“逆势上扬”,拼的不是“摊大饼”式规模,而是“绣花功”般精细。当空间适配度、服务流畅度、产业集中度形成合力,中山制造业的“韧性”便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撰文:林雨萱 伍杰

摄影: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钟政经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