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历史,深圳老人画出1945年巨幅胜利“日记”

作者 钟常宇 2025-08-15 06:30

03:59

定格历史,深圳“隐士”画出1945年巨幅胜利“日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深圳一位退休老人创作了一幅长4.5米,宽3.1米,超12平方米的油画,以他的方式定格1945年8月15日那天战场上胜利者的表情。画中,喜悦并非胜利者的唯一心情,还有百感交集、释然和憧憬。

隐居创作,宏幅画卷中的血泪与坚守

在龙岗区坂田街道杨美金竹小区里,“隐居”着一位66岁的退休老人。小区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老人却心如止水,整日闭门不出,安静地进行创作。他叫刘思东,曾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如今要用一幅油画将中国14年的抗日史浓缩在一瞬间。

刘思东创作中 南方+ 钟常宇 拍摄

“我画了数百张草图,最后定格了在日本投降那一天。”刘思东的这幅油画容纳了近30个人物,其中部分如真人般大小。人物角色丰富,包含八路军的抗日英雄、游击队等,共同聚集在一个战后的山头,共享胜利的时刻。唯一的影视虚拟人物李云龙,是刘思东的小巧思,他想借助影视剧形象将观众瞬间带回战争年代。

刘思东与自己的油画合影

画中人物拿着武器,举着红旗,表情各异,有人欢呼,有人百感交集,也有人眺望前方。刘思东说,或许只有定格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刻,通过革命英雄激动人心的肢体语言,才能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与气概,以及传递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他为这幅画取名字为《山河永铸,1945年8月15日日记》。

油画中的人物表情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人物,刘思东倾注了大量心血,先是研究历史资料,绘制上百幅草图,然后才选定合适的人物上画。钢盔、服装等细节不够立体真实,他就在网上购买高仿物件,拿着实物临摹,以此保证细节的真实性。就这样历经三个月集中创作,他才最终完成油画的初稿。

因油画太大,刘思东蹲在地上创作

每天最少创作8小时,最长一天创作超过15小时,因为油画过大,他只能将一间房间腾空,把画铺在地上,累了就睡,醒来再继续画。他曾因画一个娃娃兵而泪流满面,感叹如此年轻的孩子也要奔赴战场。“我想通过这幅画告诉大家,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

血脉传承,革命后代的艺术使命

刘思东在深圳“隐居”,平日除了锻炼,几乎很少出门,大部分时候都在创作。沉浸式的创作方式,极大提高了他的创作效率,但他也常因此深陷角色情感之中,或因人物的悲壮感慨不已,因人物慷慨赴死而震撼。

刘思东画草图

当问及为何热衷创作红色题材的油画,刘思东说受家人的影响至深。他的父母、祖母以及外公都是东江纵队的英雄。1945年,朱德将军将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纵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孤悬敌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思东与《史诗、中流砥柱——致敬东江纵队》合影

刘思东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这支队伍留下“痕迹”,并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他创作的油画《史诗、中流砥柱——致敬东江纵队》长6米,宽1.8米,画中英雄取材于东纵在抗日时期的历史照片。他在最中间的位置画了一位头戴凉帽的客家农妇。她代表母亲,母亲代表祖国,全体东纵将士为祖国而战。

《游击队之歌——我的母亲(左一)和她的东纵战友》

而他将自己的母亲,画在了《游击队之歌——我的母亲(左一)和她的东纵战友》中,画中母亲与战友坦然地并肩而坐,与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以朴素的油画语言表达,再现东纵战士当年的朴素而浪漫的气息。像这样的画作,刘思东还创作了多张,有的入选广州油画展,有些入编大型文献式专业刋物《收藏与研究专辑》。

尽管《山河永铸,1945年8月15日日记》的初稿已经完成,但这幅巨作距离最终成品仍需三四年精细打磨。刘思东对每一处细节,从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到历史道具的精准还原都反复推敲。刘思东解释,这种打磨源于他对历史的敬畏:他曾为画中一个娃娃兵泪流满面,这让他决心在最终版本中,更深刻地展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采写/脚本 :钟常宇

拍摄/剪辑 :黄靖逵

编辑 张秉仁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