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众工作,与群众交得了心是前提
文 | 秦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折射出“走出机关大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群众工作的治理智慧,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提供了金钥匙。
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习惯“穿皮鞋坐办公室”,等待群众上门多、主动问需解难少,对群众的民生需求被动响应。这种以“等”为主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不仅难以及时感知群众急难愁盼,也难以学习群众的智慧、汲取基层的营养,自然无法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群众工作不是秀场,不需要花拳绣腿,只有重视老百姓的感受,主动听民声、汇民智、纾民困,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要化被动为主动,自觉扑下身子走进群众,特别是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用主动服务的“辛苦指数”换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开展群众工作,与群众交得了心是前提,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转变作风,换条板凳坐坐,多从群众视角看问题、想问题,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家人,了解清楚群众在就业增收方面的困难是什么,在托幼养老方面的需求是什么,在住房、就医、办事方面的堵点是什么,真正了解群众的“心上事”,才能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帮群众解得了难是关键,需要党员干部懂政策、会沟通、能协调,既能对现有政策信手拈来,吃透惠民政策精髓,又要善于吸纳群众智慧,练就“穿针引线”统筹资源的本领,破解民生痛点难点问题,真正让群众可感可及。为群众谋得了福是根本,既解燃眉之急,更谋长远之福,把本来难度只有“一”的群众工作扎实推进,谨防未来变成难度为“十”的疑难杂症。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研判民生数据,“算”出民生痛点、治理堵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隐患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