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吃最肥美!比猪肝还补铁!这道菜可以说是营养“天花板”

广东科普 2025-08-27 19:11

最近开渔啦,

正是吃海鲜的好时节,

各种贝类海鲜十分受喜欢。

其中形态修长、味道鲜甜的蛏子,

无论是街边大排档,

还是家常餐桌上,

都能叫人口水直流。

一道葱炒蛏子、

蒜蓉粉丝蒸蛏子……

不仅美味,营养超全面,

一起跟着科普君来看看

↓↓↓

01

蛏子是统称

常吃的是这个品种

蛏子,学名缢蛏,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是一种常见的贝壳类海鲜,广东省就是它们的分布地之一。[1]从潮间带的滩涂到浅海泥沙层,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作为滩涂穴居型贝类,蛏子在洞穴中倒立生活,前端向下,后端向上,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有升降运动。它们身体后端延伸出的两根细长的水管,其中进水管负责吸入富含浮游生物、藻类及氧气的海水,既提供食物来源又满足呼吸需求;出水管则将完成滤食的海水与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蛏子内部结构 | 图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课本

蛏子内部结构 | 图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课本

赶过海的朋友,或见别人赶过海的朋友都知道,潮水退去的滩涂上,只要你拿着一把小铲子,往它“家里”撒把盐,就能让它“乖乖”出来。运用撒盐形成高渗环境,让蛏子产生应激反应,斧足快速收缩,推动身体上移。

蛏子是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蛤、蛎、蛏、蚶),风味独特,肉质鲜美。日常我们最常见的是缢蛏(如三门/长街缢蛏),缢蛏的双壳短而粗圆,壳薄而脆,壳表有一道明显的斜沟如绳索勒痕,成体长度通常在5厘米至7厘米,它在蛏类中极具辨识度,经济实惠,也够肥美。传说,长街蛏子曾被乾隆皇帝御口亲称“海鲜之王圣子”。

缢蛏 |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缢蛏 |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其次,是竹蛏(如渤海湾长竹蛏),因两壳形似竹筒而得名。竹蛏贝壳光滑,黄褐色,有光泽,壳质脆薄;表面凸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2]它的价格稍微高些,口感更韧,也是我们常吃到的品种之一。

竹蛏 |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竹蛏 |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02

蛏子是一个

营养全面的“选手”

在众多海产品中,蛏子的营养是突出的,特别适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需求。蛏子作为海鲜,口感甜美,这得益于它含有丰富的多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高钙、高铁、低脂肪、低热量优势,也不容小觑。

@ 低脂高钙,天选减脂搭子

蛏子一点都不逊色于鸡胸肉,应该是天选减脂“搭子”。低脂肪、低热量,健身、减脂人士真的可以多吃。

假设一只普通蛏子可食部约为6克,一顿饭里吃一盘蛏子(20个只起步),也毫无压力。以每百克为例,脂肪含量上,蛏子只有鸡胸肉的约七分之一;热量仅为鸡胸肉的近三分之一而已。

而且,钙含量比牛奶还高,每100克里就有134毫克的钙,比贻贝、花蛤蜊、河蚬、生蚝都要高。

@ 铁含量惊人,矿物质丰富

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蛏子的铁含量每一百克中高达33.6毫克,这铁含量分别是猪肝、猪血、猪里脊的1.5倍、3.9倍、22.4倍。

换算一下就是,吃10个蛏子就能满足成年女性一天的铁需求量了。不过,不同品种的蛏子营养成分有差异。

除了铁之外,蛏子的锌、钾、镁、硒含量也都不错。

@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

不饱和脂肪酸是人类生长发育必备的营养素,像DHA就是视网膜等神经细胞膜的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脑神经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都能够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在预防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蛏子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3.3%、18.5%、33.6%,每一百克的蛏子中DHA和EPA含量分别为20.4毫克、9.4毫克。

无论是葱油、清蒸,带着壳不会引入过多的脂肪和糖,真的很善良。

03

不用担心重金属

除了壳,全身都能吃

虽然,海洋贝类重金属耐受力和富集能力不低,但也不用太焦虑。从各项监测和评估来看,不管是基础指标还是对人的健康风险,都是合格的,不合格的海鲜产品也上不了市。

其实,蛏子全身都是可以吃的,很多人在吃蛏子的时候,总会吃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部分,总感觉不干净。比如它那里半透明、部分有血色的长条,是晶杆,用于帮助消化食物,主要由多糖、粘多糖和蛋白质构成,能吃;但没啥营养,吃不吃都行。

又比如周围那圈黑线是它的触手,是感觉器官,可以吃;肚子里黑色的一团是没消化完的藻类,也能吃。

04

蛏子烹饪技巧

煮之前要让它吐沙

要充分发挥蛏子的营养价值和美味潜力,正确的处理方法和烹饪技巧至关重要。

首先,蛏子生活在滩涂泥沙中,体内自然含有泥沙,让它们吐沙,是保证口感的第一步。

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盐水浸泡,水量需没过蛏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蛏子会通过正常生理活动,排出体内的泥沙,就达到吐沙的效果了。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提前一晚用盐水浸泡蛏子,放置在阴凉处,第二天烹饪前冲洗干净就好。

其次,蛏子肉质细嫩不宜久煮,否则会变老影响口感。

05

即便好处多多

也要健康地吃蛏子

要注意的是,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每百克煮熟的蛏子嘌呤含量是193毫克,属于较高水平。嘌呤在人体内代谢后会生成尿酸,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人群来说,要限制摄入,最好少吃或不吃,以免痛风急性发作哦。

此外,沿海地区流行吃“醉蛏”,即用黄酒、酱油、蒜蓉等调料生腌后直接食用。即使放了白酒和芥末,也无法彻底杀死寄生虫和致病菌,容易导致食物中毒,最好彻底加热后再吃。看到蛏子肉从半透明变为不透明的乳白色,且外壳完全张开就算熟了。

准备大吃一顿的朋友,

快@家人、朋友来看看,

你最喜欢吃哪个口味?

欢迎留言交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