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明星配音的《时间之子》,评价两极

24楼影院 2025-05-26 13:58

当冷面杀手遇上渔村少女,一个想“离职”找自由,一个想“离岛”寻精彩。

电影《时间之子》便是这样一个故事,杀手十七与少女千晓因神秘时轮结缘,成为“一日时轮搭子”,在繁华的大都会开启了一场有惊有喜的浪漫奇遇。

作为继《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之后又一聚焦东方奇幻的动画作品,《时间之子》选择以“时间”为切口展开叙事野心。导演于奥坦言,创作源于“猝不及防的离别”,这种私人化的生命体验最终升华为“抓住当下”的普世命题。影片中,“时轮”装置的设定颇具巧思——既是推动剧情的符号,又是解构宿命论的哲学符号。

相较于《哪吒2》对传统神话的解构重构,《时间之子》的原创性尝试更值得关注。主创团队摒弃了现成的文化母题,转而构建起融合蒸汽朋克与东方美学的架空世界。片中那座悬浮于天际的机械钟楼,既是对《哈尔的移动城堡》的致敬,也暗合着上海外滩海关大楼的集体记忆。这种在地性转化,让超现实设定获得了现实的土壤。正如监制孙凌宇所言:“我们不是在创造新世界,而是在现实的褶皱里寻找奇迹。”

首映礼上,《宝莲灯》美术设计常光希感慨:“看到年轻团队在视听语言上的突破,就像看到三十年前的我们自己。”这番评价精准指向国产动画的美学历程。从《大闹天宫》的手绘美学到《白蛇》系列的3D渲染,再到《时间之子》中二维与三维技术的有机融合,技术迭代始终与美学觉醒同频共振。

影片对“痛楼”概念的视觉呈现堪称惊艳。当霓虹灯管在赛博空间勾勒出石库门轮廓,当弄堂里的晾衣绳化作数据洪流中的经纬线,这种虚实相生的视觉语法,既延续了《刺客伍六七》的市井浪漫,又拓展出更具当代性的都市寓言。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动作场面的节奏把控:十七操纵时轮定格子弹的360度环绕镜头,千晓驾驶飞行器穿越齿轮迷阵的纵深调度,都展现出成熟的动态分镜意识。

该动画片的配音阵容是全明星化:王俊凯为十七注入了“冷漠与炙热”,周深赋予片中角色阿木导演“抽象式深情”,乃至黄渤、贾冰贡献的喜剧支点,都在证明国产动画正摆脱“声优专属”的窠臼,向更广阔的表演维度延伸。这种跨界输血虽略显生涩,却为角色塑造开辟了新可能。

当灯光亮起时,有观众擦拭着眼角说“被治愈了”,也有业内人士私下讨论“第三幕的情感转折稍显突兀”。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恰恰映射出国产动画在叙事进阶道路上的典型困境。《时间之子》确实存在着年轻创作者难以避免的青涩:世界观铺陈时的信息过载,配角人物的工具化倾向,以及用密集笑点填补叙事空隙的取巧策略。但若置之于行业坐标系中观察,这些瑕疵是可以接受的。

回望2015年《大圣归来》开启的国漫复兴浪潮,彼时的作品多囿于技术自卑和叙事焦虑。《时间之子》的珍贵在于,它展现出某种松弛的创作状态。于奥和周铁男是喜剧界的“老人”、电影界的新人,他们将喜剧的节奏和松弛感带到了动画电影中来,展现出创作者摆脱了“证明自己”的紧绷感,开始享受类型叙事的游戏性。这种心态转变,或许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能标志产业的成熟度。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零点”意象——既是时间循环的起点,也是重获新生的契机。这何尝不是当下国产动画的写照?当资本热潮退去,当观众审美提升,行业正站在需要重新定义自我的临界点,创作者们也需要突破类型的桎梏。《时间之子》或许不是完美的答案,但它至少证明了:在神话改编的康庄大道旁,还有人在原创的荆棘丛中栽种玫瑰。

作者 | 一   兰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赵立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