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书都》走进杭州,西湖畔开启城市文化共读

深圳大件事 2025-06-05 21:00

近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卫东,文学评论家、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历史学家、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资深媒体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作家胡洪侠等文化大咖,在杭州阅见西湖相聚,以阅读为钥匙,解码城市的文化基因。

此次活动由中共西湖区委宣传部、西湖区文广旅体局、西湖区灵隐街道党工委、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书都·走读深圳》杂志等协办。

活动现场,《书都·走读深圳》杂志总策划李晓锋带来阅读短视频展播,恰好为这场对话提供了当代注脚。他以参与编写的书籍为例,强调在当下出版杂志和静心阅读是珍贵的“奢侈品”。《书都·走读深圳》杂志从2025年2月刊(总第52期)起,推出“三城书”项目,旨在串联香港、澳门、深圳三城的文化交流,如今在杭州西湖边实现了进阶版的城市文化对话。

 

黄子平谈港澳文化:以更开放的眼光看港澳文化

 

在文学评论家、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的发言中,他以幽默而犀利的视角,驳斥了“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并对比澳门的文化生态,探讨两地文化自我认知的差异。

黄子平以香港街道命名与澳门公园以诗人命名的对比为例,指出表面上的“文化底蕴差距”实则隐含殖民历史的复杂性。他提到澳门友人反驳称当地“只有一所大学,培养赌场荷官”,揭示文化评价标准的矛盾。但他强调,若跳出“文学至上”的狭隘框架,香港的电影、流行音乐及出版业恰恰证明其作为“文化中心”的辐射力——从武侠小说的繁荣到粤语电影的全球影响, “香港曾是华文世界的文化枢纽”。

“文化沙漠论是文人的焦虑,也是视角的局限。”黄子平比喻香港文化人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在逆境中孕育独特生命力。他呼吁以更开放的眼光审视港澳文化,通过阅读与影像,解码两地混杂而鲜活的文化基因。

 

王笛谈澳门:历史空间与阅读中的文化传承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以澳门为案例,探讨了城市空间、历史延续与阅读行为之间的深层关联。他指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时空胶囊”,其500年未受战乱中断的历史,为研究近代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

王笛强调澳门保留了完整的文化肌理:从郑家大屋等历史建筑,到马礼逊印刷的首部英汉词典,再到街坊会等民间自治传统,“澳门的老街巷、老书店和手工技艺,都是活态的历史档案”。他特别提到,澳门的阅读文化根植于这种连续性——大学读书会、公共史学杂志的创办,乃至普通市民参与的三国演义讨论,均体现“民众史观”的实践。

王笛呼吁公众记录日常生活,“未来历史学家需要的不只是官方档案,更需要普通人的声音”。在他看来,澳门虽以赌城闻名,但其真正的文化内核,正藏于中西交融的烟火气与全民共筑的历史意识中。

 

胡洪侠谈深圳:读书月构建起独特的城市阅读生态

 

资深媒体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作家胡洪侠以深圳读书月为切入点,分享了这座创新之城的阅读推广经验。他指出,深圳从被贴上“文化沙漠”标签到成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其成功源于城市发展与阅读需求的深度绑定。

胡洪侠回顾了深圳读书月的创办历程,强调这不仅是“高贵的坚持”,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作为“学习窗口”,市民对知识的渴求直接关系到生存与发展,“不读书就找不到工作”的现实压力,催生了全民阅读的内在动力。如今,读书月已发展出十大好书评选、读书论坛等品牌活动,构建起独特的城市阅读生态

他特别提到,深圳经验为深港阅读协同发展提供了启示:当阅读与城市命运紧密结合时,文化沙漠的标签自然消解。胡洪侠邀请听众参与即将举办的第26届深圳读书月,亲身体验这座“因热爱阅读而受尊重”的城市魅力。

 

罗卫东谈杭州:阅读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卫东深入探讨了阅读对杭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他回顾了自己在杭州近半个世纪的生活与学习经历,指出杭州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将学习与娱乐结合起来,还创造了一个充满趣味与高品质生活的环境。

罗教授特别强调了杭州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以及其独特的城市气质。他认为,杭州是一个能让人深入思考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城市,阅读并不只是功利性的追求,而是与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文化实践。他指出,杭州的书店数量在非一线城市中相当发达,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阅读氛围,还为文化经济生态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在引导阅读经济生态建设中的角色,认为杭州的成功在于其文化政策的有效性和对地方特色的重视。罗教授还提到了杭州的创业生态,强调了茶室文化在商业谈判中所起的独特作用,这些空间不仅是饮品的消费场所,更是文化交融与思想碰撞的地方。

这场跨越港澳深杭的思想碰撞,最终凝结为一份特殊的“文化地图”,几位嘉宾现场推荐了十二本城市主题书籍,形成首份共读书单。这份书单不仅勾勒出城市独特的人文肌理,更在字里行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文化桥梁,让读者得以穿梭于岭南烟火与江南诗意间,在纸页翻动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城市漫游。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Scan me!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