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开诚布公的对话,让林头村民从“对着干”到“一起干”

作者 邓建青 2025-07-15 19:14

在电白区林头镇那关村,一条崭新的污水管道正沿着空地里新挖的沟槽延伸。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机器轰鸣的施工地,曾因村民激烈反对陷入僵局。破局的关键,是当地推行的“村(居)民说事”机制:干群围坐商议,把事情的利弊摆在明处,找出符合更多人的方案。

自去年11月全面推行“村(居)民说事”制度以来,林头镇每周的“说事日”成了最热闹的日子。长桌摆开,茶水沏好,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从农田灌溉的沟渠走向,到红白喜事的操办规矩,从村道修缮的细节安排,再到集体资产的使用规划……桩桩件件都摆上台面议,点点滴滴都凝聚着共识。

今年截至目前,林头镇参与“村(居)民说事”的群众已达20000余人次,已办理完毕事项2300余件。以“说事”为纽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乡村治理焕发新生机。

“说事会”上解心结:从“对着干”到“一起干”

“要在我家门口挖沟?门儿都没有!”今年夏天,那关村推进污水处理项目时,村民老李对着村干部红了脸。他担心施工影响自家通行,任凭怎么说,就是不松口。

僵局之下,镇人大代表、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项目负责人和村民代表都围坐在“说事会”的长桌旁,聊起了施工的事情。

“老李,您先消消气,今天我们就把这事儿聊清楚,您担心什么、希望什么,都敞开说,我们一起想办法。”那关村委会主任陈经宙话音刚落,老李打开了话匣子,在场的村民也你一言我一语接了茬——有人提议“绕开门前走屋后”,既不影响通行又能保施工;有人强调“得选条最优路线,让更多人受益”;中建八局的工程师还当场画图测算,把每个方案的利弊摆在明处。

会后,大家又一起跑了三次现场勘察,最终敲定变更路线。项目施工那天,老李主动到现场帮忙指路:“以前总觉得干部是来管我们的,现在发现大家都是来帮忙解决问题的。你们为我考虑,我也不能拖后腿。”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受台风“蝴蝶”影响,那关白水塘桥一便道需紧急挖开泄洪,村民们顾虑重重,担心施工影响日常出行。关键时刻,林头镇党委组织村民“现场说事”,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代表围站一起,干部们既讲清利害:现在排水量小,积水越积越多,桥段随时可能塌,到时候别说出行,安全都成问题;又给出定心丸:先挖开便道,再连夜抢工恢复,保证明天一早不耽误大家出门。

这份设身处地的考量和真诚态度,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村民们从“各顾各”的犹豫,变成了“一条心”的主动配合。最后,那关村协调区公路事务中心调来挖机,高效推进泄洪,紧接着又带领施工队连夜修缮桥面。第二天一早,桥面已恢复畅通。

“说事”说出新气象: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之前这里都是鸡粪、垃圾乱堆乱放,环境脏乱差。现在不仅干净整洁,还修建了小公园、停车场,真是便民利民!”槟榔贡仔村好心公园建设完工后,周边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这片占地不大的绿地,曾是贡仔村与新兴村交界处的“老大难”——集体水塘被私自圈占养鸡鸭,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借助“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的建设东风,在镇、村党组织的引导下,大家组织开展“村民说事”活动,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拍板决定:集体土地要还给集体,环境好了大家都受益。

村民们统一了思想,积极配合整改,如今,不仅治好了“环境病”,还刹住了“攀比风”。往年,不少村民半年积蓄全花在年例宴席上。“年例本是团圆情,不能变成攀比债!”在说事会上,村民代表的话掷地有声。大家一致决定:简办,统一菜式、集中设宴!一些人把省下来的钱凑在一起,捐给村里修公园、建设施。

今年,贡仔、新兴两个自然村通过说事会商量出了新规矩:两个村统一设22桌宴席。没有山珍海味撑场面,端上桌的都是满满家乡味——清蒸鱼、白切鸡、芋头扣肉……每一口都是熟悉的暖意。

“田埂说事”结金果:从“各盘算”到“共致富”

“这丝苗米种得成!我支持这个试种项目!”在槟榔村福禄康家庭农场的田埂上,一场“村民说事”会议正开得热火朝天。广东天禾农资的技术员刚讲完种植要点,一位村民代表猛地拍大腿表示支持。

村里早就想搞特色种植,可大家心里没底,总怕打了水漂。村“两委”把说事会开到田间地头,请来专家答疑,让“农民土专家”传经。

“行距要留30厘米,通风采光才好!”种植经验丰富的蔡大伯在会上不仅分享了丝苗米种植的门道,还顺带点拨了春季蔬菜的种养方向。“田埂说事”不仅解决了种植难题,更形成了“专家指导+村民协商+集体决策”的长效机制。

如今,100亩丝苗米试种项目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商量”,望着田里长势正好的稻苗,槟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永英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群众的智慧聚起来,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办不成的事!”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邱钰玲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