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据统计,我国心衰患病率大概为1.3%,约有1370万人。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这些因素均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
其实,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很多时候是一些长期不良习惯和慢性疾病的共同且持续的伤害而逐渐形成的。
一、心力衰竭的“元凶”:危险因素全解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它们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逐步摧毁心脏功能:
01
高血压:心脏的“隐形杀手”
高血压是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就像给心脏加了高压泵,迫使心脏以更高的压力泵血,久而久之,心肌会肥厚、心脏扩大,最终引发心衰。
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可以使心衰风险降低50%。
02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心肌的“断供危机”
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会导致心肌缺血,反复发作的心绞痛或一次严重的心肌梗死,可能直接破坏心肌细胞,使其失去收缩能力。
对冠心病患者或冠心病高危人群,服用特定药物可以降低心衰发生风险。
03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心肌的“慢性毒药”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同时增加心脏负担。
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肥胖、高血脂,进一步推高心衰风险。
04
久坐不动:血液的“淤积陷阱”
久坐导致血液循环减缓,腿部静脉回流受阻,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
长期缺乏运动还会降低心脏的泵血效率,增加心衰概率。
研究指出,每日久坐6小时以上者,心脏病风险增加20%。
05
吸烟与酗酒:心肌的“直接伤害”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损伤血管内皮,升高血压。
酒精则可能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两者叠加,危害倍增。
06
感染与炎症:心肌的“意外打击”
病毒性心肌炎(如流感病毒)、细菌感染(如牙周病引发的菌血症)可能直接侵犯心肌,诱发心衰。
07
心律失常:心脏的“电生理紊乱”
房颤、各种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会打乱心脏的电活动,导致泵血效率下降,甚至诱发猝死。
08
高龄与遗传因素:不可忽视的“先天短板”
随着年龄增长,心肌弹性下降,血管硬化加剧,心脏代偿能力减弱。家族中有心衰史者,需格外警惕。
二、防治心衰的“黄金法则”
心衰虽凶险,但可通过科学管理大幅降低风险。以下是基于最新指南的防治建议:
1、控制“三高”与代谢异常
高血压:目标血压<130/80 mmHg,规律服药(如ACEI/ARB类药物)。
高血脂:合并冠心病患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4 mmol/L以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定期监测血糖波动。
2、健康生活方式:从日常细节做起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
饮食:低盐(<5g/天)、低脂(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多食蔬菜、全谷物。
戒烟限酒:戒烟可使心脏病风险降低50%;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每年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及心脏彩超。
50岁以上人群建议加做利钠肽(NT-proBNP)检测,早期识别心衰迹象。
4、管理并发症与感染风险
心衰患者需接种流感、肺炎及新冠疫苗,预防感染诱发急性加重。
出现肾功能不全、贫血等问题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三、出现这些症状请立即就医
心衰初期症状隐匿,但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
✎活动后呼吸困难:轻微活动即感到喘不过气,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卧时胸闷气短,需坐起缓解。
✎下肢水肿加重:尤其是单侧水肿或伴随胸痛、腹胀。
✎持续胸痛或头晕:提示可能合并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温馨提醒
高温天气下,心衰患者若出现水肿突然加重、心悸、气促等症状,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需立即就医!
心脏这个每天跳动10万次的“永动机”,有时候其实很脆弱。从高血压到久坐,从糖尿病到心律失常,每一个危险因素都在悄然消耗心脏的“寿命”。守护心脏,需从今天开始:控制疾病、改变习惯、定期体检。若已出现心衰信号,请务必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
审核:文政伟
责编:蒋娇
审校:金树琦
编辑:刁艺琴
校对:朱堃祯
来源:心血管内科梁桢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