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要着力探索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的路子和方法,进一步打通城乡经济循环堵点、释放市场潜力,阔步走在实现农业从做大到做强的路上。
2023年,高要先后获得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6项“国字号”招牌,2024年再获“国字号”荣誉3个,占据全国千强镇4席。
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邹华彬 摄
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邹华彬 摄
农业强区,强在哪?
高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根基强:扛起粤港澳“米袋子”“菜篮子”的硬核担当
高要始终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目前,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超过56万亩,粮食保供稳产24.28万吨,连续多年实现稳中有升。
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基地。放眼望去,稻浪在风中翻涌,成熟的水稻颗粒饱满、稻香四溢。邹华彬 摄
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基地。放眼望去,稻浪在风中翻涌,成熟的水稻颗粒饱满、稻香四溢。邹华彬 摄
同时,高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了罗氏沼虾、丝苗米、蔬菜、水果、畜禽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壮大牛羊产业链条。金戊羊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羊突破200万头,交易额高达30亿元,占据广东活羊交易量六成以上,稳居华南地区活羊交易“第一把交椅”。并结合“蚬岗牛”特色资源,谋划建设活牛、羊屠宰深加工产业,以延长产业链并提升产业价值。
金戊羊交易市场。伍宇丹 摄
金戊羊交易市场。伍宇丹 摄
建成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种植面积49.81万亩,年产量 21.97万吨,“活道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广东恒德福农业公司通过“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将活道镇1000多亩零散地块整合为“田成方、路相连”的大米产业园。
巩固六菜一豆的蔬菜生产供给体系。除蚬岗镇的蔬菜生产基地外,肇庆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肇庆世纪市场蔬菜区已投营,日均蔬菜批发量超70万斤。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为高要建设农业强区提供了坚实的底气。
凌晨四点,灯火通明的肇庆世纪市场蔬菜区。
凌晨四点,灯火通明的肇庆世纪市场蔬菜区。
科技强: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率先实践“5G+智慧虾塘”,通过手机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虾塘的增氧投喂情况、上传养殖数据让转化率清晰可见、利用鱼虾病害检测中心降低损失风险……像这样的智慧农业场景,已经在高要各地全面推开。越来越多的传统养殖户开始转变观念,加入到科学养殖的行列中来。
在高要鱼虾检测监测站,工作人员正对活虾进行检测。陈彦成 摄
在高要鱼虾检测监测站,工作人员正对活虾进行检测。陈彦成 摄
高要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数字农业转型,建立了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让传统农耕插上科技翅膀。
在种植方面,通过智能农机装备、数字技术应用等,构建起覆盖“耕、种、管、收、储、加”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体系,以全程机械化作业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78%,稳居肇庆市首位、广东省前列。
在回龙镇清湖村,今年早造水稻已收割完毕,水机械化收割大大提高耕作效率。伍宇丹 摄
在回龙镇清湖村,今年早造水稻已收割完毕,水机械化收割大大提高耕作效率。伍宇丹 摄
通过开展农机服务社会化,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等举措,彻底解决粮食种植“虫难治”“收后晒难”等问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引入新协航冷链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从塘头到餐桌的全程温控。
新协航(肇庆)智慧物流基地。伍坚朋 摄
新协航(肇庆)智慧物流基地。伍坚朋 摄
科技的深度应用,让高要农业更有“现代范”,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经营体系强:构建联农带农新机制
农业强区建设,既要提升农业效率和效益,又要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农户发展需求,让他们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高要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电商网络赋能、供销渠道创新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024年,高要区新增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44家,其中包含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7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25家市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各县市区中位居榜首。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高要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要区首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肇庆市振业水产冷冻有限公司。图为企业生产车间。
高要区首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肇庆市振业水产冷冻有限公司。图为企业生产车间。
其中,振业水产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新增预制菜加工线,带动2000余户养殖户接入国际供应链;莲塘青年梁光铖通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联合罗氏沼虾养殖户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虾塘亩产量实现倍增,亩产值提升至2万元;硅谷海归回乡打造“鱼菜共生”项目,打造农场直供客户群众的闭环体系;供销优禾公司整合服务团队,依托粤农服平台实现精准派单,促使农户节本增收……
返乡创业的95后养虾人梁光铖。王一强 摄
返乡创业的95后养虾人梁光铖。王一强 摄
张颖阳(左一)受邀回国后,他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谋划创新性农业科技项目“鱼菜共生”。林茵红 摄
张颖阳(左一)受邀回国后,他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谋划创新性农业科技项目“鱼菜共生”。林茵红 摄
同时,高要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电商平台,高要的农产品销售范围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例如,“高要罗氏沼虾” 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在拓宽供销渠道方面,高要加强与供销社等合作,建立了农产品直供直销网络,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韧性强:建圈强链打造现代农业大产业
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高要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积极延链、补链、强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围绕“虾米鸭鹅桂”五大特色农产品,高要精心打造五条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罗氏沼虾、肉桂等2个全产业链以及肉鸭、肉鹅、丝苗米等3个“十亿级”全产业链,形成“高桂虾”“高桂鸭”、活道大米等优势农业单品,重点推动肉桂产业从“育苗+种植+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品牌+预制菜”、再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构建现代农业大产业体系。
高要区将肉桂融入于罗氏沼虾养殖,创新推出了“高桂虾”产品。
目前,高要已经具备完整的罗氏沼虾产业链条,引进海大等著名种苗繁育企业,推进美丽虾场建设,还出台养殖标准,从种苗到养殖全程把控。全区养殖面积超13万亩,年产量4.8万吨,年产值超5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8万多人,产值产量占全省7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肇庆海泽慧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罗氏沼虾育种基地。陈彦成 摄
肇庆海泽慧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罗氏沼虾育种基地。陈彦成 摄
在食品加工业方面,高要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振业水产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益客集团亿只高桂鸭全产业链、通威食品水产预制菜加工等项目加速推进。
同时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及南药产业园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全力推进江苏康德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高桂蛋鸡全产业链基地、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金龙及南湾美丽渔场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为高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益客食品粤港澳大湾区(高要)亿只高桂鸭全产业链项目。
益客食品粤港澳大湾区(高要)亿只高桂鸭全产业链项目。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高要通过特色农业塑形、文化铸魂、旅游增值、体育引流,打造更多农文旅体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例如,哈哈乐农耕文化园以罗氏沼虾产业为核心,构建起“农业+产、学、研、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金渡镇铁岗社区、南岸街道上清湾以示范引领激活古村新生;着力打造“西江风情”美食游、“雄才文化”砚艺游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西江生态资源,西江游船、江口渔村等文旅项目持续火爆,形成水陆联动的立体旅游网络;持续举办金利龙舟赛、百公里骑行等品牌赛事,通过“体育+旅游”模式吸引人流、带动消费……
金渡镇铁岗社区屋顶咖啡火爆出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逃离城市喧嚣、打卡“诗和远方”的热门目的地。伍坚朋 摄
金渡镇铁岗社区屋顶咖啡火爆出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逃离城市喧嚣、打卡“诗和远方”的热门目的地。伍坚朋 摄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高要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步伐越迈越开,呈现出三产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高要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竞争能力强:锻造市场话语权
农业强不强,最终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
高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分类制定本地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等知名“土特产”发展规划。培优扶强县域特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拥有“活道大米”“麦溪鲤”“麦溪鲩”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通过有机融合罗氏沼虾、肉桂两大优势农业产业,成功创建特色区域公用品牌——高要“高桂虾”。而高要“高桂虾”区域品牌也相继获得中国首届县域品牌擂台赛铜奖、广东农博会最受欢迎产品奖和2024年度乡村振兴赋能计划“百佳优品”等系列品牌荣誉。
围绕“高桂”品牌,与企业联手打造“12道虾味”预制菜美食和年菜礼包,成功研发“高桂茶”“高桂酒”“高桂咖啡”等系列产品,以创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高桂”品牌矩阵让肉桂实现身价倍增。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高要持续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构建起完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正是凭借对产品品质的不懈追求与严格把控,为高要农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农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高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工作。2024年,成功引进江苏康德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高桂蛋鸡全产业链基地项目等17个现代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将进一步完善高要农业产业链,推动提升高要农业整体竞争力。
江苏康德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高桂蛋鸡全产业链基地项目效果图。
江苏康德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高桂蛋鸡全产业链基地项目效果图。
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当前,高要以 “百千万工程” 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全国文明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高要区新桥镇长湖村。陈彦成 摄
“全国文明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高要区新桥镇长湖村。陈彦成 摄
高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和建设方向。如金渡一镇六村典型村片区组团线路正谋划建设中,目前产业发展项目、人才振兴项目等多个项目已顺利开工建设。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发展路径和成长空间,至今高要已成功培育了“百千万工程”典型村58个。
与此同时,高要持续推进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提升乡村风貌,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成功打造了赤水塘、澄湖村等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塑造现代乡村新形象。
回龙镇澄湖村。
回龙镇澄湖村。
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截至2025年6月底,全区326个涉农村(居)1491条自然村,有1285条自然村完成污水治理,污水治理率达到86.1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
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如莲塘镇荔枝村深挖孔子文化底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书香莲塘 励志荔枝”文化品牌;金渡镇铁岗社区打造了全省首个乡村青年众创空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南岸街道上清湾古村通过升级改造,建成上清湾历史文化街区,有力推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当下,高要正全力推动西江画廊旅游度假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致力打造典型镇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要样板”。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高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持续促进县域基础设施向镇村覆盖。
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高要加快建设覆盖城镇、联农带农的高速公路,积极推进通建制村公路“单改双”工程,畅通城区到镇(街道)的路网,推动城区与中心镇(街道)实现二级以上公路通达,实现三级公路“镇镇通”。并大力谋划产业路建设,一条条桂山路如血脉贯通高要“江北五镇”的桂林,带动桂农收入翻番。
位于乐城镇领村的“桂山路”。赖家乐摄
位于乐城镇领村的“桂山路”。赖家乐摄
同时,高要进一步深化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三块地”改革联动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截至2024年底,全区32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已达20万元以上,其中年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强村数有100个。
从高标准农田的“沃野千里”到数字农业的“科技赋能”,从产业融合的“价值跃升”到城乡互促的“美美与共”,高要用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和基层实践的鲜活创造,印证了农业强区并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型升级,高要的故事还在续写。
来源:高要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