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新植橡胶小苗这行间距,20米宽行笔直得像用墨线校准,4米窄行整齐划一,株距2米几乎没有误差。”在湛江农垦南华农场第二十四作业组的胶园里,技术员指着眼前的橡胶苗介绍道,眼里满是欣慰。
这片曾是老残胶园的土地,在农场党委的引领下,同步发展橡胶产业和林下经济产业,创新种植模式,如今已成为橡胶+菠萝——“胶果共生”的立体间种示范园。
从2023年启动橡胶小苗种植更新胶园项目,农场采用良种良机良法技术更新胶园3109.58亩,让一片片老胶园焕发新生。
破局起步,老胶园里种出“新希望”
2023年,鉴于老胶园里部分胶树树龄超30年,产量逐年减少,农场成立天然橡胶良种良法技术推广项目领导小组,启动橡胶小苗种植更新胶园项目,“让老地长出新效益”成为职工群众的新愿景。
选址成了首要难题。技术员还记得,那段时间他和工作小组成员带着检测仪、温湿度计,在十六个作业组间来回奔波。“橡胶苗娇气,怕涝、怕寒,还得扛住台风。”他们蹲在第二十四作业组的坡地上,扒开表层土查看地势和土壤有机质情况。最终,第五、十三、二十四作业组的500余亩地块被选定为首批更新胶园。
品种选择同样关键。项目团队翻阅了许多数据,比对了若干橡胶品种,经深入研究,决定种植热研7-33-97橡胶品种。“这个品种抗风等级达8级,亩产比老品种高20%,在海南、云南试种过,很适合在咱们这儿种植。”3月定植时,93亩、197亩、216亩——待更新亩数被一一标注在作业组的黑板上,像一排排刚播下的种子,透着沉甸甸的希望。
“20米宽行、4米窄行、2米株距,每亩不少于28株。”技术员拿着卷尺在地里量了又量,“2042”宽行密株模式是首次尝试。当一株株胶苗被栽下,有老职工说:“这么宽的行子,空着多可惜。”
“我们还要在上面套种菠萝!”技术员对老职工说。2023年夏天,新植橡胶小苗胶园里宽行间栽满了菠萝苗,青绿色的胶苗与翠嫩的菠萝叶交相辉映,“胶果共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2023年11月,首批套种的菠萝迎来采收。职工们蹲在地里,一手托着金黄的菠萝,一手数着筐子:“往年这老胶园一亩地就产百来斤胶,现在一亩地光菠萝就收了7000多斤,值!”
智慧赋能,让种胶像“绣花”一样精细
2024年的胶园更新面积扩大到1304.13亩,技术员的工具包里多了个新物件——北斗导航终端。“今年不用靠尺子量了。”他笑着点开终端屏幕,只见一辆红色农机正沿着规划路线自动驾驶,犁刀切开土地,开出的垄沟笔直如线。
这是农场引入的“智慧农机”。老职工们起初不相信:“机器能比人准?”直到看到农机开沟时,20米宽行误差不超3厘米,2米株距精准到如尺丈量。老职工广叔忍不住凑上前摸了摸沟沿:“神了!我种了一辈子地,手工开沟最多准到半尺,这机器误差才5厘米不到!”
行距如此,施肥也力求精准。技术组拿着土壤样本去检测,结果出来那天,技术员在办公室画了张“施肥地图”:“第三片区缺钾,每亩多施5公斤硫酸钾;第五片区氮素偏高,减少尿素用量。”测土配方施肥像给土地“开药方”,胶苗和菠萝各取所需,长势也愈发旺盛。
年底算账时,老职工李叔算了笔明白账:“往年10个人一天种3亩地,今年这机器一天种10亩,还省了40%的人工。”他指着账本上的数字,“除去成本,每亩地比去年又多省了好几百块,这智慧农机是真好使哩!”
防护兜底,让胶园经得起风雨考验
2025年春夏之交,技术员站在新规划的1301.75亩胶园,看着工人在种植防护林。“这是防护林,能挡台风。”他解释道,多年的抗台风经验让人明白“抗灾”的重要性,“橡胶不能光看产量,还得看能否经得住风雨。”
新种植的橡胶小苗旁边的节水灌溉系统正在调试,黑色的滴灌带像毛细血管延伸到每株胶苗根旁。“往年旱季得靠人工浇水,一亩地要两个人管。”职工拧开控制阀,水珠精准滴落在菠萝叶下,“现在一键启动,省水又省力,就算天旱也不怕。”
在橡胶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林下经济产业也在兴起。“现在多种植本地巴厘菠萝,适应气候,林下间种模式正在各作业组推广开来。”技术员削了一个间种成熟的菠萝,顿时甜香四溢。
如今,南华农场老残胶园已逐渐更新。站在高处望去,新胶园里,橡胶苗舒展着枝叶,菠萝田铺成金色的地毯,防护林如绿色屏障守护四周,智慧农机在田间穿梭——这片红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比往年大幅度提升。
“下一步,还要建病虫害监测网,让胶园更‘聪明’。”技术员望着远方,眼里的光和胶园里的阳光一样明亮。脚下的土地,一场关于橡胶产业升级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孙远辉 刘南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