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青年大学生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大学生用青春脚步为揭阳市榕城区地都镇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日前,广州新华学院艺缕阳光突击队走进地都镇,开展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
活动中,队员们通过深入古建遗迹、非遗工坊、养殖基地,在与乡土的深度对话中探寻文化传承密码,助力地都产业发展。
为深挖乡村文旅资源,科学规划大瑶村文旅路线,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艺缕阳光突击队开启了文化探访之旅。从明代翁梅斋墓的庄严肃穆,到“瑶池”的池水如镜,再到潮汕传统祠堂里精雕细琢的梁架纹饰,以及榕江边红树林的葱郁生机,队员们调研中感受到了石雕的细腻、木雕的灵动,历经岁月洗礼仍栩栩如生,而村民们在古村中的悠然生活,更让历史有了温度。
“书本里的历史总带着距离感,亲手触摸木雕纹路的那一刻,才懂文化传承不是静止的文字。”队员们感慨。
突击队队员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以游客视角规划出一条可观赏、可体验的文旅路线,让往后前来地都大瑶的游客既能沉醉于山水风景,也能在世代延续的生活气息中读懂乡村之美。
早年间,地都镇已形成特色的石材、石雕产业,突击队深入非遗传承现场,近距离触摸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地都镇红岗村石雕工坊内,八十岁的黄仲老先生坚守工匠精神,以凿为笔在花岗岩上刻绘花鸟,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碰撞,让冰冷的石头“讲述”着鲜活的文化记忆。队员们用镜头认真记录创作历程,计划将其制作成纪录片,让这份坚守通过屏幕触达更多人。
青狮也是榕城的文化“重头戏”。为深入了解青狮文化、弘扬中国非遗技艺,团队前往榕城区孙淑强狮艺武术馆。排练场内锣鼓喧天,小小训练员的专注模样,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有舞狮基础的队员跟随传承人学习动作,在“坐头转圈”等招式中领悟藏于其间的平安祈愿。队员们计划将青狮表演引入广州新华学院,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感受这项非遗的文化魅力。
“以前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现在才明白,它藏在匠人的每一次凿刻、舞狮人的每一滴汗珠里。”队员们说。
在地都镇的滩涂与塘田间,突击队探寻到地都镇“靠水吃水”的生态智慧。在钱后村青蟹养殖基地里,养殖户用手电筒照射蟹壳辨别品质,顺流布放蟹笼的技巧,让膏满肉肥的青蟹成为当地的农产品金字招牌;枫美村的虾塘中,咸淡水滋养的南美白对虾经烘干,化作回甘悠长的虾干,成为村民增收的“鲜味名片”。
在与当地的合作社座谈中,突击队发现虾干的包装可以融入地方特色,融入地都榕江、桑浦山、古建筑等元素,推出适合礼品馈赠与日常消费的多款包装。队员们说,“能帮养殖户把‘鲜味’更好地传递出去,便是青春力量在助力‘百千万工程’中的生动实践”。
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创意与知识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地都镇团委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发挥广州新华学院艺缕阳光突击队的专业优势,让乡土故事在青春力量的参与下,通过镜头被记录、通过智慧被激活,让地都的文化之美与产业活力被更多人看见。
整理:唐楚生 张冰纯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