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短视频撑起过半订单,佛山百万粉丝老总炼成记

作者 叶洁纯;华声宇 2025-07-14 17:30

在企业家圈子里,大家都习惯叫肖冬梅:“一姐”。

这源于她的视频号名称:“邦元名匠一姐”。比起她掌舵的佛山邦元名匠公司(下称“邦元”),年销售曾达3亿元,在家居界不过“腰部”。她所打造的短视频IP,却是行业妥妥的头部——坐拥抖音71万、快手30余万的全网百万粉丝博主。

2019年,在传统营销困局的焦虑下,肖冬梅一头扎进短视频的洪流,成为业内最早一批做企业家个人IP的老总。六年浮沉,她交过数十万学费,拍出“自己都嫌”的废片,也因一次无剧本的食堂发飙,意外引爆1.5亿流量,凭关爱员工的真实人设杀出重围。

如今,短视频引来的订单,已撑起邦元“半壁江山”,还带动企业切入了直营和外贸业务。邦元成了短视频时代,中小企业拥抱流量战场的样本。

然而,当流量红利褪去,每日掉粉成为常态,百万粉丝的潮水涨落,映照着整个短视频生态的变迁。这位曾靠“真实”破圈的“一姐”,正面临一场关于“精准”与“转化”的新考验。

“邦元名匠一姐”肖冬梅在拍摄视频。受访者供图

“邦元名匠一姐”肖冬梅在拍摄视频。受访者供图

首战折戟

20万学费,“模仿”出老板都嫌的废片

肖冬梅很早就感知到:传统营销模式,正逐步失效。

拐点发生在2019年。作为一家经销商加盟为主渠道的家居企业,过去,邦元营销有三板斧:参加展会、请代言人以及投行业杂志广告。其中,展会是第一大主力,企业每年大约投入150万元,后两者合计一年的费用也在百万。

但这三种模式的获客效果越来越差。曾经单场招商会能招揽四五十家经销商的光景,从这一年起也不再复现。

“传统企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压在了肖冬梅的心头。

转机出现在同年的一场短视频讲座上。当天分享嘉宾的两句话,瞬间击中了肖冬梅。一句是“南抖音、北快手”,另一句是两大平台的年点击量都高达数千亿。实际上,在2019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4个亿,快手则突破了3个亿。

回到公司,肖冬梅马上召集团队开策划会,现场拍板,要成立一个短视频团队。为了确保拍摄效果,肖冬梅还外聘了一个专业拍摄团队,按照一条5000元的成本价来拍摄。

邦元的短视频团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模仿”。他们搜集当时最火的短视频,对照视频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再翻拍。拍摄的视频类型,从搞笑短剧,到正经的产品推介都有。

拍了三个多月,一共40多条视频。肖冬梅算了算,团队先后建了5个账号,投入20多万,但这批账号里,粉丝量最高的,仅有3000多人。

向来不爱看短视频的肖冬梅,被迫看了一遍这些作品。看完,她最大的感受是,“作为老板本人,我都觉得看不下去。”

她一度请教过有视频制作能力的公司负责人。结果对方给她的答案是:“观众不对,逻辑也不对,自然效果就不好。”

对彼时手机里连短视频APP都没有的肖冬梅而言,这诊断如同天书。“因为那会的我,根本不懂短视频。”她坦言。

肖冬梅决定自己下场拍。她的想法很简单,躬身入局了,才能知道难在何处,如何改进。2019年底,肖冬梅正式进军短视频赛道。

团队讨论的第一个问题:视频号取什么名字。团队希望肖冬梅的视频号叫“国内定制家居一姐”,他们想用能彰显行业份量的名字,来吸引更多粉丝。

“在行业肯定称不上一姐,但在企业内部,我肯定是一姐。”于是,肖冬梅决定,账号就叫“邦元名匠一姐”。2019年底,肖冬梅以“邦元名匠一姐”为名,在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开设短视频号。

一次基于老板个人品牌的尝试,开始了。

找准人设

“无剧本”饭堂发飙,意外引爆1.5亿流量

老总下场,并未立竿见影。

最初三个月,肖冬梅更像一个“工具人”。团队负责写文案,肖冬梅照着演。由于经常需要即兴发言,肖冬梅面对镜头并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拍摄一条视频,最多半小时能拍好。

但每次念团队写的文案,肖冬梅都会产生不适感。“总觉得内容不是自己的,逻辑也不太对。”她回忆道。拍了3个多月,视频的数据还是很冰冷:点击量多数在几百,偶有破千,已属难得。

肖冬梅意识到,继续按照这个思路,短视频很难做出效果。她决定,放弃“剧本”,无剧本拍摄,拍摄团队只做“隐形记录者”。

在2020年12月的一天,肖冬梅像往常一样巡视工厂饭堂。一位正在就餐的员工对她说,“肉有点少”,这句话刺激到了肖冬梅。

要知道这位湖南女老总,也是打工人出身。早年,她是为了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才被迫出来创业。所以,肖冬梅一直对打工人感同身受。以至于在邦元的发展中,她都特别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

镜头记录了肖冬梅毫无修饰的愤怒:她冲到饭堂的后厨,查看当天的每一样菜式后,厉声质问饭堂工作人员。没有让员工吃上肉,没有保证员工的营养,甚至当场表示要换掉食堂的团队。

这条名叫“肉炒的不见了”,仅有65秒的视频,毫无预案,却成了现象级短视频。最终在抖音视频号的点击量过千万,点赞量高达273万,全网播放量达到了1.5亿。肖冬梅凭借这条视频,抖音视频号粉丝从200人上涨到40多万。

“肉炒的不见了”短视频。受访者供图

“肉炒的不见了”短视频。受访者供图

彼时,“人设”概念尚未流行,但肖冬梅精准抓住了流量密码:她骨子里对打工人的共情与真实关怀,引发了海量情感共鸣。

这个“人设”,让肖冬梅找到了流量密码。这位长相淳朴的女老总,过后拍摄了多条以关爱员工为主题的短视频。

比如有一条点赞高达5.3万的视频,主题是“宿舍不让用吹风机 女生只能湿着睡”的视频,拍摄的肖冬梅到工厂女宿舍里,发现不住宿舍的管理人员因为功率问题,不允许女工用吹风机吹头发,受到肖冬梅的质问。

截至今年7月10日,在肖冬梅在抖音视频号发布的700多条视频里,但凡点赞量过万的,大部分是基于这一人设。

肖冬梅认为,“人设”能立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千万不要演,在镜头前要展示真正的自己,越真实,越能打动人。”肖冬梅说。

她并不避讳“投流”。事实上,在做了接近6年的短视频,她很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短视频的内容不好,投再多的视频推广费用也没用。反之,这绝对是锦上添花的。

真实人设与精准投放的组合拳下,肖冬梅抖音视频号在2022年冲至高峰,粉丝量突破百万。

流量变现

支撑过半订单,靠“遮屏”熬过直播低谷

短视频为邦元带来的效益也非常明显。

2020年,那条过亿点击量的视频出来后,肖冬梅的账号收到大量网友的私信,里面有不少是主动找过来,想做经销商的网友。肖冬梅统计过,通过短视频引流,最终转化为经销商的多达100多个。

更重要的是,短视频还撬动了C端直营与海外业务。

在此前,邦元和大多定制企业一样,走的是加盟商模式。在全国大约有700多个经销商,而且主攻国内市场。

但自从她做了短视频后,很多C端客户主动找过来。一些覆盖了经销商的区域客户,会直接把他们引流到经销商处,没有经销商能服务的,肖冬梅会选择工厂直接服务。几年下来,邦元的直营业务做到每年2000多万。

外贸也是如此。今年以来,有不少中东、俄罗斯的外贸代理商,通过视频号联系上肖冬梅。这促使肖冬梅产生了要做海外账号的计划。

邦元智能制造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邦元智能制造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短视频更大的变现,还在于直播。

肖冬梅在2022年的时候,就尝试过做直播,但一度做到她想放弃。

她至今都记得,有网友在她的直播间,反复刷屏式地骂她是“资本家”“肯定是干不下去的老总才跑出来直播。”白手起家的肖冬梅自认属于心态比较好的老总,她尽量忽视这些恶意评论。

但她确实无法做到无视在线人数。

在抖音直播时,屏幕上会实时显示直播在线人数。早期直播时,肖冬梅的直播间人数,最差的时候只有几个人。肖冬梅坦承,自己曾被这些“个位数”所刺痛。

她的应对方式原始却有效:用一张纸,物理遮盖屏幕上显示在线人数的区域。“眼不见为净”,屏蔽干扰源后,她得以专注直播本身。

一开始直播,肖冬梅还时不时说错话。

“直播的时候,会有不少规定,需要认真去学习。”目前,肖冬梅还没有遇到过做直播时,突然被平台禁播的情况。但她收到过平台的警告和提醒,最严重的那次,就是她被要求第二天不能继续直播。但这些情况,随着她学习研究平台的直播规则后,逐步减少。

在多个直播平台中,她更推崇抖音的直播平台,因为有留咨功能。

她测算过,留咨的转化率有大约8%——远高于门店自然流的转化率。目前,她一个月至少会做十多场直播。每场的留咨人数,普遍在近百人,算上平均客单价,最终一场直播的能转化为数十万的销售额。

红利消退

掉粉难题下,谋求精准变现

越过直播关卡后,肖冬梅又面临“掉粉”难题——粉丝取消账号关注的行为。

截至2024年7月10日,她的抖音账号粉丝量约为71万,较巅峰时期的百万粉丝已流失近30万。更令她忧心的是,“掉粉”现象至今仍在每日发生,即便有新增粉丝不断涌入,但“掉粉”的速度有时仍快于“涨粉”。

焦虑之余,肖冬梅开始深入分析。

她发现,如今的网络用户行为已与6年前,她初涉短视频时大不相同。早期,用户对视频有好感便会点赞、评论甚至关注博主;而现在,尤其是在微信视频号上,用户表现得更为谨慎。

这背后与平台的推荐机制相关。特别是微信视频号采用社交推荐逻辑,用户点赞的内容会直接推送给其好友。“这让很多人在点赞前多了一层顾虑,”肖冬梅解释道。这导致,她在微信视频号的粉丝积累上,明显落后于抖音和快手。

同时,她对粉丝量这一指标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

粉丝数其实不等于转化率,不能把粉丝量作为最重要的转化指标。她认为“掉粉”只是在筛选精准的粉丝。毕竟作为家居企业老总,她最终要的是客户。哪怕有很高的流量,没有转化率,对制造业来说,也没有意义。

更何况,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期已经过去。

在2020年那条过亿的现象级视频后,之后的近5年里,肖冬梅在抖音视频号里,只产生了一条过千万的视频。“短视频的玩法确实变了,获取高流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她坦言。

邦元的打法也开始走向矩阵化。

除了肖冬梅以外,邦元还有一位高管也在做视频号。两者之间的定位是存在差异性,肖冬梅更多是定位做B端,推广介绍公司。另一位高管的视频号则更多是面向C端,主要是介绍产品。

邦元的新生产基地。受访者供图

邦元的新生产基地。受访者供图

连经销商也被纳入矩阵中,近年来,肖冬梅一直鼓励经销商做短视频。令人欣喜的是,基本上做了短视频的经销商,普遍都有收获。

作为与地产深度捆绑的行业,肖冬梅坦言,目前的下行压力还是不小,但短视频渠道已成为公司最重要的“生命线”,贡献了公司超过一半的订单。

在她看来,未来这个比例还会更高。因为流量战场永无终局,而肖冬梅的深耕,才刚刚进入下一个篇章。

撰文:叶洁纯 华声宇

阅读更多

南方特稿|企业家IP时代:那些“出道”的佛山老总

编辑 黄逸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