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言归
引言
“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广东新语》所载这一古老传说,以诗意开篇,拉开广州发展长卷,为这座城市历史底蕴添上浪漫注脚。
南海故郡,始自涓微,余味隽永。
作为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对外交往门户,广州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彼时,南海郡郡治广州(古称番禺)修筑了0.05平方公里的城池,自此正式成为中华文明重瓣花朵的一片。在2200多年包容开放、务实创新的发展中,这座古城如年轮般生长,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城迹更迭的印记。
名城广州,风华四方,再谱新篇。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不断探索超大城市名城治理的“广州方案”,提升名城保护的规划治理能力。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面向2035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这一历时7年,凝聚诸多心血、引领千年名城发展的蓝图落地,标志着新时期广州推进名城保护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顶层设计与指引,向着“岭南文化中心,魅力开放门户”的世界名城目标迈进,彰显“最广州”“最岭南”“最世界”文化风采。
坐拥云山珠水的广州,向着“岭南文化中心,魅力开放门户”的世界名城目标迈进。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坐拥云山珠水的广州,向着“岭南文化中心,魅力开放门户”的世界名城目标迈进。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第一章 何以广府 生生不息
(一)千年积淀 三脉传承
在建城22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广州城脉绵延不断;海上丝路通达世界,商脉长盛不衰;南粤古驿道串联古今,文脉生生不息。这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所在、活力所系。
营城脉——云山珠水,城启三轴。
广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封建治所之一,历代城址不断变迁、扩张,但传统中轴线始终处于城市中心,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前人非凡的营城智慧。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南海郡,郡治番禺,在今广州市越秀区一带,布局中国地理版图中的区域政治中心。公元前204 年,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广州区域政治中心地位愈发加强。
唐朝时期,广州“州城三重”“西设番坊”,形成州城为生活区和行政区、番坊为商业区的总体格局,面积约1平方公里。宋朝增筑东西城,形成子城、东城、西城“三城并立”的格局,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明清时期“三城合一”,兴建外城,商业中心逐渐向城外西关转移,面积约5平方公里。
羊城山水形胜图。梁友石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绘制。
羊城山水形胜图。梁友石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绘制。
民国时期,广州“拆城墙、修新路”,开始修筑近代城市中轴线,将生活区逐步拓展至河南与东山一带,西关地区则仍以商业功能为主,形成了今天“一城三关,三轴明晰”(古城、西关、东山和南关,古中轴、近代中轴和中山路)的空间结构,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星霜荏苒,岁月不居。朝代更替,但广州在岭南地区政治和行政中心的地位2200余年一直延续。城脉绵延千年,始终不断。
承商脉——百舸竞渡,商于南海。
秦汉时期,广州是中国南方的商业贸易中心,与海外国家创建经贸联系,并保持了两千多年稳定繁荣的来往交易,这是中国甚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少有的案例。
1000多年前,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唯一跨越千年而繁盛不衰的东方第一大港、世界名港,长达1.4万公里的通海夷道链接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多个国家、地区,孕育了开放、拓展、多元、包容的精神气质。
中国古代外贸管理制度多始于广州,唐朝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海外贸易的专职官员;宋朝制订颁行的《广州市舶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明代以来,广州更是全国唯一有过三次“一口通商”历史地位的城市。
唐宋时期繁荣的扶胥港复原图:夷舶往来,百货丰盛。
唐宋时期繁荣的扶胥港复原图:夷舶往来,百货丰盛。
通都大邑,人稠物穰。时至今日,广州依然是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广交会连续举办137届从未间断,营商环境名列前茅。商脉如日之升,始终不衰。
传文脉——海纳百川,文汇多元。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版图最南端,广州背倚五岭与内陆相望,面朝南海与世界相通。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中原文化如潮涌至,与本土文化、海外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它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文化中多元一体的典型代表。
明清时期,广州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扇窗,为中华文明应对世界大潮的冲击与挑战,保留着生生不息的火种。
100多年前,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无数革命先辈从这里出发,义无反顾地打开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为探索民族自救、自强之路提供了切实的答案。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又作为最早引入新文化新思潮的前沿地区,为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演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以广州为重要发源地的广府文化及其组成的岭南文化,闪耀在星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中。文脉大江东去,始终不绝。
(二)璀璨文化 百花争艳
从秦汉两晋的古朴遗风,到唐宋南汉的繁华盛景,再到宋元明清的深厚积淀,以至民国时期的进步思潮,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在这延叠相续。这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源所依、魅力所源。
这里有,山河壮阔的古城格局。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广州老城位于气势磅礴的山海之间。北部山脉发源于五岭的大庾岭,顺着九连山、南昆山,到达白云山,聚结于越秀山。山脉既远,形势雄大。城南临珠江往上游可经西江、北江与中原联系,往下游可出狮子洋、伶仃洋至海外,使广州自然而然成为水运中心。古城选址于此,北靠白云山脉,南望珠江水系,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格局。
宋代广州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开凿东濠涌、西濠涌、玉带濠三条护城河,修筑“六脉渠”,凝结了天人合一的规划思路,镇海楼引山入城,彰显了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格局亦延续至今,为广州成为通江达海的国际大都会奠定基础,足可见古人的营城智慧。
越秀山的五羊方尊,是广州的著名地标。
越秀山的五羊方尊,是广州的著名地标。
这里有,星罗棋布的物质遗存。
广州古城内,26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2 片历史风貌区铺开格局,378条传统街巷交织其间,串联841处历史建筑、1399处传统风貌建筑和822处文物保护单位,更有环绕簇拥的97个传统村落,共同构成广州“星环”。
陈家祠堂、万木草堂、余荫山房代表了古代岭南文化的繁荣,清末的沙面租界、西关住宅区、长堤大马路等现代化建设则体现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的初始应用。
这里有,世代传承的非遗。
广绣,以针为笔,绸缎上绘就世间繁华图景;醒狮,以舞为墨,锣鼓声中腾跃描绘出刚劲雄健的岭南风骨;广彩,以瓷为纸,斑斓釉色勾勒人间百态……不止于此,粤剧的水袖翻转间,是“红船”精神跨越百年的回响;榄雕匠人在方寸榄核上精雕细琢,将时光凝刻成指端的传奇;凉茶铺子的铜壶里,老火慢熬的不仅是草药,更是祖辈传下的养生智慧。
广彩花瓶作品《古港华章・瓷艺凝萃》。
广彩花瓶作品《古港华章・瓷艺凝萃》。
广州繁华的现代都市风貌背后,2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穿越时空的信使,以载体为媒,在传承人指尖流转,在年轻一代的创新演绎中焕彩,承载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三)匠心提质 不懈探索
以中国文化地理坐标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排头兵。这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底气所系,实力所彰。
探索超大城市名城治理的“广州方案”——
广州1982年即被列入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3年,《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景观保护规划》提出“文物古迹单位、园林化茶楼、酒馆以及传统民居区”点、线、面结合的保护体系。2003年启动编制,历时10年,2014年获批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构筑了“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整体保护的空间战略,延伸传统名城保护体系。
广州是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图片来源:广州海珠发布。
广州是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图片来源:广州海珠发布。
今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注重全球享誉,引入大历史观,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的区域联动发展思路;注重全域享联,锚固顶层设计,“老城市新活力”理念贯穿全篇,优化提炼形成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注重全类享护,提升系统思维,围绕六大名城特色全类细化明确全类保护重点要素载体;注重全民享有,倡导为民所用,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受益者。
40多年来,广州名城保护理念、保护范式从“底线保护”的1.0时代、到“保用结合”的2.0时代,再到现在“融入城乡发展”的3.0时代;除此之外,“全专细”的政策法规体系、四级联动的保护机制、历史建筑数字化行标、两次荣膺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这些“先行先试”的璀璨印记,正是广州探索超大城市名城治理“广州方案”的铿锵回响。
构建各类要素覆盖全面的“广州体系”——
广州以史为鉴,坚持“点线面”结合,不断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彰显核心文化特色。
空间格局上,将西关涌、东濠涌等历史水系,城市山江视廊、珠江生态文化带等山水廊道纳入保护规划的重点保护内容,强化“山水名城”城市意象。
建章立制上,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并实施《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同时配以5项创新政策和系列技术及工作指引,构建“1+1+5+N”的“全专细”政策法规体系。
文化传承上,重点保护承载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岭南文化中心地等核心文化价值的保护对象,凸显广州历史文化。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
新技术时代,广州正以科技赋能名城保护,建设“云上名城广州”,开展数字化“广州记忆”工程,全方位保护广州历史文化。
书写历史遗存传承创新的“广州答卷”——
保下来,更要活起来。
老街区,文化聚气——永庆坊改造实践是广州首个城市更新微改造项目,修缮后的永庆坊仍保留古韵,悠扬的粤剧唱腔在荔枝湾畔的潺潺流水上响起,时空在这里折叠,现代广州与老广州不期而遇,绘就一幅活生生的岭南风情画卷。
老车站,故事传情——前身为百年粤汉铁路起点的黄沙车站旧址,成为讲述城市记忆的“露天博物馆”,不断讲述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广州铁路的故事,承载着“老南站”的铁路文化和历史印记。
老骑楼,添力金融——长堤大马路,结合楼宇经济奖励等政策优惠,建立产业升级与街区活化的激励机制,将民间金融引入传统骑楼街,2012年建成,10余年间累计税收超70亿元。
老工厂,孵化经济——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址TIT创意园,利用工业遗产开展创意设计、研发教育,实现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并吸引腾讯微信全球总部入驻,孵化入驻企业近100家,带动年产值超3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5000个。
TIT创意园在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升级。
TIT创意园在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升级。
老货仓,民生新地——曾被鉴定为危房的诚志堂百年货仓,再生为太古新蕾幼儿园,每年提供幼儿学位120个,解决就业岗位100多个,成为滋养下一代的 “成长空间”。
老村落,田园生金——融合了客家和广府村落、民居风格特征的邓村石屋建筑群,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注入田园风光度假和乡村民宿等新的产业功能,传统民居变身为乡村旅游网红地,让老村落从沉睡中苏醒,长出致富新产业。
在穗召开的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总结现场会上,广州的做法、经验和成效受到国家部委的高度肯定。广州也仍在继续探索,不断壮大“名城守护官”、名城保护联盟队伍,持续推动“老城新生”伙伴计划、名城保护“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行动等,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
第二章 名城新生 掣肘何在
关山初度路犹长。广州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敬畏、珍视、传承、发扬广州千年积淀形成的厚重历史和悠远文脉,在名城保护实践中取得累累硕果。但仍需在品牌塑造、空间整合、全类保护、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尝试,续写千年广府的“新生”故事。
首先,品牌效应有限,全球享誉度待提升。
广州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和26个历史文化街区,规模在同类城市中较为领先,但品牌影响力与资源禀赋并不匹配。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人流熙攘。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人流熙攘。
一方面,展示利用体系仍需完善。全市共189处展览类场馆,平均每百万人仅13个,人均、地均指标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同类城市,而既有场馆及文化遗产也尚未主题鲜明地整体展示利用。另一方面,品牌塑造与转化能力不足。广州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尚无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有待转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现有文旅品牌,本地特色不够鲜明、符号不够清晰、品牌效应不明显,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产业支柱地位不明显。如2024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1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6.5%,与北京(5682亿元,11.4%)、杭州(3448亿元,15.8%)、成都(超2800亿元,11.91%)、深圳(超3500亿元,8.7%)等相比仍有差距。
其次,资源分散薄弱,全域享联度待提升。
历经2200多年的时光沉淀,铸就了广州丰富多元且历史悠久的空间资源格局,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多样,但保护利用状态各异、空间统筹整合存在短板。
知名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呈散点状分布,资源点间关联薄弱、特色辨识度低,缺乏系统性串联;且权属及管辖关系错综复杂,保护与利用横跨遗产保护、资源规划、环境保护、文化旅游、航运水利等多个部门领域,主体意识与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资源统筹面临权属壁垒与协作瓶颈,难以形成全域联动的文化网络体验。
再次,各类保护参差,全类享护度待提升。
广州历史文化遗产涵盖物质与非物质、城乡与街巷等多元形态,但保护力度存在失衡。
部分“核心”高等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重点关注,而大量传统风貌建筑、村落肌理、工业遗产等“次核心”资源保护标准模糊、投入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广绣、粤剧等代表性项目保护较好,但部分小众技艺、民俗面临传承断档风险。城乡保护也呈现差异,中心城区资源投入相对集中,而乡村地区古村落、传统民居因资金、人才缺乏、修缮滞后,导致保护效能不均。
此外,存在机制障碍,全民享有度待提升。
经过四十余年的名城保护实践,广州在历史资源活化利用方面已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创新,永庆坊、诚志堂、TIT创意园等活化范例多点开花,但也仍存在系统性障碍,公众在文化体验、参与共享中的获得感有待增强。
粤剧演员在越秀公园古城楼下演出。
粤剧演员在越秀公园古城楼下演出。
管控与审批方面,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遗产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但建筑使用功能变更等活化利用配套管理机制仍需完善。产业空间转换方面,历史城区建设容量受限,引入大型文化旗舰项目、实现连片产业升级有难度,需要由市统筹协调,通过等值置换、异地平衡、容积率转移和工程技术标准等特殊政策,解决堵点问题。资金保障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依然不足,专项资金渠道较少;文创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对于存量空间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激励政策较为欠缺;文创企业培育、扶持、奖励、合理减轻税费政策等相关实施细则有待完善。
第三章 解题破局 化茧成蝶
路在脚下,步步为赢。纵贯古今的历史造就了广州文化的底蕴。面对掣肘问题,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将锚定目标,在全球竞合中延续千年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质、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一)品牌塑造 全球享誉
面向全球,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广州可凝练多元包容的文化积淀、有烟火气的人文情怀、勇于创新的时代标杆气质,推动建设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魅力开放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母港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岭南文化中心,塑造彰显社会主义文化优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鉴互映、鼓励自我实现充满文化认同的“世界文化名城”。
一是脊起中轴,挺立世界。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城市中轴线是古今中外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法,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脊梁和动脉。
广州传统中轴线全长约1.6公里,北至越秀山,南至珠江,西至海珠路,东至文德路。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高度集中,共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87处、历史文化街区6片、历史建筑93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传统中轴线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传统中轴线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广州可借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经验,对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对传统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系统性保护与修复,深挖内涵,讲好广州故事,提升“千年城脉”显示度。
同时,以“绣花”功夫推进传统中轴线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升级北京路步行街,实现其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持续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国际灯光节等,进一步提升中轴线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二是逐浪海丝,争流天下。
因水而生,因商而兴,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扬帆出海之地,海丝文化彰显着其世界性。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整合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海丝文化品牌出新出彩,展示一个更具历史厚度的“千年商都”,提升吸引力。
对海丝申遗史迹点加大保护利用,完善游览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史迹点周边环境风貌。建设珠水丝路、海丝文化等历史文化步径,串联海丝相关文物古迹,围绕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与海珠中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挖掘文化资源,策划整体线路等,建设海丝智慧文化街区。
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黄埔古港。图片来源:广州海珠发布。
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黄埔古港。图片来源:广州海珠发布。
筹建重量级文化地标与节事活动,也是提升海丝文化品牌的关键。广州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举办海丝文化论坛、国际博览会等活动,推动海丝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利用数字化技术再现海丝盛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海丝文化体验馆,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推动海丝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体验,让海丝记忆在现代都市中得以延续与升华。
三是数字名城,出圈国际。
兼收并蓄、融通中西,岭南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州独有的文化瑰宝。绘好家底图谱,建好文化资源大数据库,推动亘古千年的岭南文化“延年益寿”,持续擦亮粤剧粤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名片,保护传承好醒狮、龙舟、粤绣、广彩、木雕、石雕、陶艺、端砚等传统民俗和民间工艺,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广州“千年文脉”。
同时,鼓励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岭南元素与现代设计、时尚潮流的融合应用。近年来,从“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出圈出海,到舞剧《咏春》、粤剧《张九龄》等精品力作广受好评,再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摘得大奖,都是岭南文化“古树再生”结出的硕果。
广州可借助数字化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企业和产品,拓展海外市场,以数字创意技术带动文化精品输出;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依托“数字丝绸之路”,构建数字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国际平台,增强数字名城文化IP输出;举办国际岭南文化节、岭南文化论坛等活动,提升岭南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打造成为面向全球的岭南文化展示窗口和消费中心城市,提高“广州数字名城”国际影响力。
(二)强根塑脉 全域享联
立足全域,传承岭南建筑文化和营城智慧,延续历史城区传统格局,塑造可识别、可感知的古城轮廓与历史人文地标,推动遗产资重焕生机,亲身体验古城历史故事。
一是人文网络,湾区联动。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连、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以广府文化为代表,拥有粤语、粤菜、粤剧等共同文化基础,宜共同保护、联动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广州要紧抓湾区发展的契机,发挥自身优势,从文化引领、国家海防体系、商贸发展和海疆治理等角度,示范带动湾区城市在联动保护和文化发展的协同合作,弘扬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发挥广州引领作用,联动肇庆、佛山、中山、惠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香港、澳门、珠海、深圳、东莞、江门等其他城市,整合各市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大湾区地域特色。
二是串珠成链,资源焕活。
千年广府沉淀了种类丰富、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但任何孤立的时空片段都难以完整展现广州千年城脉、文脉、商脉的全部价值,应通过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方法综合彰显广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价值。
全面梳理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景观,构建“两带一道”(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网络体系,把散落在岭南大地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形成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加强历史文化游径周边交通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游径的物质空间建设还应与相关历史事件、文学经典、节庆习俗、传统工艺等的弘扬挖掘有机融合,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三是跨界合作,城乡融合。
依托“百千万工程”,将乡村融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图景,保护传承乡村承载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探索多元化路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补足配套基础设置短板,提供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生态农业、乡野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一村一策”推进实施。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可借鉴花都区塱头村“政府+企业+村集体+专业力量”的多主体合作模式,也可村集体鼓励村民自主更新,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活内生力量,改善生活水平。
(三)体系构建 全类享护
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类保护,是守护城市文明根脉的基础,更是让公众全面共享文化成果的前提。广州需构建覆盖全类型、全地域、全层级的保护体系,让每一类遗产都能得到精准呵护,每一份文化记忆都能被公众感知。
一是特点归类,点亮标识。
以往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形态多元、品类繁多,财力、人力有限,难以标准化裁量轻重缓急,开展结构化保护利用。此次规划紧扣广州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水系、历史建筑、历史名园与工业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铁路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之中,遴选出对应的代表性重点要素载体;并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各类保护对象,对标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五大价值,为每类价值锚定代表作。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广州拥有粤海关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广州拥有粤海关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
如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之一“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 对应的代表性重点要素载体包括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粤海关旧址、锦纶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北京路、上下九-第十甫等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旧址、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生隆昌老号旧址等历史建筑;西关、十三行等历史地名。
二是分类建章,应保尽保。
针对各类保护标准模糊的问题,通过“要素分类、一类一策”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全类历史文化资源的结构化保护。即以专章形式提出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与保护要求,针对性制定保护措施、分类保护重点等。
(四)共同缔造 全民享有
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强调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创新发展,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受益者,共同享受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独有的文化盛宴。
一是多元并驱,拓新飞驰。
要强化多元主体的参与,共同推动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注重创新运营模式,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更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名城的建设与运营,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比如通过版权交易、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
借鉴北京经验,广州可以将名城保护工作从技术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层面,协同多元主体推进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实施。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的公众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众筹智慧,通过网格化管理,将文化名城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共同探索文化名城的创新发展路径。
二是星火拾薪,遗产“破圈”。
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依靠保护与修缮,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活化利用推动城市与产业发展。可以依托广州丰富的历史遗产资源探索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利用方式,满足企业、市民和游客的使用与消费需求。
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变工业“锈”带为工业“秀”带,把工业遗产打造为创新创意企业孕育第一站;依托岭南园林、传统古村落等资源开发乡村文旅体验项目,推动古村古祠成为创新群体和青年的共营家园;原汁原味地保留广府骑楼特色建筑的同时,注重时尚潮流新元素打造,推动骑楼空间业态向创新消费和体验经济转型,提升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圈粉力”,让百年骑楼老街焕发出新活力。
以历史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促进文化、商业、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潮流活动,热辣滚烫。
结合广州的城市特色和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国际美食节、民俗文化节等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2025广州新春灯会。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2025广州新春灯会。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积极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广州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博览会等,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文化机构的广泛参与,提升广州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挖掘和梳理丰富的历史文化宣传点,创新历史文化宣传方式,可通过举办多样化、高质量的展览活动,展示珍贵的历史文物,显著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兴趣,如举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览、岭南古建筑艺术展览等。
也可举办学术交流国际论坛活动,汇聚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城乡历史文化价值认知与系统保护的新路径,提出创新性活化利用模式,如举办城乡文化遗产创新利用研讨会等,讲好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故事。
结语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深耕文化沃土,彰显名城品牌,推动遗产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是广州名城保护工作需要持续回答的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广州理当赓续文脉,鉴往开来,让历史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人们能够期待,文脉绵延、古韵今风的广州焕发新生,进一步迈向全球享誉、全域享联、全类享护、全民享有的世界文化名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