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学绥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大举措。作为大湾区生态屏障的肇庆,以“植”此青绿、不负青山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山水名城”其叶蓁蓁的生态治理新图景,深刻诠释了护绿、扩绿、兴绿三大维度的协同理念与科学方法,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实践样本。
绿美肇庆。梁亮 摄 受访者 供图
绿美肇庆。梁亮 摄 受访者 供图
系统治理护绿:推进协同联动,筑牢生态屏障
肇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56年创建以来,一直被视为我国自然保护事业乃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标志性象征。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严格的保护措施,鼎湖山构建覆盖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立体监测网络,大力开展全方位、多要素、系统性的保护工作,成功地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其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98%左右,为探索北回归线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未来,这里还将以“天—空—塔—地—井一体化”立体技术赋能保护区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鼎湖区政府积极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将山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肇庆古树名木资源也较为丰富,共有3557株(其中24株树龄达五百年以上)古树建立了图文档案。其中,怀集县政府专项斥资建设红锥王古树公园,使这一极为珍稀的红锥群落得到有效保护。今年6月,肇庆发布《古树“司法保护令”》,为“绿色活化石”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并走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宣传讲解,凝聚起全社会协同护绿的合力,稳固肇庆绿色基底和集体记忆。系统治理护绿的核心在于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统筹、多技术融合”的生态治理共同体,实现从分散式管理向整体性治理的跃升、从单一保护到融合发展的转型、从柔性倡导到刚性约束的强化,为区域生态安全构筑起坚实屏障。
弘扬传统扩绿:激活文化基因,厚植精神沃土
生态建设非无本之木,深厚的绿色文化传统是其内生动力与重要保障。
肇庆深挖“绿”的文化底蕴,促进生态意识的文化性觉醒与传承性弘扬。怀集“岳山造林大会战”开启了广东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序幕,党群同心干事创业、誓将荒山变林海的壮举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肇庆人投身绿色事业。“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为绿美肇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还注重将这一历史事迹融入教育体系,打造一系列可感可知的主题活动和文化体验,让地方文脉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沁润人心。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肇庆坚持全民“植绿”,建设“主题林”,推进林分优化,打造森林景观示范带、城市公园绿地,实施“一圩千树”行动等,这些扩绿实践不仅使地方“绿色版图”扩容提质,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民众的生态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弘扬传统扩绿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其要义在于建构全社会最深沉、最持久的生态自觉,真正实现从“要我绿”到“我要绿”的主体意识转变,为绿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因地制宜兴绿:深耕特色产业,创新惠民路径
肇庆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坚持高效“用绿”,靶向定标,深入实施林业产业发展“六个一”工程,绘就了绿色振兴的精准路线图。提升“一片林”质量,拓宽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肉桂、灵芝、竹荪种植等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做足“一根竹”文章,挖掘广宁竹产业发展潜力;转化“一桶油”动力,打通高要、德庆等地油茶产业发展瓶颈;提高“一盘果”品质,深耕德庆贡柑、四会沙糖桔、封开油栗、官圩荔枝等林果产业;扩大“一个园”规模,助力沙浦镇农业公园、怀集丝苗米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强化“一张牌”的引领作用,发挥鼎丰纸业、国林林业、广宁笋丰等林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促进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积极盘活自然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多样化的绿色食物资源,以林添富、以林增粮,努力探索“以绿生金”“以绿化银”新路径。可见,因地制宜兴绿的精髓在于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差异化、精准化、特色化的“绿色方案”开辟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肇庆行而不辍地深化“三绿”,是系统观、文化观与实践观的有机统一。这一探索不仅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了鲜活的“肇庆样本”,更以其深刻的实践逻辑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整体协同破治理之困、以文化浸润固思想之本、以精准施策拓发展之路。三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画卷上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朽青绿。
(作者系肇庆市社科智库专家、肇庆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