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千万工程”|“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阳山多元化乡村运营激活乡村经济

作者 段灿 2025-09-22 12:05

傍晚的阳山县阳城镇雷公坑村,一家青砖黛瓦的古式餐厅内宾朋满座,犁耙、风柜等老物件点缀其间,氛围感十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蛛网密布的闲置农房,如今已转型为集餐饮、民宿、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经营体。“老房子不再积灰,每月能拿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的感慨,成为阳山县乡村运营成效的生动注脚。

位于阳城镇雷公坑村的连乡别院餐厅。阳城镇供图

位于阳城镇雷公坑村的连乡别院餐厅。阳城镇供图

在阳山,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秤架瑶族乡农户跟着企业种灵芝,每户年增收2万元;“五一”假期,“天南峡谷•康养吾乡”旅游线路游客爆满,带动沿线农家乐生意兴隆……看得见的民生实惠背后,是阳山县在乡村运营领域的深耕细作。通过在资源整合、联营合作、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环节持续发力,当地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运营之路,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跃升”。

数据显示,目前阳山全县159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分别有132个、46个,同比增幅达88.57%、228.57%;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50元,同比增长5.6%,乡村“造血”能力与民生获得感显著增强。

全面整合资源

筑牢乡村运营基底

乡村运营的前提,是厘清“有什么,能做什么”。阳山县从“摸清家底、引活外力、唤醒资产”三方面发力,筑牢运营根基。

精准摸排“乡村家底”是第一步。阳山深入实施乡村运营兴村富民行动,挖掘资源资产要素,建立乡村运营人才库、资源库、项目库“三库”,破解“谁来运营”“运营什么”“怎样运营”的核心问题。目前,全县已建成人才库305个、资源库194个、项目库124个,落地运营项目78个,核实资产约18.86亿元,集体农用地总面积达347.23万亩。

激活帮扶资源为乡村注入外力。各帮扶工作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兴业,推动产业融合。累计引导26家企业开展产业帮扶,完工项目157个,投资额1.38亿元,带动4万多农户增收。其中,青莲镇采用“党建+产业”模式,投入50万元入股蚕桑种养家庭农场,建成蚕苗培育基地,不仅降低成本,更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蚕桑种植4000亩。

小江镇下坪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经济。小江镇供图

小江镇下坪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经济。小江镇供图

唤醒“沉睡资产”则让乡村资源焕新。阳山县将运营思维融入规划,通过统一改造把零散资源打造成优质资源包,引入外力活化利用。除雷公坑村盘活闲置农房外,杜步镇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8个行政村联合入股形成产业联盟;小江镇下坪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经济,带动农产品销售,实现村集体增收50万元。

探索多元联营模式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秉持“一村一策”理念,阳山县不搞“一刀切”,探索出“村村联建、村企合作、村社联营”三种运营模式,组建25家“强村公司”,培育出蚕桑、枸杞等多个超千万元产值的产业带。

黄竹村枸杞菜种植基地。段灿 摄

黄竹村枸杞菜种植基地。段灿 摄

“村村联建”打破村域界限,实现优势互补。阳城镇黄竹村与元江村联合成立鑫源农业公司,集中发展枸杞叶种植,面积达3500亩,亩产值超2万元,走出一条村际协作增收路。

“村企合作”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借船出海。秤架瑶族乡联合当地企业,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灵芝种植,企业提供技术与销售渠道,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辐射55户188人长期就业,每户年增收2万元,形成企村共赢格局。

“村社联营”凝聚农户力量,提高组织化程度。岭背镇蒲芦洲村沙田柚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合作打造品牌,带动80%以上农户参与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通过拓展市场让农户共享收益。

产业重构促融合

激发乡村运营活力

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阳山县以“育主体、创品牌、延链条”为路径,推动乡村产业“破圈生长”。

育强经营主体,夯实产业根基。阳山强化资金、技术、用地等政策扶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力度,目前全县登记在册的农业经营主体达1676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阳山大力发展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图为位于大崀镇松林村的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阳宣供图

阳山大力发展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图为位于大崀镇松林村的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阳宣供图

育优特色品牌,擦亮“阳山名片”。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成功打造清远(阳山)鸡、清远丝苗米、阳山西洋菜、阳山淮山、阳山玉米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2个、省级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4个,拥有4个“粤”字号知名品牌。其中,阳山西洋菜、阳山鸡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旱地西洋菜产业、山水文体康养旅游产业入选《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名录》。

育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场景。依托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农业与体育、康养、文旅等业态深度融合,建成岭背——秤架乡“天南峡谷•康养吾乡”和大崀镇“湖光山色•诗画田园”等精品线路。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85%、16.78%,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政策保障强支撑

护航运营稳落地

为确保乡村运营走深走实,阳山县从人才、土地、资金三大关键要素入手,构建“全链条”政策保障体系。

健全人才引育机制,汇聚智力支撑。积极引进培育专业运营团队,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官参与运营管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并鼓励乡村能人返乡参与乡村运营。目前全县专家服务队有64人,省认定农村乡土专家、乡村工匠114人。今年以来,通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开展培训20场次,覆盖1102人次;“雁归计划”引导122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

优化土地保障机制,破解用地难题。制定《阳山县农村土地整治整合项目实施意见》等方案,投入4500万元推动4.6万亩土地整治整合并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项目需求。

强化资金保障机制,注入金融活水。县级财政每年安排定量资金,截至目前,财政与企业累计投入近3亿元,建设运营项目93个。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青年创业贷”“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等产品,提供融资担保与风险补偿,2023年1月至今已协调发放涉农贷款约7.72亿元。

从闲置农房到“乡愁打卡地”,从零散土地到“产业增收带”,阳山县以多元化乡村运营模式激活了乡村经济价值,更留住了乡愁与民心。这座粤北小县城的探索实践证明,乡村运营既能让产业兴、集体强,更能让村民富、乡村美。未来,阳山县将持续深化探索,让乡村更具活力,让村民更有奔头。

南方+记者 段灿

通讯员 李卓华 邝一飞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