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首张个人专辑的汇报演出,黄学嫩又一头钻进潮剧《益春》苏州汇演的排练中。
聚光灯下,黄学嫩扮演小丫鬟益春成为“大女主”,演绎小人物守护真情正义的一段佳话。这股奋不顾身的勇敢,像极了在一次次潮剧舞台上,勇于突破自我的黄学嫩。
黄学嫩饰演牙尖嘴利的小丫鬟益春。
黄学嫩饰演牙尖嘴利的小丫鬟益春。
作为团里的后起之秀,从艺16年,黄学嫩秉承对潮剧艺术的敬畏和追求,塑造了痴恋凡间的三圣母、对抗不公的窦娥、机智聪慧的益春等角色,现为二级演员。潮剧著名青衣范泽华评价:黄学嫩是“郑舜英之后,潮州市潮剧团新的担纲旦角”。如今,她又再度自我突破,在潮州市潮剧团已经13年没有推出个人专辑的情况下,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
在潮剧亟待迸发新活力的今天,当打之年的黄学嫩,正在扎实基础和挑战角色中,不断刷新自己的艺术高度。
黄学嫩。
黄学嫩。
“双金”背后
练“跪转”反复磕破膝盖
从郑跃生、许淑婉到郑舜英,人才辈出的潮州市潮剧团曾诞生不少名旦,创造了莫愁女、三圣母等家喻户晓的角色。生动再现这些经典剧目的角色,是黄学嫩初入行的必修课。然而前辈们的珠玉在前,让青年演员黄学嫩压力倍增。
“我能不能行?”采访中,黄学嫩反复带出这句话,每每提及,她眉头微蹙,身子不自觉地往前倾。
这是黄学嫩从艺生涯中时常浮现的心理活动。“前辈们那么优秀,我能不能做好同样的角色?因为资历尚浅,我总会感到紧张。”但恰恰是这种紧张,加紧了她苦练的步伐。
在潮剧经典剧目《宝莲灯》开场中,三圣母杨婵有一段剑舞,黄学嫩需要在短时间内记住音乐的节点和动作的顺序,将刚柔并济的人物特点表现出来。由于次日早上就要复排这场戏,黄学嫩只能利用短暂的空缺,把这段剑舞吃透练熟。
黄学嫩饰演《宝莲灯》中的三圣母。
黄学嫩饰演《宝莲灯》中的三圣母。
那晚,前辈在剧团里教她练舞到10点钟回家。但黄学嫩不敢就这样结束,一个人在舞台上放着伴奏音乐,与剑舞“死磕”到凌晨1时15分才结束。深夜的老城区在昏暗下更显静谧,唯有潮剧团二楼那盏灯和一颗对潮剧炙热的心还灼灼发亮。从剧团里出来的黄学嫩环顾周遭,方才觉着双脚有些颤抖。但是,比起独自面对夜里幽黑的环境,她更害怕没有把剑舞练熟,影响总体排练进度。
“我学东西比较慢,所以只能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黄学嫩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尽管已能熟练掌握多个角色,但黄学嫩很清楚,艺术需要扎实的沉淀。“我很久没有出去玩了,一天没练基本功,我就会焦虑。”她知道要保持身体的肌肉记忆,就要不满足于今天的成果,要耐得住寂寞地练习。“今天的动作能做到位,明天、三个月、半年后能否保持这样的水平?不一定。”
在2024年的省中青年戏曲演艺大赛中,黄学嫩选择了技巧动作、唱功难度均比较高的《六月雪 斩娥》作为比赛作品。要保证在比赛时能有稳定的发挥,需要演员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力。备赛期间,黄学嫩经常趁着中午时间,把选段一次性连着三遍练习。
黄学嫩凭借窦娥一角斩获省赛和市赛“双金”。
黄学嫩凭借窦娥一角斩获省赛和市赛“双金”。
“整段15分钟,我要求自己一次性练45分钟,把体力和耐力‘逼’出来。”黄学嫩回忆,选段中,身负锁链的窦娥在“跪转”中哭诉人道的不公,这个不到20秒的动作,她每次都练到膝盖破皮才罢休,结痂后再继续练,“练到一次性能转十三四次为止”。
凌晨1点的剧团、反复擦破皮的膝盖……独自练习基功的日子像一杯清水,时而枯燥无味,却又甘之如饴。那年,黄学嫩凭借窦娥一角在市赛和省赛中斩获“双金”。“这份认可,让我流的血、流的汗都值了。”她说。
大概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才让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在潮剧演艺路上一次次自我加压,生出刚毅的臂膀。“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看潮剧,就会拿着家里床单当戏服学着比划动作。也许从那时候起就已经很喜欢潮剧了,直到现在。”
在黄学嫩家餐厅和客厅之间,有一处大约10平方米的空间,现在已经成为她的“排练厅”。不在舞台上、剧团里的时间,她会在这里录制动作、唱腔的视频,分享在社交平台。有时她也会坐在阳台,喝茶看剧本。
“我的生活就是潮剧、潮剧、潮剧。”她把“潮剧”二字重音讲了三遍。
自我突破
一天时间练成4小时的戏
作为潮剧新苗,在练好基本功之余,黄学嫩从经典角色入手,让人物生动饱满。
2024年,闺门旦出身的黄学嫩突然接到任务,要扮演潮剧《益春》中的小丫鬟益春。“我没演过花旦,怕自己演不好。”这是黄学嫩接到这个任务的第一反应。从小姐到丫鬟,看似角色降级,实则难度升级。“益春属于花旦,台词发音比较靠前,要体现她的牙尖嘴利,且步如跳蚤、眼生百媚,动作更灵动活泼,和闺门旦的含蓄、稳重有很大区别。”
闺门旦出身的黄学嫩(右)挑战花旦角色。
闺门旦出身的黄学嫩(右)挑战花旦角色。
仅有10天左右的时间准备便要上台,黄学嫩心里没底,她想从前辈的表演中找寻答案。回到家,她反复观看同为闺门旦、青衣出身的潮剧前辈张怡凰、李玉兰在挑战花旦中的实践。“张怡凰老师《春草闯堂》中的春草、李玉兰老师的益春都很优秀。从念白、眼神、手指、台步,到情绪的切换去揣摩和模仿,才让益春这个角色立起来。”黄学嫩回忆,那个春节她是抱着剧本过的。
如果说益春是黄学嫩跨行当的尝试,那么《韩江纸影人》中的陈碧凤便是她跨年龄的角色挑战。《韩江纸影人》从新中国成立后潮州两大纸影戏班的恩怨情仇,反映潮州社会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剧中女主角陈碧凤见证始末,从18岁到36岁到60岁,展现了潮州传统妇女三个年龄阶段的特征。
一出戏、一个角色、三种年龄状态,黄学嫩如何成为“陈碧凤”?“把剧本读透,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姿态,形神均要到位。”那段时间下班路上,黄学嫩有意识地注意到不同女性的形态。“少女时代的陈碧凤脚步是轻快的、表情是稚嫩的,中年的她更多了些稳重,到了老年,她的坚守等回了她爱的人,但此刻她已经老了,她的形态、声音、步伐、动作幅度要放得更宽,更沧桑。”她娴熟地描述这个人物的弧光。
一生与“人仔”为伴的陈碧凤。
一生与“人仔”为伴的陈碧凤。
“陈碧凤是典型的潮汕妇女,既有传统温柔特质,又具备应对困境的刚强气魄。她始终与‘人仔’(铁枝木偶)为伴等着赛宝回来,这是她对爱情的坚守,也是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坚守。”黄学嫩说。
数十年夫妻团圆。表演中,黄学嫩为晚年陈碧凤注入更多情绪浓度。
数十年夫妻团圆。表演中,黄学嫩为晚年陈碧凤注入更多情绪浓度。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角色都能像这样,给黄学嫩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角色的温度。剧团的突发任务,有时需要她一天时间掌握一出4小时的戏。
黄学嫩回忆,在一次演出的前一晚,她接到任务要替身体不适的同事出演《智收裴元庆》中的女主角裴翠云,而此前她完全没有出演过,更没有排练过。“很难!”黄学嫩想拒绝,但她知道,关键时刻必须担当起来。
黄学嫩不断突破自我,用一天时间练就4小时的戏。
黄学嫩不断突破自我,用一天时间练就4小时的戏。
好在平时看过同事排练,对旋律和剧情都有大概印象。当晚,黄学嫩彻夜未眠,一遍遍背着动作和唱词。在气温达到零下的凌晨五点,她一个人到戏台外的空地上把动作从头到尾过了一遍,白天又继续和导演、同事配合排练,最终顺利完成演出。
成长总在一次次挑战中铸就。十年过去,黄学嫩回忆起这个“速成裴翠云”时,仍连续用3个“很难”来形容这个突发任务。“一个你觉得很难、很难、很难的事情你都啃下去了,那就是自我挑战和突破的过程。”但这一次,她眼里的柔光,比十年前多了几分从容和坚韧。
■相关
“唯有人才辈出,潮剧才能繁花长盛”
5月5日,黄学嫩首张个人专辑《南国鲜花新苗——黄学嫩潮腔曲韵专辑》发布会暨专场汇演在潮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专辑一出,就有戏迷直呼——“从2012年到现在,潮州市潮剧团已经十几年没出个人专辑了!”
黄学嫩的专场汇报演出。
黄学嫩的专场汇报演出。
谈及录制专辑的初衷,黄学嫩表示,这不仅是一次个人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汇报,也希望通过录唱段、出专辑的方式,让大众更轻松地融入潮剧,推动潮剧作品的传承。
“以前我们在乡下学曲子都是请师傅来奏乐,我们用手机录下伴奏,回家学唱。但我发现潮剧还有很多优秀的剧目没有被录下来,还有一些已经去世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潮剧人,我有责任把它们录制、保留下来,方便更多人传唱。”黄学嫩说。
值得一提的是,专辑还发布了为迎接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创作的新编潮曲《大雅潮州》,这也是该曲目首次面向社会发布。黄学嫩坦言:“去年汕头潮团年会上,我在‘潮州时间’表演了一段潮剧,看到潮州代表团接旗时全场的振奋和欢呼,我作为潮州人感到很自豪,于是萌发了要创作这首曲子的想法,要把潮州的美唱出去,邀请世界潮人回家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方展荣认为,此次个人专辑的出版和专场汇演的举行,有力推动了潮剧青年队伍培养和潮剧文化传承。正如潮剧著名青衣范泽华所言:“唯有人才辈出,潮剧才能繁花长盛。”
作为潮剧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阵地之一,潮州市潮剧团曾经诞生了邱楚霞、许淑婉、郑舜英、许佳娜等家喻户晓的名角,创编《莫愁女》《宝莲灯》《曹营恋歌》等经典保留剧目,多次应邀赴海外演出交流,在艺术成就和民间评价中均收获颇丰。
潮州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一级演员王流书表示,为应对潮剧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况,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和潮州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高度重视潮剧青年人才培养,通过开设潮剧专业班、收徒拜师、“传帮带”、剧目传承、演艺大赛、联动兄弟院团交流等方式,为年轻演员提供系统全面的训练机会。“希望更多潮剧青年演员以黄学嫩为标杆,明确目标,精进水平,为潮剧发展贡献力量。”
文:南方+记者 刘梓薇
海报:黄红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