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荔枝第一镇”如何续写荣光?|古竹新韵 “荔”争上游(下)

作者 王嘉豪;张浩森 2025-04-30 17:12

古竹镇是河源“荔枝第一镇”,上世纪九十年代迎来黄金发展期,2000年左右,因品种老化等原因,古竹荔枝产业渐失光彩。近几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东风,当地以“合作社+科研院校+农户”模式破局,开始了品种改良和品牌建设。

如今漫步4.5万亩荔枝花海,老树新枝共生的景象,恰如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古竹荔枝正书写着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从“品种改良”到“全链品牌”

走进古竹镇满山红荔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展厅里,柜中陈列着荔枝系列加工品——72小时低温烘干的荔枝干、用荔枝发酵的40度和52度荔枝酒、融入河源茶文化的荔枝红茶。“这些产品都带着‘古竹印记’。”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合作社理事长叶浓青指着其中一个荔枝礼盒,“我们去年申请了‘古竹荔香’‘古竹荔枝蝉茶’‘古竹满山红’的商标,有了品牌,能把荔枝产品卖得更好。”

满山红荔枝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展示的荔枝初深加工产品。

满山红荔枝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展示的荔枝初深加工产品。

墙上悬挂的“广东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广东荔枝品牌示范基地”牌匾,见证着这场品牌突围。作为古竹最早探索荔枝品牌化的“领路人”,叶浓青回忆起早年走访农户的场景:“当时我跑遍了古竹镇和相邻临江镇的所有村庄说服荔农接纳新荔枝,还积极请教前辈种植荔枝能手,同时还去海南、广西、福建、广东各地荔枝产区学习取经,慢慢地,我从一个新人成长为‘荔枝种植能手’。”

为了学习荔枝品种改良技术,叶浓青带着社员前往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学习认识荔枝新品种与高位嫁接技术,引进荔枝新优品种10多个,累计带动发展荔枝规模化标准化种植5000多亩,带动荔枝品种改良2000多亩,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户以“荔”脱贫致富。

谈及荔枝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叶浓青认为古竹荔枝的潜力,藏在产品深加工和讲好荔枝故事里。“最重要的是要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才能让消费者记住‘古竹荔枝’的独特味道。”

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合作社理事长叶浓青。

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合作社理事长叶浓青。

“‘一村一品’是破局关键。” 叶浓青解释道,依托各村的资源禀赋,打造 “仙进奉”“岭丰糯” 等品种专业村,形成 “一村一特色,村村有招牌” 的格局。如此一来,古竹荔枝才能以高品质、强口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荔枝市场中,树立起金字招牌。

“季抛果”变“全年销”

沿着水东村蜿蜒的村道,来到蓝顶白墙的水东荔枝烘干厂。村党支部书记陈新伟掀开72小时烘干炉:“两台烘干炉一次能处理1万斤鲜果,将荔枝干含水率控制在20%,果肉Q弹好吃。”

这座村级加工厂,正改写着“晚熟荔枝”的命运——因比高州、茂名晚7—10天上市,古竹荔枝因“生不逢时”滞销,如今通过烘干技术,荔枝从“季抛果”变成了“全年销”。

水东村几乎人人种荔枝,不少村民也将自家的荔枝包给烘干厂,“以前荔枝卖不出去心疼,统一包给烘干厂,鲜果变‘干货’,心里踏实多了。”

陈新伟坦言,目前荔枝干主要靠熟人渠道销售,不过水东村也已开始谋划“文化赋能”,“如何给产品注入地域特色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烘干厂内堆放的荔枝干成品。

烘干厂内堆放的荔枝干成品。

从 “荔枝海洋” 看振兴图景

远眺4.5万亩荔枝林绵延在东江两岸,嫩黄的花穗在枝头摇曳,与 “越王荔香小镇” 的规划蓝图交相辉映。古竹镇正以荔枝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壮美画卷。

作为 “河源荔枝第一镇”,古竹镇依托江东新区 “三产融合” 发展战略,锚定 “越王荔香小镇” 定位,加速构建 “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文旅特色化” 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让每颗荔枝都成为串联生态价值、文化内涵、经济效能的 “甜蜜纽带”。

“我们将充分发挥‘江东越王·文道’示范带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促进‘三产融合’”古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锚定“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乡村旅游‘越王荔香小镇’”等特色镇定位,串联越王山风景区、岩茶基地、雅色党员培训中心、巾帼农场等资源,打造集红色研学、乡村旅游、农耕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路线,把古竹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

当特色产业与地域文化擦出火花,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这片浸润千年荔香的土地,正加速推进 “一镇一业” 建设。如今,漫山荔花不仅是丰收的信号,更有可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的 “微度假” 目的地,新时代的 “岭南佳果” 传奇,正在东江之畔持续续写。

记者手记

古竹有一颗甜透东江畔的荔枝

这次采访,第一站便是水东村。刚驱车驶入村口,便已被这片“荔枝海洋”包裹。行至五洲果场,更是感叹于漫山遍野的嫩黄荔枝花。在这里,每一棵荔枝树都是一本活账本,见证着几十年来古竹荔枝产业转型的历程,每一簇荔枝花都蕴含着丰收的希望。

30年树龄的老树表面布满虬结,粗糙的表皮刻印着荔农每一次探索,旁侧新嫁接的枝条也已抽出寸许的嫩芽。老与新的共生正是古竹荔枝产业转型的缩影——突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政策和科技引导下的变革。文件中的“三产融合”也化作具体图景——是合作社展厅里印着“古竹荔香”的礼盒,是每年给水东村烘干厂交售荔枝的农户,是穿梭在花海间、通往深加工车间与文旅示范带的产业路。

这一路走访,触目所及不只是老树发新芽的故事,更是“百千万工程”扎根基层的生动注脚。产学研合作让高位嫁接走进田间地头,“一村一品”规划让荔枝四村找到独特定位,让曾经“看天吃饭”的荔枝林,蝶变成串联生态、文化、经济的“甜蜜纽带”。

统筹:魏金锋 廖志良

文字:王嘉豪 陈敏

图片:张浩森 王嘉豪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