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没考虑好这3点,请不要带孩子去旅行

+音 2025-05-03 21:22
+音 | 没考虑好这3点,请不要带孩子去旅行 00:00/06:48

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作者丨CC

来源丨十点读书(ID:duhaoshu)

“五一”假期,你带孩子出游了吗?

不少家庭已在路上,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川到湖海,带着孩子在各大景点间奔波打卡,仿佛旅行就是教育的代名词。

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出现了另一种隐忧:

有些孩子看似见多识广,却在旅途中变得浮躁;

有些孩子对风景麻木,对文化无感;

甚至有些家庭为了追求“诗和远方”过度消费,榨干了钱包。

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

看完这篇,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01

带孩子去旅行,逼“疯”一群家长

今年春节,同事请假带儿子去了一趟欧洲行,回来却没有想象中开心。

同事说:

本来想让孩子感受一下异域文化,没想到整个旅途十分糟糕。

先是飞机上,因为时差和不适应高空环境,孩子哭闹不止;

到了目的地后没几分钟,就想回酒店玩平板电脑,在地上撒泼打滚;

连续几天,小孩不适应外面的饭菜,挑食、拒食,导致同事每天花大量精力去寻找适合他口味的餐厅。

同事回来后大倒苦水:一趟花了近4万元,小半年的积蓄没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也似曾相识?

在景区,经常能看到家长行色匆匆领着孩子找厕所,或是担心孩子在景区走丢,追着孩子跑;

爬山时,也总看到一些家长迈着沉重的步伐、喘着粗气,背着不想走路的孩子;

还有一类,旅途中孩子水土不服,突然生病,只能打道回府。

一位旅行博主吐槽:

旅游就是换个地方带孩子,比上班还累。

本该是休息的节假日,不仅没有恢复元气,还落得个舟车劳顿。

原以为带孩子出行可以多见世面,却因孩子的不配合而意兴阑珊。

02

重要的不是旅行,是高质量的休息和陪伴

知乎上曾有个话题:“带孩子四处旅行有意义吗?”

一个回答说:

旅行的重点不是目的地在哪,也不在于孩子看过多少风景,见识多少名胜古迹。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父母是否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以及孩子在旅途中有没有感受到真正的轻松。

我们以为孩子需要去“见世面”,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真正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假期。

一位湖北的网友说:

“去哪里不重要,开心最重要。去年放假我们一家没有去西安,而是去了市区的植物园。没有喧闹,也没有人挤人,和孩子一起手拉手慢慢走在林间小道,全家都特别开心。”

还有一位来自上海的网友分享:

“原本计划国庆带孩子去云南玩,但和孩子沟通时,发现他对出行的长时间车程有些抗拒,而且对陌生环境也有点焦虑。于是我们决定不带他去旅行,和老公利用假期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二人之旅……”‍

旅行的意义,不是“记住”风景,而是在旅行中,拥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无论是否带娃旅行,都应该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套路。

不必纠结有没有完成预设的行程和计划,也不用想着能让孩子积累多少作文素材。

而是记录当下每一刻的心情,体验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共同创造一份独属于和孩子的美好回忆。

03

没考虑好这3点,不要盲目带娃旅行

那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呢?先把这4点想清楚最为妥当。

第一,首先考虑经济实力。

看过一个段子:有人月薪三千,却坚持要给孩子买近万元的手机。

殊不知,聪明的家庭,在养孩子这件事上,都是量力而行。

既要考虑家庭的财力,避免债台高筑;

也要认清家庭的需求,切勿盲目跟风旅行。

如果想去感受大自然,无论是大草原的辽阔,还是乡下村落的质朴,都能远离城市的喧嚣,呼吸新鲜空气;

如果想去体验文化,无论是城市大小、国内国外,只要用心了解文化、与人交流,就能让孩子拓展视野,丰富内心。

第二,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曾有教育专家表示,如果带孩子旅行,孩子就是主体,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比如想去哪里玩?想吃什么?想看什么?有没有什么不愿意做的事?

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决策目的地,旅途才会更温馨顺利。

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

第三,不要过度安排行程。

前两天,在高铁上的听到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一位妈妈问:宝贝,旅行结束了,这次你都记住什么了呀?

孩子回答:我记得酒店房间密码是“123456”。

妈妈大吃一惊,说:什么?我辛辛苦苦请假带你跑遍8个景点,你就记住了这个!

孩子解释道:天天都在赶路,到处人山人海,脚都麻了,哪有空看啊。

所以,有人说:“把旅行变成打卡任务,就没必要带孩子去了。”

如果真的想让旅途变得轻松愉快,每天行程安排尽量不多于3个,每天在外面的游玩时间尽量不超过8小时。

把脚步慢下来,多看一看沿途的风景,多尝一尝不一样的美食。

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感受到这趟旅行的美妙。

带娃出游时,请跳出功利化思维的桎梏,不再想着“旅行的意义”。

放平心态,放下焦虑,不慌不忙。

或许你会发现:

当你带着“松弛感”赶路时,神经不再时刻绷紧时,能收获更多的畅快,假期也能拥有更多值得铭记的时刻。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

主播:安思仪

录制:张瑞威

编辑 卓佩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