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鼓声里,听见东莞河流的沉默变迁|东莞生态答卷①

作者 章倩倩;张帆;林海金 2025-05-23 10:47

5月,鼓声敲醒了东莞顶流——造于1983年的松木龙舟“沉睡”一年后被“唤醒”,“东莞龙舟月”正式到来。

龙舟,既载满了东莞人的思乡之情,也是东莞的文化图腾。锣声喧天、千帆竞渡的赛龙舟“名场面”,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文体盛会,更是一幅天蓝水清生态画卷。

在东莞,有两项关于龙舟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分别为“龙舟制作技艺”和“龙舟月”。优质的河流环境是保护和传承这两项非遗,最基础的保障。

天蓝水清,东莞龙舟赛成市民关注的年度盛事。

天蓝水清,东莞龙舟赛成市民关注的年度盛事。

世纪之交,伴随着工业化的腾飞,东莞不少河流污染严重,赛龙舟也因此停摆。

近年来,随着东莞水污染治理的用心与决心,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上,赛龙夺锦的热闹场面接连“回归”。在“龙舟月”的鼓声中,听见的不仅是争分夺秒的竞技精神,更有东莞河流的沉默变迁。

刀刃向内的“治水革命”

数据显示,东莞全市有大小河涌600多条,小微水体900多条。

21世纪初,东莞迎来工业腾飞期,不少河流为经济发展“买单”。

作为曾经的东深供水工程输水渠道,将东江水输送至深圳、香港,肩负着对港、深及沿岸地区供应淡水独特使命的石马河,随着东莞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沿河两岸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被肆意排入河道中,遭到严重污染。

“我家住在塘厦,2006年左右,我们坐校车去上学,路过石马河的时候都要把车窗关上,因为臭味很大。”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市水利学会秘书长赵伟良曾在采访中透露。

石马河面临的生态困境并非偶然。2016年,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指出茅洲河整治工作落实不力、大量污水直排、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就在这一年,茅洲河开启全流域治污攻坚。

如果说,河流陷入生态困境是城市发展的阵痛,对东莞这样的工业大市而言更是如此,那么,水污染治理则是经济发展后必须直面的一场“革命”。

社交平台上,网友“魔幻之旅Jacky”分享如今的石马河风景。

社交平台上,网友“魔幻之旅Jacky”分享如今的石马河风景。

2019年,石马河的治理正式提上日程。治理工程范围包括干支流河涌107条,流域面积601平方公里,涉及7个镇街,总工期为60个月。

为了扭转污染形势,东莞以断面达标为核心、消除排口为抓手、小流域治理为突破,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开展“3+5+1”作战任务(“3+5+1”指推进污水管网完善、源头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这3项工程;对石马河流域开展河道综合治理管控、面源污染管控、工业污染综合整治管控、流域水环境容量管控、行政综合执法管控5项污染源头管控措施;建设石马河流域一体化管控平台)。

就这样,围绕“总量减排,断面达标”工作核心,按照“源头管控、过程管理、末端削减”的治理思路,东莞全面补齐流域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从源头削减流域污染,整体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经过3年多的综合治理,石马河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建成了60公里优美碧道,蝶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幸福河。“石马河的蝶变,是东莞水域综合治理创新探索的生动写照。但我们的目标不会止步于此。”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毅峰曾提到。

龙舟水里的“绿色答案”

石马河从“乌龙江”变“清水河”是东莞多年来水污染治理的缩影。

华阳湖。

华阳湖。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华阳湖。2023年,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年后,“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走进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东莞龙舟月”的年度收官大戏。

可以说,华阳湖近年来成了东莞污水治理的“优等生”。但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让东莞头疼的“臭泥塘”,周围分布着散乱的禽畜养殖场,污水从工厂排到水域。

为了解决这个“心头大患”,麻涌镇关停158家污染企业,腾出用地近2000亩;累计清拆非法畜禽养殖场223个共16.5万平方米;狠抓华阳湖周边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年均污水处理超过790万吨;全民参与推动提高物种多样性,2014年开始,每年开展大型增殖放流活动,科学投放水生生物及鸟类动物8000多万尾。

这场关于环境综合整治的实验,在华阳湖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走进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走进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麻涌编制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图鉴,实施3.1公里驳岸修复工程;建成水上绿道35公里,岸上绿道42公里,每年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成为国家龙舟训练基地,湖边的龙舟赛终点记录台“腾龙阁”承载着水乡人“扒龙船”的集体记忆。

除华阳湖外,自2016年开启全流域治污攻坚的茅洲河,也成绩显著——被取消了13年的茅洲河龙舟赛,在深圳茅洲河段燕罗湿地段重新开赛;东莞茅洲河段也迎来“迎春长跑”“盆菜宴”等民生活动。

寒溪河航拍。

寒溪河航拍。

2003年,因寒溪河水污染严重,石步村的龙舟活动偃旗息鼓,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经过‘四清理’和近几年的雨污分流工程,在停摆21年后,“龙舟趁景”得以恢复,这个由来已久的民俗活动也得以传承。

从华阳湖到茅洲河,从“龙舟趁景”的重现到大型龙舟赛事的落地,无一不在诉说着东莞河流的变迁记——曾为工业让路的河水在今天迎来了生机与活力。

污水治理的“东莞经验”

在石马河、华阳湖、茅洲河的“变迁记”中,能够总结出水污染治理的“东莞经验”——按照城市、乡镇全域一体“统一建设、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的思路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水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改善成效。

首先,坚持一体化谋划统筹,强化治理责任层层落实。东莞以全市域水质提升为目标导向,以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为契机,打破城镇、乡村的区域界线,坚持市级统筹、全盘谋划,不断强化治水工作稳定性及延续性。2021年以来逐年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市民生实事任务,每年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全市治水工作。

黄牛埔森林公园里,水清岸绿。李鄂 摄

黄牛埔森林公园里,水清岸绿。李鄂 摄

此外,坚持一体化建设设施,构建污水收处能力体系。东莞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长度约1.7万公里,仅次于广州位居全省第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快推动河涌、暗渠等水体周边污水全收集。全市分四批次推进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全市已投产运营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共有73座,污水集中处理规模达到453.5万吨/日,处理规模全省第三,接纳处理城镇及全市90%自然村生活污水,城乡污水基本全处理。最后,坚持一体化运维监管,推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重点围绕污水源头产生、运输、处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如全面落实排水许可证制度,全市已累计完成排水许可证发放超4万份;创新打造零散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模式,在全国首创出台施行《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加强对全市5家集中处理站和1.2万家零散工业废水中小微企业的日常监管以及在线监控,推动零散工业废水依法规范处置。

大岭山森林公园水天一色。叶瑞和 摄

大岭山森林公园水天一色。叶瑞和 摄

这套治理“组合拳”有力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东莞取得劣V类国考断面全面清零、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三的突破性成效;2024年7个国考断面全面达标,水质综合指数连续8年改善,且从2020年的5.20下降到4.26。建成区24条黑臭水体经一系列整治工程完工后稳定消除黑臭,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全市河涌消除劣V类比例稳定达80%以上,暗渠排查整治全面铺开。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评选出12个美丽河湖项目,其中茅洲河(深莞共治)入选国家美丽河湖(提名)案例 、华阳湖入选国家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华阳湖。

华阳湖。

撰文:章倩倩 张帆 林海金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