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骨科病房,折叠床和陪护行李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病房整洁安静,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闭环照护服务。
作为广东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医院之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8个病区推行专业照护新模式,缓解患者陪护难题。
“免陪照护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该院护理部负责人陈瀚熙呼吁,从分级认证和院科双重质控入手,建立助理护士“有证可依、有岗可升”的职业路径,同时推动基础护理纳入医保、高端个性化照护引入商业保险差异化支付,让免陪照护成为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模式。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免陪照护病房。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免陪照护病房。
专业照护接棒家属“床边守护”
“我们医院地处老城区,周边社区密集,老年人特别多。”陈瀚熙介绍,医院收治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占比已接近65%。不少老年患者因慢性疾病、术后康复等需长期住院,而家属又因工作与生活压力无法全程陪护,“一级和特级护理的比例达到61%,这个比例很能说明问题。”
正因如此,医院将免陪照护服务试点放在创伤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等8个病区分期、分批协同推进。“我们不是不让家属来陪,而是希望用专业团队接住这部分刚需,让‘住院有人管’落到实处。”她说。
以创伤骨科为例,术后患者行动受限,照护难度大、风险高。科室护士长王珂表示,过去不少患者术后翻身或下床靠家属协助,一旦操作不当,容易出现钢板移位、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家属不是不尽责,而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流程,把隐患减到最低。”
为此,科室推行“医、护、康、养”共管模式,由责任护士、护理员、中医治疗师、康复师和营养师组成照护团队,每日联合查房,制定个性化照护计划。
以髋关节置换患者为例,护理员协助早期下床,护士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康复师负责步态训练,配合中医腕踝针镇痛,大幅缩短术后康复周期。数据显示,试点以来,患者住院时间较同类病例平均缩短2.2天,费用下降约2300元,未出现医疗并发症或不良事件。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照护对象多为头颈肿瘤术后患者,术后常需戴着气管套管、引流管,既涉及专业护理技术,也需要高度耐心与心理安抚。
“有的家属一看到插管和血迹就腿软,怕得不敢靠近。”科室护士长钟素妹提到,曾有一名75岁患者陈伯接受全喉切除术,术后第一天由护理团队全程接管照护,女儿因伤口复杂、一度情绪崩溃而不敢靠近。
护理人员为陈伯清理痰液。
护理人员为陈伯清理痰液。
她介绍,病区推行“围手术期全托”方案,为不同手术患者提供精准护理,即大型手术配备康复团队,小型手术探索无痛病房管理,日间手术患者基本实现“当天入出院”。
为缓解家属焦虑,病区还设置了“护理教学小课堂”,通过视频教学、微信群互动和出院前实操考核,帮助家属逐步掌握翻身、吸痰、清洁造口等关键技能。
“我们希望让家属从‘站在一旁看’变成‘真正参与进来’。”钟素妹说,陈伯术后还在字板上写下“你们像家人”,以表达对团队照护的信任与感激。
陈伯通过写字表达想法。
陈伯通过写字表达想法。
免陪照护还需制度托底
免陪照护并非简单的“请家属离场”,而是对传统住院照护模式的一次系统性重构。
在陈瀚熙看来,免陪照护服务的本质是通过专业力量填补陪护空缺,推动照护从“家庭支撑”走向“制度保障”。
陈瀚熙解释,免陪照护的初衷是回应老龄化趋势下,住院患者照护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尤其是一级、特级护理人群不断增加,而许多家属受限于精力、技能或时间,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医院已在试点病区建立“责任护士—护理员—中医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照护流程覆盖入院评估、住院管理、出院指导及家属培训等关键环节,逐步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在人员管理方面,医院实行“护士负责、科室把关、护理部质控”的三级督导制度。护理员均为经过系统培训、持证上岗的助理护士,需每月接受院感控制、防跌倒、患者安全等技能考核,并纳入科室绩效体系,确保服务质量可评价、过程可追踪。
使用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
使用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
尽管初见成效,这项创新服务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资金支持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免陪照护服务费用主要由患者自费承担,尽管政府已对助理护士的服务价格作出统一限价,但在当前医保支付压力下,医院的运行成本仍较高。
“希望基础护理项目,如翻身、叩背、口腔清洁,能逐步纳入医保总额管理,提高服务的可及性。”陈瀚熙表示,对于认知训练、康复指导等高端个性化护理服务,可探索通过商业保险差异化支付,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人力资源瓶颈亦是关键难题。陈瀚熙称,目前从事免陪照护的部分助理护士由原有护工转岗而来,但由于国家尚未明确护理辅助人员的职业准入标准,导致职业认同度不高、人员流动性大。
对此,她建议,应建立统一的职业分级与培训认证体系,并结合岗位晋升机制和薪酬绩效制度,引导护理辅助人员从“临时工”转变为“专业力量”。
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探索中,不少曾经临聘的护工已通过医院定向或与院校合作培训,转岗成为持证助理护士。“他们不仅拥有了职业身份,也看到了成长路径。”她说。
面对未来,陈瀚熙希望免陪照护不仅是医院内部的服务创新,更应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得到更系统的制度支持与行业规范。“它不能只是一个医院的自我尝试,而应该成为老龄社会下的一种照护制度选项。”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胡颖仪 孙冰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