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5月17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在肇庆市正式启动。现场发布省内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2022-2024年,广东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
该报告由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并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编制,系统呈现广东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状况与保护成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南粤智慧”。用科学数据记录守护成果,以实践案例诠释生态智慧。
广东生态系统类型丰富,还是物种资源宝库
5月17日,在2025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凡强介绍,广东发现新物种——章鱼假糙苏。这一发现背后,藏着一段曲折的“寻花之旅”。
八角花仅存两份百年前标本,一份在南京,一份在英国,因年代久远难提取DNA,团队决定去原产地采集活体对比。根据《中国植物志》,标本采集地“Fungwanhui”被译为“凤凰湖”。2022年7月,团队赴潮州寻找“凤凰湖”无果,当地只有“凤凰山”。
5天地毯式搜索虽未找到八角花,但师生与当地自然爱好者结下情谊。团队推测“Fungwanhui”可能用“邮政拼音”记载,粤语发音似“风湾墟”。后来找到民国十九年地图,发现广东韶关龙头山附近曾有“风湾墟”,即如今的韶关市曲江区枫湾镇。在枫湾镇山洞洞口附近,团队发现了随风摇曳的白色小花——消失百年的八角花。当时正值花期,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比对,新物种“章鱼假糙苏”得以确证。这场跨越百年的“花之约”,更正了植物志记载,让濒危物种重获关注。
近年来,广东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成果丰硕。2022 - 2024年,广东发表新物种共计333种,涵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个类群。2024年新种中,海珠微瓢虫、肇庆德昭藤等特色物种尤为引人注目,凸显了广东在生态本底与科研能力方面的“双轮驱动”。
活动现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环保科普游戏活动
活动现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环保科普游戏活动
广东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超190万公顷,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广东是物种资源宝库,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种、水生生物超4000种、微生物7165种,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和省特有物种。在基因资源保护方面,广东保存了农作物种质资源7.6万份、畜禽遗传材料近13万份、水产种质资源含8大种类643个物种,彰显“生物基因库”实力。
生态监测装备以智能高效出圈
近年来,广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持续发力,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行动纲领,全面优化保护格局。依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广东积极协同推进,致力于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体系。
在就地保护方面,广东成果显著。目前已设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和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这些区域覆盖了陆海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重要生态监管区域,为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物种提供了坚实的守护屏障。
与此同时,迁地保护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广东建有超过35个迁地保护机构,共保育植物超1.5万种、动物超20万只。通过努力,实现了36种濒危植物野外回归,中华穿山甲、鳄蜥等濒危物种种群也实现了历史性恢复。特别是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实现子二代存活,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基于上述保护体系的完善,广东初步构建了全省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该网络统筹布设了涵盖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典型类型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样地542个,并建设了覆盖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的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实现了全省生态系统类型和县(区)的全覆盖。
广东湛江红树林站(海洋)、珠江口站(海洋)、大亚湾站(海洋)、江门站(森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广东湛江红树林站(海洋)、珠江口站(海洋)、大亚湾站(海洋)、江门站(森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广州海珠湿地、深圳杨梅坑和肇庆鼎湖山作为广东首批国家质量综合监测站的主站点,分别聚焦城市湿地、森林次生演替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监测,这些站点积累了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有力印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具体来看,广州海珠湿地的物种数量全面增长。维管植物从2017年的625种增加到2023年的835种,鸟类也增加了15种,总数达到89种。深圳杨梅坑的植物群落在台风干扰后,物种数量整体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2013年。肇庆鼎湖山的生物多样性同样持续提升,野生高等植物从1990年的1700种增长到2024年的1948种。2013 - 2024年,在鼎湖山新发现了近400种(含亚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和5种广东省野生动物分布新记录种。2017年,鼎湖山首次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近年来穿山甲种群稳定且数量可观。这些持续的动态调查及监测数据,充分见证了典型区域的生态保护成效。
展望未来,广东将继续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行动纲领,力争到2030年基本形成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状况、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防范外来入侵物种以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措施,广东将全力打造绿美广东生态样板,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李晓霞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