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向全网公开征集雷岭荔枝品牌标识、形象和宣传语,以进一步加强雷岭荔枝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这是汕头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汕头以质量为笔,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书写“汕头品牌”的金字招牌。在我国第九个中国品牌日来临之际,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汕头品牌”,细数汕头的“品牌故事”。
“汕头品牌”凸显魅力、实力
这个“五一”假期,汕头推出近100项文旅活动,向全球游客展示潮汕文化的魅力。其中,沉浸式体验“中华战舞”英歌舞是不少游客专程来汕的理由之一。“00后”游客刘盈盈直言,自己就是冲着汕头的英歌舞和美食过来旅游的。汕头也不负游客厚望,推出了“潮起英歌·AI数字空间体验馆”,让游客戴上VR眼镜,一秒“穿越”英歌舞演出现场;挥动鼓槌,数字英歌队跟着游客的节奏起舞;3秒AI换装,生成专属“好汉”形象……
近年来,汕头积极打造“中华战舞”品牌。潮阳区通过“英歌+文旅”形式,在2023年国庆、2024年春节、五一、中秋等长假连续举办“潮阳英歌联盟环城大巡演”“中华英歌·舞动汕头”“潮阳少年·舞动青春”“潮阳英歌嘉年华”等大型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濠江区通过打造职业英歌舞队,探索英歌舞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均取得良好效果。
英歌舞演出。南方+杨立轩 摄
英歌舞演出。南方+杨立轩 摄
此外,汕头还通过开展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广东老字号”申报、农特产品品牌认定工作等,激励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去年底,省商务厅公示了第一批“广东老字号”拟认定名单,汕头有15家企业入选,充分展现了汕头企业深厚底蕴与品牌的创新活力。
潮阳丝苗米、澄海狮头鹅、澄海苦瓜、雷岭荔、红场单丛茶等成功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汕头本港鱿鱼、牛田洋青蟹等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汕富农”牌满天红蝴蝶兰、“金标”牌欢乐虾枝、“狮头”牌狮头鹅、“正源”牌利宝芥兰等一批“粤字号”产品品牌……汕头特色农业品牌,成为汕头“品牌建设”中强有力的支撑。
牛田洋青蟹学名叫拟穴青蟹,以个大、肉甜、味甘、膏香著称。 南方+ 张伟炜 摄
牛田洋青蟹学名叫拟穴青蟹,以个大、肉甜、味甘、膏香著称。 南方+ 张伟炜 摄
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品牌是企业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2024年9月,汕头市鹤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作品“晶萃手冲咖啡器具套装”获得河北省第五届金芦苇优秀产品设计奖;2024年10月,广东南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动投料餐厨垃圾智能处理机”、广东铭月服饰有限公司“精工创新校服设计-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校服案例”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首届精工设计优秀案例奖。近期,汕头民营企业广东西北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波音737系列机型实现炭刹车副的国产化,以实力打破进口依赖的难题,凸显“汕头制造”硬核实力。
推动“产品”向“品牌”转变
有上述成绩,皆因汕头近年来在品牌培育方面做足“文章”。去年,汕头市发改局印发《汕头市品牌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在加大产业和区域品牌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品牌影响力、完善品牌建设基础等四个方面加强工作重点,更新《汕头市品牌建设工作协调联络机制的实施方案》,新增相关市直单位作为联络小组成员,充实品牌建设力量。
汕头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和“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等举措,不断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去年推动2家协会和1家企业获评“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为大健康企业、玩具创业企业和电子信息企业等提供商标申请注册、维权保护、运用转化以及高知名度商标打造等一体化服务。
在本地特色品牌发展方面,汕头推动特色产业品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例如举办服博会、玩博会、世界潮汕菜大会、潮汕新春年货节、家博会、汽车展等展会33场,并在各大知名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此外,汕头拟出台纺织服装产业、玩具创新产业促进条例,明确这两大特色产业展示和品牌拓展措施;印发《汕头经济特区潮汕传统民居保护条例》,加强潮汕传统民居文化品牌保护;印发《关于支持汕头方便粉(粿条)产业化发展资金扶持措施(试行)》,培育发展汕头方便粉(粿条)等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品牌;积极牵头粤港澳及粤东四市餐饮协会、企业等积极研制潮菜“湾区标准”(团体标准),2024年有3项潮菜标准被确认为“湾区标准”,另外3项已通过评审。
第四届潮汕服博会。 南方+ 余丹 拍摄
第四届潮汕服博会。 南方+ 余丹 拍摄
在品牌理论研究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围绕玩具创意、潮菜标准、丝苗米等汕头特色开展理论研究并发表在各类期刊的研究成果达7个。值得一提的是,汕头组织潮汕文化研究者、餐饮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牵头挖掘梳理潮菜及背后文化内涵,并编著出版《中华料理·潮菜文化丛书》,向读者游客宣传潮菜文化,进一步提升潮菜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影响力。汕头将持续加强品牌培育与建设工作,不断推动“汕头产品”向“汕头品牌”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积聚竞争优势、强大动力。
南方+记者 余丹
通讯员 杜晓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