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订单贷”稳住茂南罗非鱼养殖户“钱袋子”

作者 颜志雄 2025-09-28 17:27

初秋粤西,风云变幻。待到晴天,阳光洒向鱼塘,水面波光粼粼,罗非鱼自由穿梭,激起一圈圈涟漪。

“今年鱼价下跌不少,正愁没钱买鱼苗,没想到凭着和忠成农业的订单,一周就拿到20万元贷款!”9月下旬,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罗非鱼养殖户黄大哥站在刚投完苗的鱼塘边,攥着银行放款短信的手微微用力,语气里满是难掩的庆幸。

作为“中国罗非鱼之都”核心区,茂南区的4.86万亩鱼塘今年遭遇行情降温,而黄大哥的幸运,源于茂南创新推出的“政府引导、担保增信、银行放贷”三方联动模式。

茂南区借助禅城-茂南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下称“禅茂工作队”)的牵线桥梁作用,与禅城区财政金融、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推动广东农担携手多家银行,以“担保+信贷”的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帮助养殖户渡过眼前难关,更勾勒出罗非鱼产业长效发展的新图景。

风险共担卸包袱

银行“惧贷”变“敢贷”

“养了15年罗非鱼,今年最愁钱。”金塘镇养殖户柯大叔的话,道出了当地多数散户的心声。

柯大叔说,传统贷款需要抵押房产,可农村家庭多是“一套房子住全家”,根本拿不出合格抵押物,又因缺乏规范账目、经营风险高而被拒之门外。

茂南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区70%的罗非鱼养殖户是经营面积10亩以下的小散户,其中八成常年面临资金缺口,而“缺抵押、缺信用凭证”正是他们融资路上的“拦路虎”。

“罗非鱼养殖受天气、病害影响大,银行怕担责不敢放贷;养殖户急着买苗、买饲料,却贷不到钱,两边都难。”茂南区财政局副局长林发基坦言,如何解开这层“融资死结”,成为推动罗非鱼产业突围的关键。

转机在2025年春日萌发。乘着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金融创新东风,在禅茂工作队的牵线助力下,茂南区委、区政府会同广东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农担”)在粤西大地上启动“政府+担保+银行”三方联动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联动多方,通过真金白银与制度创新等的组合拳,从根源上为产业发展搭建强支撑。

“以前是我们等客户上门,现在是主动下乡找农户。”茂名农商行客户经理小郑的感受,源于当地构建的“政银企担”四方风险共担体系。

茂南创新成立“区领导挂帅、区镇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专班,整合财政、农业农村、金融等部门资源,充分借鉴佛山禅城金融创新经验,出台《茂名市茂南区罗非鱼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茂南区罗非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新机制将部门协同效率大幅提升,确保政策从出台到落地零梗阻。

更关键的是,茂南区政府引导推动广东农担设立了2000万元罗非鱼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这笔资金如同“定心丸”:每1元风险补偿能撬动33元银行贷款。目前茂南争取到6亿元银行贷款额度。针对罗非鱼养殖高风险、低抵押特点,明确银行与担保机构按20:80比例分担坏账风险,还将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提升至3%,比普通贷款高出0.5个百分点。

“以前怕放一笔贷亏一笔,现在有资金池托底,风险大家共担,我们放贷的底气足多了。”小郑介绍,今年该行已为罗非鱼产业放贷超4000万元,较去年近乎翻倍。

此外,禅茂帮扶资金的注入,则让政策兑现更有“底气”。2025年至2026年,禅茂两地共同商定每年安排一部分禅茂帮扶资金,叠加上级专项资金、区级预算资金,形成多方输血机制,并推出“贷款贴息+担保费全免”双重让利:养殖户申请1年期以上贷款可享1%利息补贴,广东农担的担保费由财政全额承担。

“贷80万元养一年鱼,光利息补贴就省了8000元,担保费一分没花!”柯大叔算起账来格外清晰,他的综合融资成本比往年下降超30%,“而且补贴不用自己跑部门,银行、农担会和政府对接核实,钱直接打到卡上,太省心了。”

专窗+产品+上门服务

让融资“又快又准”

在解决敢贷问题的同时,茂南还着力让融资又快又准。“不用抵押、凭订单就能贷”,是今年茂南养殖户口中最热门的“新鲜事”。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茂南区委、区政府会同广东农担共同发力,推动相关银行机构针对罗非鱼产业定制的全链条金融产品体系。

针对罗非鱼种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需求,广东农担会同茂南区内合作银行推出罗非鱼产业担保贷,将担保费率降至0.25%,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25%,累计为12户经营主体提供超1200万元担保。

在此基础上,各家银行精准发力。茂名农村商业银行瞄准中小散户,凭借“镇街有网点、人员熟情况”的优势,降低贷款门槛,让更多小户能拿到钱;中国农业银行则推出“农户贷”“龙头贷”“链接贷”“项目贷”,覆盖产业链各环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则聚焦“快”,推出“罗非鱼极速贷”,通过大数据风控实现“线上申请、自动审批、实时放款”,最快10分钟就能到账,2025年该产品已累计放款超2200万元,惠及98户养殖户。

黄大哥就是“订单贷”的直接受益者。今年8月,他与省级龙头企业广东忠成农业签订收购订单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农业银行申请贷款,“客户经理当天就来鱼塘核实情况,没要任何抵押,一周后20万元就到账了。”

如今,他用这笔钱买了鱼苗,“等年底鱼卖了,直接用卖鱼钱还贷款,一点不折腾。”截至8月底,农业银行已通过“订单贷”帮8户散户拿到近920万贷款,平均每户超100万元。

为了让服务“零距离”,茂南还构建了“区级中心+镇街网点+村级联络”三级服务网络,推动4家银行设立罗非鱼产业金融服务中心,3家银行开通18个镇街服务网点,配备专属客户经理;茂名农商行更将贷款申请、审核、放款全流程下沉至村委,让养殖户在家门口就能办贷款,平均办贷时间从7天压缩至3天。

“有的大叔大婶不会用手机填资料,我们就手把手教;有人担心利息高,我们就拿柯大叔的例子当面算账。”省农担粤西管理中心梁经理回忆,在公馆镇的一次集中服务中,团队一天就帮12户散户提交了贷款申请,最快的3天就拿到放款。

今年7月起,茂南开展罗非鱼产业综合服务“进百村”专项行动。一支由禅茂工作队、农担人员、银行经理、科技指导员、水质检测员等组成的罗非鱼产业综合服务队,以每日四村、每周两镇的节奏,深入田间地头,提供贷款申请、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的一站式服务。

遇到特殊情况,政策还能灵活变通。金塘镇梁大叔的鱼塘证是他的名字,儿媳妇申请贷款时,服务队核实家庭关系后迅速通过审批,利息补贴也顺利到账。

“政府考虑得太周到了,家里人贷款和自己贷一样方便。”梁大叔笑着说。数据显示,“进百村”行动开展仅40天,就新增授信1721.3万元,实际用信1520.6万元,帮助58户养殖户解决“种苗采购、饲料储备”资金难题,还推动罗非鱼养殖面积新增1500亩,预计年增产1500万斤、增收超6000万元。

督导与创新并举

剑指2026年产值25亿元目标

“政策好不好,要看落实到不到位。”为确保“担保+信贷”模式真正惠及养殖户,茂南建立了“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的动态督导机制。

每周召开银行工作例会,分析放贷进度、解决堵点问题;每月发布《罗非鱼产业贷款进度通报》,对排名末位的银行进行约谈;每季度开展服务质量考核,将放贷规模、办贷效率、农户满意度与下一年度合作资格挂钩。

这种高频次的调度,确保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迅速响应,避免了小梗阻演变成大断点。2025年以来,4家合作银行放贷进度平均提升20%,农户满意度更是高达98%。

短期帮扶之外,长效发展更受茂南关注。在禅茂工作队的沟通协调下,茂南区政府联合人民银行茂名分行、茂名市财政局和广东农担等金融部门,联合推出十项金融创新举措,构建起“全周期、多维度、立体化”的罗非鱼产业支持体系。

十项举措分别是深化政银保协同创新拓展合作维度,定制供应链金融方案畅通资金循环、构建数字金融联动平台提升投放效率、创新货币政策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推进整镇授信落地扩大覆盖范围,探索数智化物权信用模式破解抵押难题、设立转贷资金缓解短期周转压力、强化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助力跨境投融资、构建全链条保险体系提供风险保障以及对接产业基金助力规模化发展等等。

每一项举措,都是对“担保+银行+政府”模式的深化和升级,实现从单纯的“输血”转向培育产业强大的“造血”功能。

截至2025年9月,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茂南罗非鱼产业核定新增授信额度超6811.1万元,实际新增授信6267.4万元,带动赋能更多养殖生产户稳定生产,稳住信心。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模式还撬动合作银行形成了超过5亿元的信贷规模储备,为产业后续的扩张升级备足“弹药”。

台风过后,茂南的鱼塘恢复往日生机。夕阳的余晖为连绵的鱼塘镀上温暖的金色,黄大哥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他的脸上不见了往日的愁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从容。

“有政府、农担和银行这么扎实地帮衬着,就算市场有起伏,我们心里也有底,能把鱼养好,把日子过稳!”他的话,道出了茂南万千养殖户的心声。

按照规划,茂南将持续推动罗非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力争2026年实现产业产值突破25亿元,带动1万户农户增收致富。这份“担保+信贷”的茂南经验,不仅为罗非鱼产业撑起“保护伞”,让这条“富民鱼”游出更广阔的天地,还正成为全省农业担保体系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廖跃辉 梁汉儒 温婷婷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