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园餐:从“虾仁炒蛋”事件看校园食品安全

广东教育传媒 2025-09-25 10:40

“孩子说学校的虾仁炒蛋有臭味,没吃几口就吐了,后来老师说那道菜停供,改发面包了。”9月中旬,上海部分中小学家长在社交平台的发声,让校园餐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最新通报,现已查明:9月15日9时40分左右,校园餐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派驻静安区某小学经理孙某某发现配送至该校的3箱虾仁解冻焯水后,其中一盆(约18公斤)内有虫,即报告公司品质部负责人钱某。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随后指令对供应211所学校(含分校区)的虾仁原料及菜品全部下架并就地销毁,并于9月16日要求对外统一称下架原因系“虾肠外溢,有泥沙”。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事件聚焦:

异味虾仁引发校园餐安全危机

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的家长反映,当天中午的学生餐里,一道虾仁炒蛋被临时撤掉,学生说这道菜“有臭味”,学校补发了饼干、面包作为替代。

随着事件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不少家长提出质疑:“孩子餐食为何连基本新鲜度都无法保障?”更有家长追溯涉事企业的过往记录,引发对供餐企业资质与监管机制的深入追问。

面对质疑,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最初回应称,是“有学校反映虾仁里有细沙”,并表示“不是所有批次都存在问题,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公司已经留样,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深刻反思。

然而家长们对这种解释并不买账。一位家长晒出学校的收费记录,愤怒质疑:“18块钱一餐,就给孩子吃这个?”这并非家长首次对绿捷公司的供餐质量表达不满。据媒体报道,一些家长反映其配送的餐食存在“油炸食品占比过高”“没有营养”“不好吃”等问题。

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地区一家规模较大的校园餐供应商。公开信息显示,其业务覆盖上海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超过50万份。企查查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8月,上海绿捷就中标了70家上海中小学的食堂餐饮服务项目。其市场占有率与频繁中标记录,也引发公众对招投标机制透明度的关注。

监管应对:

快速响应与制度完善

事件发生后,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已关注到此事,并积极开展调查。徐汇区教育局也回应称,“针对家长反映的情况,已会同食品安全部门在调查了”。

9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正式通报,表示已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第一时间赴现场调查,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已被送往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根据相关规程,一周内将出具检验结果。

上海市教委在通报中承诺,将“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严格遵守校园食品安全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发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作用,增加菜品选择等,不断提高供餐质量”。

9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情况通报》。经检测,涉事批次虾仁原料的挥发性盐基氮、磷酸盐等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未检出致病菌及违规添加剂,感官检验也未发现正常视力可见的杂质、霉变、虫蛀。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对库存涉事批次虾仁全部封存处理,并立案调查。相关市级部门已组成联合工作组入驻企业,由市属国企临时接管公司运行,确保学校供餐安全稳定。

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切实落实好食材供应和学校履约验收情况定期抽检制度,邀请更多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参与抽检。各区将全面核查学校餐食供应招投标情况,一经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按程序终止合同并重新招标。公开学校负责人陪餐安排,扩大家长陪餐范围,确保陪餐人员与学生同一场所、同一餐食。此外,将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纳入招投标合同约定条款,由各区统一组织第三方机构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餐食满意度全覆盖匿名调查,根据结果相应调整供餐企业。

深层反思:

从事件到体系的全面审视

此次事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更引发了社会对校园餐的全方位反思。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安全至关重要,希望学校和监管部门能够加强管理,确保孩子们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不少家长还提到,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饮食情况。

校园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态,学校在选择供餐企业时,不能仅仅考虑价格和供餐能力,更要对企业的信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进行严格审查。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校园餐的监管频次和力度,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到配送环节,实现全链条监管。

针对校园餐管理的难点与痛点,政策层面已在持续发力,全面构建保障体系。比如,2024年底,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对学校主体责任和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责任提出明确要求,从“责任端”压实管理担子;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导,又从“操作端”规范服务行为。

共建共治:

守护校园餐安全的未来之路

校园餐安全关乎学生健康,须实现从“严查”到“严管”的转变。

技术赋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教育部推动的“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已覆盖98.5%的学校食堂,通过实时监控倒逼操作透明化。未来可进一步整合AI技术,实现食材溯源的全链条可查,避免“问题食材”流入校园。

社会监督的力量亦不可忽视。多地学校成立了“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但部分流于“盖章签字”,未能真正参与菜单制定或突击检查。对此,可要求学校定期公开采购清单与检测报告,并建立家长投诉的快速响应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9月发布的8起涉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展现了法院切实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坚定决心。这些案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三类案件,涵盖了从校外到校内,从食材供应商、供餐饭店到食堂经营者再到监管主体的各类案件。

此次事件已再次敲响警钟。它提醒我们,从教育主管到市场监管,从企业自律到社会监督,每一环都需要严守职责。唯有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学校管理、家长监督形成合力,才能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到安全、营养、健康的校园餐。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编辑:钟嘉仪

来源:广东教育杂志社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投稿/合作


编辑 谢小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