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500 阅读时间:5min
“假装上班”四个字,带着一丝自嘲、一点倔强,背后是一群暂时“没有公司”却依然选择走出家门、保持节奏、默默努力的人。
“知道”跟你谈谈,“假装上班公司”为什么火了。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最近,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服务。
花上30元,就能在共享办公室待上一天,享受与真实办公室类似的环境。不少人一听就笑了:上班还能“假装”?上班还要“倒贴”,图啥?
共享办公室的“变体”
当年轻人来到“假装上班公司”,完成面试、领取工位、打卡等一系列仪式性动作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工作内容是什么呢,自己安排。但假装上班公司也有“员工守则”,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不能迟到早退,不能在上班的时候大声喧哗,不能无所事事,不能打呼噜。
假装上班公司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但花钱“租”个工位,这不是几年前盛极一时的共享办公室的“变体”吗?
共享办公室是一种以空间和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新型办公模式,为有办公需求的个体提供专业且灵活的办公解决方案。
共享空间通常配备固定工位、公共活动区域及全套办公配套设施,如无线WiFi、打印设备、会议空间、茶饮休息区等,个体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工位(如独立工位、开放工位)和使用时长,按对应标准支付费用,不必长期租个办公室。
五六年前,共享办公室非常火,全球最火的共享办公公司是美国的WeWork,2019年最高估值达到了470亿美元,但WeWork当前市值已大幅缩水至不足5000万美元,蒸发了99%,相当惨烈。
共享办公室玩不转,主要还是它的成本是刚性的——装修、租金、运营维护,一分不能少,收入却是波动的,租工位的人说走就走,但共享办公企业签下的长期租赁合同却一分钱也省不下来。疫情之后远程办公兴起,更是给了它沉重一击。
国内也有不少共享办公室(或者闲置办公区域),在经营上面临不少挑战,有些人“灵机一动”,抓住“假装上班公司”这个概念,跟风转型为假装上班公司,果然吸引了不少人参与。
事实上,尽管共享办公室行业面临挑战,这个行业也一直存在,因为到共享办公室“办公”的需求一直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去共享办公室更有办公氛围,更能静下心来做事。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物理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效能。一个专门的工作环境应该具备这些特征,比如减少干扰、提供适当的同行参照、营造专注氛围等。如果是在家里,因为家里舒适,容易滋生懈怠,而如果是去咖啡馆,虽有氛围却难逃嘈杂干扰。
共享办公室的环境,就填补了这一空白。它通过固定的办公区域、专业的办公配置和安静的环境氛围,为个体隔绝外界干扰,构建起适配深度工作的场景。
空间中的他人行为,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群体压力:周围人都在工作时,个体会更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此外,共享办公室的服务集成,也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有打印设备帮助完成一些文档的复印打印,有会议室可以与工作伙伴视频开会。
假装上班公司与共享办公室殊途同归——租个工位,然后做自己的事。
稍稍还有不同的是,假装上班公司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形成一种“弱联结”网络。
脱口秀表演者继业就在一段表演中分享了自己去假装上班公司“上班”的经历:一些经历短暂失业、正在重新寻找工作的人,偶尔会在这里给彼此加油打气、交流经验。
看起来随意的互动,无形中提供了一份陪伴和安慰,让人在不确定的过渡期里感到不那么孤单。过一段时间再去,很多人已经不再出现了——那往往意味着,他们找到了新的方向。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谁在“假装上班”
谁在假装上班公司“上班”?很显然,假装上班公司的“员工”与共享办公室的消费者,是高度重叠的。
第一类主流使用人群,是待业者。失业或职业空窗期,不仅意味着暂时脱离真实的职场,也伴随着生活节奏的断裂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一些人选择维持一种“正常上班”的仪式感,维持通勤、打卡、坐班等流程,并在“上班”的时候完善简历、投递简历、自我提升,为下一份工作的到来做好身心准备。这种“假装”与其说是自我欺骗,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提升及储备,就像起跳前的下蹲。
第二类人群是备考族。每年的考研、考公或者考取某些职业证书的大军浩浩荡荡,在备考阶段,他们需要物理空间的安静保障,也需要隐性的同伴氛围激励。
家庭或宿舍环境常充满干扰,图书馆又可能面临座位紧张、开放时间有限等问题。不论是共享办公室还是假装上班公司,都提供了一个安静、稳定、低干扰的学习环境,也有一种“集体工作”的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自律性。
第三类人群是灵活就业人群。《2024零工经济解读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灵活就业人数突破2.65亿,大量脑力劳动者面临自律困境,比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设计师,等等。
他们享有时间和地点上的灵活性,却缺乏传统办公室的外在约束,独自工作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共享办公室或假装上班公司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折中方案:既能保留自由职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又借用了外部环境的约束,以克服人性中的拖延和散漫。
当然了,相较于共享办公室,“假装上班公司”这个称号能火,除了“花钱假装上班”这一新鲜噱头带来的话题度之外,也在于它轻轻击中了我们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
“假装上班”四个字,带着一丝自嘲、一点倔强,背后是一群暂时“没有公司”却依然选择走出家门、保持节奏、默默努力的人。
他们或许刚经历失业,或许正处在职业的空窗期,但他们没有放任自己沉溺于焦虑或失落,而是照样出门、通勤、坐下、打开电脑。表面上是“假装上班”,实际上,是在真实地练习如何重新回到生活正轨。
这是一份不愿放弃的体面,是一场静悄悄的心理重建——哪怕暂时没有岗位、没有头衔、没有固定的收入,但我仍然在努力,仍然在准备,仍然相信下一个机会会来。
这么一看,“假装上班”的本质是“认真生活”,是平凡人面对生活起伏时,那份不愿妥协、始终向前的心意。祝各位努力为生活打拼的人,好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