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傍晚,夕阳透过G6180次列车的车窗,在过道上洒下长长的光影。粤北人民医院产科护士马丽丽刚结束在东莞的培训,在返程的列车上,她靠在座椅上整理笔记。
列车行至广州北路段时,广播里突然传来急促的求助声:“5号车厢有旅客受伤,急需医务人员协助!”
马丽丽的笔顿了一下。她处在6号车厢,抬头望向5号车厢的方向,过道上零星有乘客探头张望。作为产科护士,她日常接触更多的是孕产妇护理,但医院定期的跨科室急救培训、同事们在外救助的案例,此刻都在脑海里闪过。
“就算不是骨科专业,基础的伤情判断和应急处置总能帮上忙。” 她起身快步穿过车厢连接处,找到正陪着老人的列车长刘娜。
老人小腿上有淤青。
老人小腿上有淤青。
被救助的是位60多岁的老先生,正扶着座椅扶手皱眉咧嘴,右侧裤腿卷起,小腿上一片明显的淤青,边缘还带着浅红色的擦伤。“上车时没注意,踩空了。”老先生声音有些发颤,说着就要起身挪动。马丽丽赶紧按住他:“您别乱动,我先看看情况。”
她蹲下身,指尖轻轻避开淤青处,从脚踝到膝盖慢慢触诊——没有骨擦音,关节也没有变形,又轻声询问老人受伤后是否能走路,得到肯定答复后,才让老人慢慢走了两步。“应该是软组织挫伤,没骨折,您别太担心。”她的话让老人紧绷的肩膀松了些。
列车长刘娜很快拿来急救箱,并打开碘伏棉签,小心翼翼地给擦伤处消毒。“48小时内要冰敷,能减轻肿胀。”马丽丽说。刘娜随即拿来冰块,马丽丽一边冰敷一边叮嘱:“用薄毛巾裹一下,别直接贴皮肤,免得冻伤。”老人点点头,家属在一旁忙着记录注意事项,车厢里几位乘客也竖起大拇指。
交代完护理相关事项后,她回到6号车厢,却又没完全放下心。“虽然初步判断没骨折,但毕竟不是骨科专业,万一有遗漏怎么办?”
她拿出手机,点开医院企业微信通讯录,找到创伤骨科主治医师曾令国的名字,指尖快速敲下消息:“曾医生,你好。我在火车上遇到乘务员求助,有个老先生受伤了。”消息发出没几秒,曾令国就回复了:“拍个外观照,受伤关节能动吗?”
马丽丽和曾令国的聊天记录。
马丽丽和曾令国的聊天记录。
马丽丽又快步回到5号车厢,征得老人同意后拍下照片发过去,还补充了“能站,能走路”等细节。很快,曾令国的消息传来:“48小时内可以冷敷,每次敷15-20分钟,每4小时一次,避免冻伤。嘱咐下车后尽快去打破伤风针。”末尾,曾令国还加了一句:“粤北医院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有需要医护的,尽管上去帮忙!”
看着这句话,马丽丽心里暖暖的。她再次走到老人身边,把曾医生的建议一一转达,又反复叮嘱家属:“目前我们都判断没有发生骨折,不用太担心,接下来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家属陪着,扶好护栏,避免再次摔倒。”老人拉着她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了你,不然我们都慌了神。”
列车抵达韶关站时,夜色渐浓。马丽丽下车前,又特意找到刘娜,再次交代注意事项,确认老人后续的交接安排才离开。
马丽丽(右二)参加活动。
马丽丽(右二)参加活动。
晚风里,她想起曾医生的话,想起医院平时鼓励的“互帮互助”精神。她忽然觉得,这身白大褂不管穿在医院里,还是在旅途上,都承载着一样的责任。
“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觉得该帮。”回忆起昨天这段经历,马丽丽笑着说。曾令国想起昨日的“跨屏”协作,说道:“她找我求助,我第一反应就是得帮——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本分,也是医院给我们的底气。”
南方+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