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期间,深圳腾讯云科技研发的AR导航系统,将在宝安区体育场和体育馆为观众提供实时检票口指引、座位指引服务;华南脑控(广东)生产的智能脑控轮椅车,可通过头环采集脑电、眼电、头动信号控制行动,将在残特奥会运动员酒店开放使用……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走进真实赛场,成为广东科技创新活力的鲜活缩影。

十五运会深圳赛区现场,能领路、能负重的机器人上岗。图源:青春宝安
日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下称《报告》)发布,广东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这份被视作全国创新能力“年度大考”的报告显示,广东教育经费支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印证全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向创新要活力的实践蔚然成风、成绩斐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当前,全省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聚势,加快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教育强省筑基:完善体系育英才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今年8月,教育部新增67所推免资格高校,广东财经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5所广东院校入选。这是教育部时隔8年再次启动推免资格高校增选工作。“推免”(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读研)机制扩容,为广东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添力,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广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达3.77万所,居全国第二;在校生2803.86万人,居全国第一,其中幼儿园、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在校生均为全国首位,根基扎实。

中山大学毕业的学子合影留念。南方+拍客 陈文吉 摄
各学段均衡优质发展态势显著。基础教育规模约占全国1/10,保障近1/4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落地,重点升级乡镇“三所学校”(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公办寄宿制初中)条件;职业教育全国领先,16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第二期),5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落地,建设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111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近半数毕业生直接服务广东战略性双十产业;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增10所本科院校(含5所职教本科),实现21个地市本科高校(校区)、高职院校全覆盖,8所高校跻身“双一流”,252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37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2个学科进入ESI前1‱,实现万分之一学科“零”的突破。
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齐头并进。广东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长基计划”,超常规培养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紧缺人才;建设11家高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佛山、东莞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年,全省高校授权发明专利20379项,以专利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2453项,13家高校牵头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保障与改革为教育发展护航。广东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连续3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不仅遴选培养了1500余名名书记、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还通过上岗退费、公费定向培养等方式补充了约7万名乡村优秀教师。同时,高校人才高地效应显现,集聚了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110多位。此外,广东深化改革,创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强教研体系和新型教育智库体系建设,推出“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一码通(广东)”为群众和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科技创新领跑:集群驱动强动能
今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这条绵延百余公里的创新走廊里,高校、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度集聚,创新要素有效流动,全过程创新链环环相扣,推动实验室里的原始创新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相继启动建设……今年以来,“国之重器”连续“上新”,反映出广东发力基础研究的决心与能力。
近年来,广东提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布局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力度。
这是全过程创新链的上游环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五大要素环环相扣,创新的动力不断传导,加速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广州大学城低空飞行营地将集聚更多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创新企业,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南方+记者 吴伟洪 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广东,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凸显——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企业也是广东实现区域创新“九连冠”的关键。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名第二、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名第一、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名第一……一系列指标印证广东企业的“含新量”。
根据《报告》,广东在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等方面“断档领先”,体现出广东企业投入创新的收益明显,网络相关产业高度繁荣,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人才高地聚智:机制创新优服务
10月22日至25日,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锐意进取,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主题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澳门举办。作为粤港澳人才交流合作的品牌盛会,大会已在粤港澳三地连续举办三届,标志着大湾区人才合作迈入深层次、长效化发展新阶段。
盛会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互通的生动实践。2024年底,人社部、广东、香港、澳门四方签署《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合作备忘录》,20项创新措施从“就业、社保、人才、治理”四大维度,为人才跨境流动织密“保障网”。
就业领域,广东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就业许可。截至2025年7月,纳入就业登记的港澳居民超16.53万人,同比增长11.84%,这反映出港澳人才在粤就业渠道持续畅通。社保领域,截至2025年8月,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达35.27万人次,6.23万人已享受待遇;“湾区社保服务通专区”可办理53项高频业务,湾区内地九市设立服务专窗232个,港澳地区设立“跨境办”服务网点144个;横琴、南沙、中山建成“粤澳社保一窗通”专窗,累计服务超40万人次,社保跨境服务便捷度显著提升。
执业领域,“人才通”空间持续拓宽。文旅、医疗等8个领域已有8000多名港澳专业人才在湾区内地便利执业,较2021年增长650%;养老护理等领域“一试多证”试点覆盖超5000人,超1000人直接通过港澳技能证书采认,有效打破人才流动的职业壁垒,让港澳专业人才在湾区内地“能执业、好执业”。
广东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施展舞台,促使人才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

“粤创未来”行动鼓励港澳青年来广东创业。南方+记者 钟志辉 摄
同时,广东以服务温度留住人才:针对港澳青年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难题,推出一次性创业资助、经营场地租金补贴等扶持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超8000万元,帮助青年创业者“轻装上阵”;“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同步发力,为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每人每月最高2000元生活补助,有效降低跨境就业的生活成本。
近年来,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实际行动广聚英才,以真情实意礼遇人才,营造“视人才如珍宝”的良好氛围,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充分彰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雄厚的人才基础是广东发展的底气,数据显示,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146万、技能人才总量2201万,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1190个博士后创新平台汇聚了超1.7万名在站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后备力量充实。
未来,广东将继续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让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在协同联动中释放更大效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更强动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一线案例】
中大师生在北极冰原上了一堂直播课
“同学们好,这里是‘中山大学极地’号2025年北冰洋科学考察航次。当前,我们航行于约北纬80度的北冰洋海域,已开展了约20天的科学考察……”不久前,一场跨越山海的极地科考直播课,让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新生们“亲历”了北极科考一线的工作。这也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首次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冰上、船上联动直播课程。
在繁忙的科考间隙,参航师生专门组建课程团队。他们紧密结合本次北冰洋科考任务,选取了从船舶保障、冰站作业到无人机与无人潜器操作等多个场景,针对本科新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并开展了课程教学。
该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天星说:“今年科考时间紧、任务重,但同时也是向同学们展示多学科、多样化科考任务的好机会。考虑讲课的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我们尽量选择了比较通俗易懂且能展示北极特色的科考环节。”

“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队员在科考过程中布放冰基海洋浮标。中山大学供图
课程团队挑选了冰站冰芯采样观测、积雪观测、融池光谱观测等作为授课内容,同时不断打磨教学脚本,将专业科考内容转化为新生可理解的教学语言。
在直播课上,冰站队副队长、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叶玉芳手拿积雪样品,为同学们讲解积雪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联系。“最大的挑战是在极地环境下流畅生动地表达,同时把握科普性与专业性的平衡。当白茫茫的冰原成为黑板、观测仪器变成教具,我深刻感受到极地科学不仅是数据与项目,更是一份使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把极地变成学生们心中的科学热土。”
同组的中山大学副教授何连深有同感,“与学校课堂相比,现场教学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本航次共有7名博士生参航,被编入各个队伍进行科考作业。他们是学生也是老师,要把自己体验到的现场知识和实践技巧教给更多的同学们。
在融池光谱观测中,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肖万鑫向学生们展示了海冰融池的反照率光谱测量过程。
“融池表面被冻结,我们难以判断融池底部是否被融透,如贸然站在冰层上方,存在掉入海中的风险。后来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对观测的方式进行了改良,能在融池表面的不同位置进行观测。对我而言,这个特殊的课堂既特殊又珍贵。”肖万鑫说。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广东高校正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中山大学极地”号在北极圈内作业1个月,总航程历经76天、11852海里,已于日前顺利返航广州。目前,科考队正在梳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启动新一轮科研攻关。
【数读】
1.截至2024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77万所(不含技工学校,下同),居全国第2位;在校生2803.86万人,居全国第1位。其中,幼儿园在园幼儿413.97万人,居全国第1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607.56万人,居全国第1位;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333.32万人(普通高中23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97.86万人),居全国第2位;高等教育在校生445.63万人,居全国第2位;特殊教育在校生7.91万人,居全国第1位。全省教职工数222.42万人,专任教师数167.28万人。
2.2024年,全省高校授权发明专利13494项,转化科技成果1923项,13家高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4.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146万、技能人才总量2201万,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1190个博士后创新平台汇聚了超1.7万名在站博士后。
南方+记者 张梓望 钟哲 杜玮淦 姚昱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