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到梅州,华农“90后”博士生带火富硒三华李

南方+  2025-10-31 17:04

10月的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群山环绕的果园里,三华李树已进入休养期。葛欣正忙着和农户们一同修剪病枝、清理残叶。

这名“90后”年轻人来自黑龙江,在东北读完本硕后,三年前到华南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钻研农药学方向。

近两年间,葛欣带着导师团队自主研发的有机硒功能试剂,多次往返广州与蓝坊镇,帮助当地特色水果三华李实现了品质升级,农户创收超20万元。

葛欣(左)和当地三华李种植户。

葛欣(左)和当地三华李种植户。

“在梅州通高铁前,来一回蓝坊镇得倒好几趟车,耗上大半天。”从初来乍到需要向导引路,到如今熟稔每片果园的“活地图”,葛欣早已与当地乡亲打成一片。

在农户们眼中,这位“葛博士”很特别——他既是实验室里的“科研达人”,更是田间地头踏实肯干的“新农人”。

把实验室成果带到田间地头

在导师汤日元教授的指导下,葛欣入学没多久,就作为主力参与有机硒功能试剂的研发,并将其作为读博期间的重点课题。

2023年5月,葛欣第一次来到蓝坊镇调研,并选取了一小块地,对三华李试点施用自主研发的有机硒功能试剂。

“这个试剂能改善农产品的活性成分和健康价值,在实验室的表现不错,我们想验证田间的应用效果。”葛欣说,他与团队在试验地里划分了不同区域,设置对照组,严格记录着每一项数据变化。

经历数月的完整生长周期后,试验结果令人满意——与未经过药剂喷施的三华李相比,喷施了有机硒功能试剂的三华李的生长状况、果实品质均得到显著改善。

葛欣团队在蓝坊镇三华李种植园采取土壤样本。

葛欣团队在蓝坊镇三华李种植园采取土壤样本。

看到效果的种植大户黄斌永找到了葛欣:“能不能指导我们的果园做富硒改造,帮助我们打造特色品牌?”

于是,借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推进契机,葛欣在学校牵头组建了“新硒望”突击队,带领团队10多名硕博士生,在蓝坊镇启动大规模技术推广和试验,长期跟进三华李的生长。

起步阶段并不顺利。“天气炎热,果园里都是小山坡,路又窄又陡,我们每个人都背着30多斤的喷壶,一趟下来全身都湿透了。”葛欣说,团队成员和农户在山下配好药再放入喷壶中,非常沉,对体力是极大考验。

为此,葛欣团队协助农户建设了一套管道喷施系统,通过远程遥控输送试剂,农户可“空手”上山,再连接人工管道进行喷施即可,省力且高效。

三华李种植园内,葛欣(右)正在配置果树喷施药剂。

三华李种植园内,葛欣(右)正在配置果树喷施药剂。

如今,蓝坊镇的高品质三华李挂满枝头,其表皮果粉厚实,果皮柔软、少有烟煤现象,果肉色泽鲜亮,口感甜脆多汁,裂果和掉果数也显著减少,种植基地的产量和产值实现了大幅提升,并建立了“嫣心红”特色品牌。

“以前靠老经验、土法子,一年辛苦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现在我们的李子又爽又脆又甜,还达到富硒标准,不愁卖不出!”农户们说,从初期试验、坐果期喷洒到品鉴检测、指导清园,葛欣带领团队在当地手把手“帮到底”,“嫣心红”很快就成了市场抢手货。

此外,葛欣在当地推动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日前已挂牌为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将有效辐射带动周边种植产业升级。

葛欣团队在蓝坊镇举办“柚果采摘和保鲜存储技术”培训会。

葛欣团队在蓝坊镇举办“柚果采摘和保鲜存储技术”培训会。

同时,他们还面向农户开展分阶段技术培训,并深入参与田间指导、土壤检测、病虫害防控及采后管理等,将实验室的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成效。

要将技术推广至更多作物

一个小小的试剂瓶,里头装着细腻的土色粉末,放在桌面上并不起眼。然而,对于科研人来说,这背后凝聚了很多心血。葛欣在蓝坊镇推广的有机硒功能试剂,正是源自他长期的研究与攻关。

“在调研中我们关注到,目前农业中应用的传统硒源亚硒酸盐存在高毒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葛欣说,因此他和团队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开发具有更高生物安全性、环境友好性的新型硒源,能够在保障农业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生态可持续目标。

葛欣与队员在三华李种植园测量果树生长状态。

葛欣与队员在三华李种植园测量果树生长状态。

显然,有机硒是更安全的替代方案,但其不易保存、稳定性差,售价也居高不下。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葛欣常常泡在实验室里“较劲”,为配出合适的有机硒试剂进行了大量试验、反复调整,没有进展决不罢休。

“要提取出理想中的化合物,这一步关键且艰难,有时候观察好几天还是失败了,就得重来。”葛欣回忆,最长的一次,他过了连续两个月“三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在往返实验室、宿舍和食堂之间的路上,其余时间都在做实验。

这份对农业研究的坚持,与葛欣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葛欣来自黑龙江垦区,他的爷爷是参与北大荒开发的转业官兵。“爷爷那代人克服艰难困苦,开荒造田建‘北大仓’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我。”葛欣说,他从小就经常跟着家人下地干活,这让他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葛欣团队在蓝坊镇施用有机硒功能制剂。

葛欣团队在蓝坊镇施用有机硒功能制剂。

为了兼顾研究、试验和田间推广,葛欣读博至今三年多来,还未回过东北家乡。“确实会想家,但看着成果落地、农户增收,一切付出都值得了。”他说。

一年前,葛欣通过由广东共青团发起实施的“青年实干家计划”项目,被选聘为蓝坊镇团委副书记,进一步深入当地,兼职开展更多服务。

如今,他仍在不断复盘数据、改良试剂产品,计划将技术推广到水稻、蓝莓等更多类型的作物上,并辐射带动更多乡村及周边发展富硒产业。

“农业科研就得接地气,要让乡村发展起来,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葛欣说。

南方+记者 姚昱旸

编辑 张鹏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