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这种茶能防癌!每天喝到这个量,效果最佳!

健康东莞 2025-07-04 06:31

一句“柴米油盐酱醋茶”

道出了茶与我们生活的密不可分

但近年来

“喝茶防癌”的说法却频频引发争议:

有人奉茶为“天然抗癌药”

也有人质疑这只是营销噱头

这杯看似普通的茶

究竟藏着多少奥秘?

如何喝茶才能真正守护健康?

最新研究实锤:无糖茶,

妥妥的防癌“潜力股”!

最近,咱们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研究,跟踪了18万多人近9年!结果发现:

每天坚持喝2杯以上不加糖的茶(绿茶、红茶等都行),或是预防癌症的最佳选择。具体来说:

整体得癌症的风险能降低6%!

因癌症去世的风险更是大幅降低16%!

结合多项研究表明,喝无糖茶对这几类癌症预防效果好:

1. 呼吸系统癌症

在不同系统的癌症中,无糖茶的保护效应在呼吸系统癌症上较为明显,每天喝两杯以上无糖茶的人,呼吸系统癌症的风险最高可减少41%

2. 头颈癌

喝茶或有助于降低头颈癌的发生风险,每天喝茶的人,得头颈癌和下咽癌的风险会分别降低9%和27%。

3. 乳腺癌

乳腺癌确诊后,经常饮茶(尤其绿茶)对患者有好处。和那些不喝茶的比起来,喝茶的人乳腺癌复发的风险能降低36%,喝绿茶的能降低67%。

4. 消化系统癌症

喝茶可以降低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口腔癌。同时,喝茶与胃癌、结直肠癌、胆道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降低有关。

来~请喝茶

为啥无糖茶这么牛?

科学家揭秘

“抗炎卫士”: 茶叶富含多酚等天然抗氧化剂,能帮你身体“灭火”(抗炎),减少细胞损伤,让癌细胞更难钻空子。

“肠道好帮手”:多酚类化合物还能调节肠道菌群,让你的“肚子环境”更健康,免疫力更强。

“血糖稳定器”:无糖茶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这些都是癌细胞生长的“温床”!

茶叶本身是个“宝”

能帮你防癌!

但如果往茶里猛加糖或者代糖

它就可能会变成“癌细胞”的养料!

角色大反转:加糖/代糖的茶

可能变成“养癌水”!

老实说,无糖茶

对于很多人来说

可能味道并不是那么讨喜

毕竟~生活已经够苦了

往杯子里“添点甜”

不过分吧?

(AI生成)

(AI生成)

然而,现实研究结果可能让“爱甜一族”心碎:

每天喝超过2杯加糖或人工甜味剂(代糖)的茶:

整体患癌风险反而上涨了6%!

其中呼吸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增加了33%甚至更高!

为啥加点糖就“变脸”?

“癌细胞助推器”:高糖摄入会迅速升高血糖,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导氧化应激,增加DNA损伤风险,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炎症加油包”:糖分会助长身体的慢性炎症,为癌细胞生长和扩散提供有利环境。

“肠道菌群破坏者”:糖分过多会破坏原本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削弱免疫防线。

“信号通路捣乱者”:糖分可能干扰细胞内的关键信号通路(如AMPK/mTORC1),让本该抑制癌细胞的“刹车”(AMPK)失灵,不该踩的“油门”(mTORC1)反而被猛踩,促进癌细胞生长。

三、想让茶水成为你的“健康守护者”?

记住这几点:

1. 首选“无糖/少糖”:不加糖、不加蜂蜜、不加各种糖浆!这是核心原则!如果觉得纯茶太苦,可以加少量牛奶、豆奶或燕麦奶调节口感,但尽量避免额外糖分。

2. 控制总量和浓度:好东西也别贪杯。每天喝茶总量建议不超过3-4杯(约750ml-1000ml)。泡茶时不宜过浓。浓茶含较高咖啡因、茶碱及氟,过量摄入可能刺激胃肠道或增加身体负担。

3. 温度要适宜:别喝烫茶!喝温度过高的茶或咖啡,可能会灼伤食道黏膜,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超过65°C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超过65°C的热饮,容易烫伤食道。等茶温降到温热(不烫嘴,40℃左右)再喝。

4. 茶不是“万能药”:喝茶有益,但健康基石是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酗酒!别指望靠狂喝茶就能抵消熬夜撸串的伤害!

如今市面上的各种茶类饮品层出不穷,如港式奶茶、柠檬红茶等等,被很多朋友称作续命神器,但这些“加了料”的茶,要么奶精过多,要么糖过多,有的甚至会添加一些食用香精等,喝的是情趣却未必健康,因此不建议多喝。

茶叶是好东西

本身不致癌

致癌的“锅”在于

你往里面加的糖!

放下手中的全糖奶茶

端起一杯清茶,

享受它本真的健康力量吧!

参考资料:①Xu J., Wang Y., Wang S., et al, Consumption of Unsweetened Coffee or Tea May Reduce the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5,ISSN 0022-3166

来源:东莞疾控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