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深二代”?为什么会有“深二代”这个话题?在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45岁生日之际,深圳出版集团旗下《书都·走读深圳》杂志以《二代“深”长》为题,聚焦“与特区共生共长的青春叙事”。
对于一座移民城市来说,当它经过一代人的开拓而成为奇迹之城,下一代的成长轨迹与城市的未来遥相呼应。《二代“深”长——与特区共生共长的青春叙事》以“深二代”的成长群像为主线,把目光投向“深二代”的职场破局、文学突围、传承实验、创新探索、公益破冰、舞台冲浪……从“深二代”多元化的个体选择,诠释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敢闯敢试、不设边界,亦从这群“深二代”的闪耀轨迹,展现他们以热爱与坚持重塑深圳的叙事。
描摹“深二代”的传承开拓之旅
年轻的城市承载漫长的土地演变,“深二代”守护看似“不合时宜”的城市记忆,让它们在深圳绽放出新的生命。戏剧导演陈祈充以“粤语+戏剧”的大胆尝试,让深圳迎来本土第一家粤语话剧团 “甸甸巴士”。2025年4月,粤语版《驴得水》开启全国巡演,朱茵、罗家英、李子雄,一众熟悉的面孔亮相戏剧舞台,西北荒诞寓言嫁接岭南文化,“甸甸巴士”行程继续;陈维榕让深圳本土漫画人物阿珍和阿强活跃在电子屏幕之上,他用幽默桥段记录城市脉动;而在遥远的北方,深圳青年陈科霖创作的敦煌服饰《丝路花雨》亮相中国工艺美术馆,色彩与布料诉说自然之道……
传承的同时,“深二代”也“像呼吸一样去闯去试”,开始创新创业的探索。在云鲸智能创始人兼CEO张峻彬的精益求精下,云鲸智能已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机器人企业50强,连续四年登上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榜,是扫地机器人“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汪博伦带领的陆兮科技作为国内首家“类脑计算生态链”企业,推出了首个非Transformer架构、采用类脑技术路线的国产自研大模型——NLM模型。她以“不问出身、不设边界”的深圳精神,以科技自强的时代使命,参与到技术变革的洪流之中。从哈佛学成归来的闾邱杰以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为第一块试验田,建设集绿色低碳、疏解热岛效应、教育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海绵城市”。
在科技雨林中,“深二代”写作者们开始文学造陆。作家王诺诺以科幻寓言解构城市扩张的隐喻,武捷宇用文学疗愈叩问教育与人性的平衡,欧阳子毅用“仿生人”反思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与伦理困境,徐炜轩以青少年科幻为载体聚焦人类在外部威胁下的团结与牺牲,时潇含、姜二嫚、黄子真……这些“深二代”作家以截然不同的路径,共同书写着深圳新生代的文化突围史。
“深二代”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如果有‘深二代’这个群体的话,他们从深圳获得的最大财富,应该是父母身上那种对长期主义的坚持和不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
展现“深二代”的成就自身之路
在深圳多元自由的城市氛围中,兴趣导向、成就导向、个人价值导向成为一大批“00后”“深二代”的未来选择依据,他们拥抱热爱,活出自我。当时代浪潮奔涌而来,有些“深二代”主动投身于职业学校的怀抱,正用扳手、画笔、代码在职业教育赛道上书写着破局故事;有些“深二代”则斗志昂扬踏浪前行,在世界聚光灯下迸发魅力,共同续写城市奇迹。
20岁的古慧晶握着扳手俯身检修发动机的画面登上央视新闻平台,数亿观众记住了这位打破汽修专业性别壁垒的“深二代”女孩。用锯弓与刻刀在蜡块上雕刻出精美纹样的李如琳,一把剪刀挑战“裁缝店老师傅”的杨丹妮,以锅铲为笔、食材为墨的新生代厨师赖金玲……尽管没有名校的光环,但她们坦然微笑着走向职场的体面和未来。
另一群“深二代”,则在广阔的舞台从容驰骋——刘泽锴用卓越的音乐创作征服国际评委,王柳懿、王芊懿似水中并蒂莲完美绽放,王欣瑜在法国红土地打出最佳成绩,张宇宣凭借原创曲目吸引百万关注,吴童雨在骑射场上纵马奔腾,刘浩冉驭风骑行腾空旋转,赵心童运杆如神绝地翻盘……他们是惊艳世界的奥运冠军、网坛黑马、斯诺克天才,更是砥砺前行、胸怀大志的追梦少年。这些年轻的身影,恰似深圳湾畔拔节生长的红树林,在咸淡水交汇处孕育独一无二的青春力量。
看见“深二代”的反哺城市之情
“深二代”正在用公益搭建一个有温度的深圳。一间大排档,一个“军人展览馆”,一顿爱心年夜饭,一批同行志愿者……对被评为“中国好人”的下沙村原住民黄国成来说,自己不仅是在经营一间摊档,更是在用温度守护人间烟火。
来自四川的邱蜀郡从留守儿童成为“深漂二代”,她通过帮助老乡融入深圳,为自己与他人找到了属于家的温暖。罗志霖以“黑暗中对话”让视力正常者认识黑暗,也为视障人士擦亮一片光明。爱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文的女儿王欣婷继承母亲的事业,以书本为无数儿童打开通向新世界的窗户。徐晓萌以大运会为起点,现已成为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秘书长,立志成为百万“红马甲”的坚强后盾。深圳国际小燕画院带领一群最小只有11岁的孩子,带着对艺术的热爱远赴山西,关怀不起眼的小村落。
影视作为媒介,同样成为“深二代”们回馈深圳,纪念恩师,也是献给青春的赠礼。禹岚馨、李雨洁、张卓卉、方镱霓是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的“90后”编剧,她们与胡乔枫、高梵胜、华章、易大千、邓萌、陈名豪、周暠雲等来自深圳各个中学的导演、编剧、词作者、曲作者、配乐师、演员们相聚于网剧《再见十八班》,演绎“深二代”群体的青春记忆。当“坏孩子”走进老师的角色,当剧外的“深二代”替剧中的“深二代”长大,他们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花季雨季》。禹岚馨说:“深圳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提供了逐梦的土壤。”
“深二代”代表了这一代青年对价值秩序的塑造,如果没有身份认同,就会丧失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身份主体性,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意识与世界的关系。《书都·走读深圳》负责人表示,策划“深二代”成长故事专题,是以“深二代”的视角与精神打开深圳的城市名片,关注这一不该缺失的城市课题。虽然随着“深二代”扎根为深圳人,概念也许会变,但是这个课题是国际语境下的深圳关注,是群体后面的城市认同,也是我们解读深圳这座城市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