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半小时,网络树洞正掏空孤独的年轻人

南周知道 2025-07-03 10:49

以前有心事可以找朋友,现如今找谁说?当熟人社交愈发匮乏,“网络树洞”的出现填补了年轻人情感宣泄的空白。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网络树洞为什么在年轻人里流行。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闲鱼、小红书等平台上,一种名为“网络树洞”的兼职悄然兴起——只需3到10元,就能购买半小时的倾听服务。有的商家直接标明“心理咨询”,有的则以“树洞”“倾听”招揽顾客。尽管价格低廉,但需求旺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代年轻人的社交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线下社交减少,熟人关系疏离,许多人既渴望表达,又缺乏可以说心事的朋友。“网络树洞”提供了一个出口:无需维系长期关系,不必担心被评判,倾诉完即可抽身,缓解了孤独感。

然而,“网络树洞”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联结。

有事找朋友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的情绪出口往往简单直接——找朋友聊。

关系够铁的,一个电话就能约出来,坐在路边摊、奶茶店或者公园长椅上,把心事一股脑倒出来。朋友之间没有计时收费,也没有专业话术,有的只是朴素的倾听和安慰。

那时的社交是线下的、具体的、面对面的,交流发生在具体场景里——放学的路上、校园的紫藤架、街角的奶茶店,都是搭建情感联结的实体支点。

不禁想到不久前故去的演员朱媛媛在一篇采访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我小时候住在铁道边上,夏天到了,每家每户都坐在马路边,铺上凉席,男的光着膀子打扑克,拿一个茶缸子装啤酒,女的就聊家常。”“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老得吃、聚,人直勾勾地坐在这儿,必须得约个咖啡、喝杯茶才能沟通。那时候人无处不在,整个社会的人在交流,人们的心好近,特别快乐。” 无处不在的线下交流,人与人的心很近,很多烦恼在倾诉与倾听中自然消解。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社交关系突破了时空的阻隔,也悄然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

只需指尖轻点,消息瞬间便能跨越千里。便利的背后,是社交行为的“轻量化”——互动变得频繁却浅层,交流便捷却缺乏深度。朋友圈的点赞取代了见面时的寒暄,群聊中的表情包掩盖了真实情绪的波动,关切被简化为一个爱心或大拇指的表情符号。

真实的喜怒哀乐,反而无处安放。微信好友列表数百人,能倾诉心事的人却寥寥无几;群聊热闹非凡,深夜孤独时,翻遍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可以拨通的号码。

线下聚会的减少,让需要通过共同经历、肢体语言和即时反应构建的信任感逐渐淡化,熟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这是一种新型的孤独——人们似乎永远在线,却又始终隔着一层屏幕。

倾诉是人的本能需求,尤其在青春阶段,情绪波动大、自我认知尚未稳固,更需要通过表达来梳理内心。年轻人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传统社交圈的“倾诉成本”正在悄然上升——担心打扰朋友、害怕暴露脆弱、顾虑评价眼光,这些心理壁垒让真实的情感被层层包裹。

以前有心事可以找朋友,现如今找谁说?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花钱买倾听

当熟人社交愈发匮乏,“网络树洞”的出现填补了年轻人情感宣泄的空白。在交易平台输入关键词,跳出的商品介绍写着“3元陪聊半小时,不评价不指导,做你的电子垃圾桶”。

“网络树洞”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启动了我们的倾诉开关——付款成功的提示音响起,讲述的闸门随即打开。

很多人的情绪往往卡在表达的第一步:有些话在输入框里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终还是没有发送。“网络树洞”解决了如何开始讲述的难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得到多么高明的建议,而是完成讲述这个基本动作。

当话语化作文字或语音源源不断地流出,宣泄的过程就已经在发挥疗愈作用。对于暂时性的孤独、焦虑或迷茫,这种轻量级的倾听服务或能起到缓解作用。花10块钱说半小时,说完轻松多了,总比憋着强。

“网络树洞”也是“轻便”的。在现实社交中,我们跟人倾诉时或需权衡“该说多少”“对方会不会烦”,“网络树洞”无此负担。倾诉者无需维系长期关系,不必担心自己的脆弱成为熟人间的谈资,不用考虑对方的感受,支付成功的那一刻,倾诉就自动获得了一个听众,说完就拉黑,像删掉手机缓存一样轻松。

有些心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双耳朵。当困惑在心头盘旋太久,我们渴望有人能拨开迷雾,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我觉得你可以试试”。专业心理咨询当然专业,但动辄几百元一小时的费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网络树洞”就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能即时满足最迫切的需求。在标价3-10元的倾听服务中,有的确实不专业,只会机械性地应答,但有些也确实藏着意想不到的温暖。

也许对方只是根据生活经验给出建议,也许只是顺着你的话头推了一把,却给倾诉者带来某种勇气或信心。就像网友说的:“其实我早就想辞职了,只是需要有人对我说‘你可以的’,树洞里的陌生人给了我最后的勇气。”

不过,新生事物往往带有双刃剑效应,“网络树洞”亦然,便利的背后藏着隐忧。

3块钱能买半小时倾听,但买不到专业保障。有些商家可能只是机械回复,一边刷剧一边敷衍地“嗯”“对”;更糟的是,有人专门收集倾诉者的隐私,转手就打包出售,甚至记录客户的弱点,后续进行精准的杀猪盘诈骗。

新兴的“网络树洞”缺乏规范,也暂无有效监管。

正规心理咨询要资质、要伦理守则,“网络树洞”谁都能开张。年轻人对着屏幕吐露心声时,根本不知道对面是暖心姐姐还是诈骗老手。

“网络树洞”是能给无处安放的情绪提供临时的避难所,但使用者也得保持清醒:注意保护隐私,也别把人生的重大决定完全交给陌生人。如果对方开始要照片、打听个人隐私等,请立即关上这扇危险的“情绪后门”。

值得深思的是,当年轻人越来越依赖付费倾诉,也意味着现实中的深度社交能力正在退化,“网络树洞”的流行反映的是当代社交的某种困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连接”,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难“交心”。“网络树洞”可以暂时缓解孤独,却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交往带来的归属感。

我们需要重建生活中的深度社交,让情绪有处可去。行动是唯一的办法。周末约老同学喝杯咖啡,主动与朋友聊聊近况,放下手机跟邻居打个招呼……简单的举动,都是在为情感搭建真实的支点。

再好的“网络树洞”也给不了朋友间那种一个眼神就懂的默契,替代不了难过时那个实实在在的肩膀。当我们重新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倾诉和倾听,就会发现,真心交谈是免费的,也是快乐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