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馆“无障碍”到新城“绿客厅”,白云如何全域升级迎盛会?

作者 黄楚旋;谭超 2025-07-08 06:31

体育场馆历来是城市竞争力的彰显。从雅典的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到北京的“鸟巢”,体育地标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为迎接十五运会的到来,云山西麓的广州体育馆焕新出发。各类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场馆的可访问性和安全性得到全面改善;6月29日,场馆之外的地铁十二号线“广州体育馆”站正式开通,沿线道路平整、绿意盎然,不少市民在此散步、健身。

俯瞰广州体育馆。谭札烽 摄

俯瞰广州体育馆。谭札烽 摄

这座曾见证九运会辉煌、占地15万平方米的综合性体育地标焕发新生,成为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最早开工、最快完工、最快恢复经营”的示范场馆。如今,它已整装待发,将承办十五运会男子U18排球、蹦床及残特奥会轮椅篮球赛事,并作为开幕式备用场馆。

从场馆内部的“精装修”到白云新城的“绿客厅”,再到白云区的全域跃升,一场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惠及全民的品质升级,正随着全运脚步的临近,在白云珠水间徐徐展开。

场馆焕新:

“无障碍”改造点亮“老场馆”新活力

走进焕然一新的广州体育馆,细节处尽显巧思与温度。“最大的变化是‘无障碍’的贯通。”珠江文体广州体育馆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罗莎莎介绍,此次改造将无障碍升级作为重中之重。

从停车场开始,规范化的盲道系统、平缓的坡道一路延伸,新增的无障碍厕位、淋浴间、专用席位以及无障碍查询屏遍布公共区域和竞赛区域。“我们希望确保每一位观众,特别是残障人士和老年人,都能安全、便捷、有尊严地抵达座位,参与赛事或活动。”罗莎莎说。

地铁十二号线“广州体育馆”站正式开通。谭札烽 摄

地铁十二号线“广州体育馆”站正式开通。谭札烽 摄

科技赋能则为这座“老场馆”注入了智慧灵魂。抬头可见,崭新的顶棚天幕有效遮阳,一排排LED节能灯具可即时灵活操控;低头操作,AR实景导航让观众轻松找到座位和设施;智慧平台则整合了赛事安全保障、客流分析、应急调度、光影互动等系统,实现了运营决策数字化、部分区域无人值守自助化。

岭南风韵也在细节中流淌——南广场上,精心打造的木棉花坛和岭南特色植物组团,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新窗口。据介绍,原计划深挖花坛融入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功能,但因下沉式设计受地下工作区域限制面临安全风险。最终通过优化花坛设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花坛兼具生态效益与文化展示功能。

广州体育馆南广场景观。

广州体育馆南广场景观。

此外,绿色理念贯穿于场馆改造的始终:顶棚加装天幕有效降低太阳辐射,节约能耗;全面采用LED节能灯具和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整体绿建改造设计采取以被动式为主的高效节能措施,达到国家绿建一星要求。

八个月的精心打磨,让这座二十余年的场馆在智慧、人文、绿色、无障碍的维度上焕发新生。

俯瞰广州体育馆。谭札烽 摄

俯瞰广州体育馆。谭札烽 摄

新城蝶变:

“绣花功夫”织就云山“绿客厅”

走出广州体育馆,满目绿意接连成片,视野开阔纵深。紧邻的云憩里公园里,市民陈女士正带着孩子在小径上漫步,手指着生态旱溪和雨水花园:“以前这里就是块普通绿地,现在成了孩子们认识‘会呼吸的城市’的自然课堂!”

这座将海绵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与生态美化巧妙融合的口袋公园,刚刚入选住建部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典型优秀项目,正是白云新城片区9.96万平方米道路配套绿化建设项目惊艳亮相的缩影之一。

白云新城,这片北接黄石路、南抵广园中路、东邻白云大道、西靠机场高速的高端商务区,正借全运东风,经历一场由“绣花功夫”主导的精致蝶变。

“我们坚持‘历史传承、海绵科普、绿色发展’三大主题,目标是打造‘花绕云山一片彩,城山共融新绿廊’。”白云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漫步其中,11处精心设置的文化展示点悄然融入景观,让行人在移步换景间触摸城市文脉。不远处的萧岗海绵探索乐园,则以“会呼吸的探索乐园”为主题,首创智能海绵互动设备,孩子们在玩耍中就能理解雨水收集、净化的奥秘。

白云新城云憩里公园。

白云新城云憩里公园。

目光所及,皆是绿意。13条主要道路两侧,七彩马尾铁、花叶美人蕉、洋金凤、勒杜鹃等彩叶和开花植物择优搭配,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绿化廊道。据统计,项目新增道路两侧绿地48196平方米,行道绿带13285平方米,片区绿地率达到93%。

夜幕降临,云城西路带状公园内,新安装的智慧灯杆根据区域功能提供适宜照明,既保障安全,又营造氛围,点亮了新城“夜经济”的活力廊道。

交通脉络也因全运契机而焕活。长期困扰市民的白云大道交通拥堵,随着地铁12号线在协调推动下投入运营及施工围蔽的拆除,得到显著缓解,“还路于民”的愿景成为现实。

通过这一系列“绣花”般的精雕细琢,广州体育馆与白云新城正紧密融合为一个功能完善、生态友好、文化彰显的高品质“城市客厅”。

白云向上:

点线面全域提升,共享“全运红利”

视野放大至整个白云区,以服务十五运会为契机,一场全域环境品质提升的“交响乐”正在奏响,让“全运红利”惠及每一位市民。

“确保‘点(场馆)—线(流线)—面(全域)’的规划高度协同,是最大挑战也是关键。”白云区住建交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为此,白云区组建了城市品质提升领导小组,编制“一张图”行动计划,将24个市级品质提升项目精准对接至核心场馆(点)、28条赛事保障通道(线)和全域环境(面)。

立面整饰前后对比。

立面整饰前后对比。

以鹤龙东路(一期)翻新为例,体现了“节俭利旧”的智慧:人工刨挖挑选出完好的旧人行道砖清洗后重新利用,车行道则严格框定病害范围进行刨铺,并设置共享车道平衡各类交通需求,同时不忘在公交站增设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特别是面对275栋重要流线沿线楼栋外立面整治多方协调的难题,上述负责人介绍,白云区早谋划、早开展,去年5月定方案、10月启动,提供统一标准和指引,平衡了效率与居民对安全和品质的诉求,有效推动城市界面焕然一新。

更深层次的提升,在于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党员突击队每周带头清扫,‘穗云智慧城管’小程序让街坊随手拍问题、马上有整改,大家成了市容‘管家’!”区城管局工作人员展示了全民参与的成果。

党建引领下的“党员突击队+志愿者”模式,已从周末大扫除的“突击整治”向常态化的“门前三包”责任和智慧化治理深化。在云憩里公园、萧岗海绵探索乐园等获评“最美口袋公园”的绿地里,“市民园长”制度正在推广,街坊们亲身参与日常维护,责任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

党员干部、志愿者以及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大扫除行动。

党员干部、志愿者以及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大扫除行动。

如今,广州体育馆的焕新,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心脏,带动了白云新城的精致蝶变,更激发了白云全域以“绣花功夫”精雕品质、以全民共治共享红利的磅礴和声。

全运的圣火即将点燃,这座根植云山珠水、拥抱智慧绿色的城区,正以其内外兼修、焕然一新的姿态,静候八方宾朋,共同书写“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广州篇章。

■记者手记:

全民共绣“全域共享”新长卷

漫步在广州体育馆新铺设的盲道上,指尖触碰全新的无障碍查询屏,这些细节传递着“无障碍”背后的城市温度。这座九运会“元老”场馆的蝶变,折射了城市对尊严与平等的坚定落实。

广州体育馆的改造,始于“无障碍”却远不止于无障碍。记者特别留意到,改造团队面对地下结构限制,选择将“海绵花坛”进行创造性优化,这种在约束中寻找最优解的思路,恰是“绣花功夫”的精髓:既要穿针引线的细腻,更需四两拨千斤的巧思。

广州体育馆内设有无障碍座位区。

广州体育馆内设有无障碍座位区。

从场馆出发,一场绿色革命正在白云新城内悄然进行:公园旱溪旁,孩子们触摸“会呼吸的土地”;海绵乐园里,市民在游戏中读懂雨洪管理。93%的绿地率背后,离不开城市规划者有意将生态功能织入城市肌理,一座“可漫步、可呼吸、可阅读”的立体生态客厅,谁能不爱?

真正的考验,绝不仅限于赛场上、比赛时。当党员突击队与志愿者成为街头常客,“突击整治”最终沉淀为“常态共治”,城市治理逻辑经过真正转变后,人们将收获更深层的“全运遗产”——唯有将“人的体验”置于圆心,方能让每一次盛会都成为向美好生活进阶的里程碑。

广州体育馆1号馆全景。

广州体育馆1号馆全景。

正如六运会催生天河新城、亚运重塑珠江两岸,广州深谙“以赛兴城”之道。而今,云山珠水间,“绣花功夫”绣出的不仅是场馆与街区的精微蝶变,更是一针一线紧密缝合的“奋斗共同体”——政府、企业、市民皆为“合伙人”,以全运为针,以民心为线,共绣一幅“全域共享”的长卷。

南方+记者 黄楚旋 谭超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