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订单、骗取国补丨这能刑吗?

南方法治 2025-07-05 08:00
02:33

虚构订单、骗取国补丨这能刑吗?

7月,随着新一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到位,广州等地即将迎来新一轮国补热潮。但与此同时,一些人却动起了歪心思:虚构订单、修改IP地址抢消费券、虚开发票套补贴……这些行为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更可能触犯法律红线。骗取国家消费者补贴,这能刑吗?

【省流版】

1.通过虚构订单、修改IP地址、虚开发票等方式骗取国家消费者补贴,可能构成诈骗罪、虚开发票罪等。

2.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国补的幌子,用“代买”“内部操作”等,诱导消费者私下转账,进行诈骗。

3.合法合规享受国补优惠是底线。动歪脑筋骗补贴,轻则被取消资格、追回款项,重则将面临牢狱之灾。

【完整版】

这挺刑的!

近日,上海市首例政府消费券补贴诈骗案判了。一家知名连锁快餐店的经营者夏某在20天内虚构订单,核销满1000减300餐饮消费券400多张,骗取补贴款共计13万多元。最终,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以犯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夏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万元。

来源: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

来源: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

四川一家居公司则通过虚开发票套取补贴。

在今年四川省家装厨卫“焕新”活动中,该家居公司明明卖的是非补贴品类的定制家具,却通过虚开补贴品类的定制家具发票套取补贴牟利。最终该家居公司被取消参与资格,补贴款也打了水漂。这种虚开发票套取国补的操作,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涉嫌诈骗罪或虚开发票罪。

此外,一些诈骗分子也瞅准了国补这个“商机”,打着国补的幌子欺骗消费者。

某平台账号宣称购买手机有国补优惠,“原价5999元手机,代买4999元拿下!”北京的张先生在客服的引导下,通过该账号进行“代买”,结果客服却以“订单超时,付款失败”为由,要求张先生重新付款,张先生先后支付近9000元,结果钱货两空。

在这类骗局套路中,骗子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国补”信息,用“叠加优惠”“内部名额”吸引眼球,诱导私下联系,再以“定金”“保证金”“操作失误需重新付款”等理由骗你扫码转账,一旦付款,就以各种借口让消费者继续掏钱,直到消费者发现被骗。

在此提醒各位,国补优惠均需通过官方平台申请,不存在“代买”“内部操作”,遇到要求私下转账、反复付款的,一律拉黑举报。

最后,国家发补贴,是为了让消费者得实惠、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但合法合规享受优惠是底线。动歪脑筋骗补贴,轻则被取消资格、追回款项,重则将面临牢狱之灾。

统筹:祁雷 张梓望 杜玮淦

文字/出镜/摄像/剪辑:南方+记者 李乾

海报:吴颖岚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