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叙事:融媒时代深度报道策略

南方传媒研究 2025-07-09 14:43

【摘要】深度报道是党报记者安身立命的基本功,也是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突围的砝码。在融媒时代,新闻叙事呈现出主体趋向多元化、视角互动性增强、语言偏好网文感三大变化,使得运用文学手法的新闻报道更能获得读者的关注。基于表达情感化、人物立体化、情节戏剧化的报道趋势,冲突叙事成为主流媒体深度报道的可行策略,在实际采写中可以概括为选题“万里挑一”、采访“咄咄逼人”、框架“欲罢不能”、落笔“绵里藏针”四个具体策略。

【关键词】主流媒体 深度报道 冲突叙事 话语策略

融媒时代,媒体技术持续进步,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呈现形式有了更高要求,碎片化、视觉化、娱乐化的“浅阅读”成为趋势。在主流媒体内部,新闻生产面临重塑,消息类和短视频类产品得到更多资源投入和倾斜,而需要花费更多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深度报道正在变得稀缺。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动态新闻报道领域展现出强大功能,对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构成了威胁,主流媒体的可信度和专业性面临挑战。

《新闻学大辞典》对特稿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特稿作为深度报道的形式之一,在复杂信息生态中具有坚守真相、引导舆论、提供深度解读的重要价值,也是主流媒体锤炼“四力”,坚持“走转改”和内容为王的重要手段。完整性、复杂性、故事性是特稿的基本特征,由于需要呈现大量细节和关系,特稿的篇幅往往较长,时效性相对较弱,在快节奏的融媒时代中有较高的阅读门槛,难以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度被认为不适合当下的传播环境,也对特稿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归根到底,就是要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启宇分享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经验。他指出,主流媒体要在舆论场上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要让广大网民看得进、听得懂、能接受、喜闻见”。近年来,南方日报、南方+持续推出“南方特稿”产品,一改过往深度报道宏大叙事的习惯,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从选题、采访、框架、行文方面不断创新叙事话语策略,以小切口的故事呈现新闻事件人物的冲突性和复杂性,与读者产生更多共鸣,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是主流媒体在融媒时代探索深度报道转型的有益实践。

一、新闻叙事的特征转变

范步淹在《新闻叙事刍议》一文中指出,新闻是一种典型、普遍、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在过往叙事学的研究中,学者主要以多角度的叙事视点、叙事策略和叙事角度等方式,对报道写作的叙事进行深入研究。然而进入融媒时代,新闻叙事的特征正在发生转变,叙事主体趋向多元化、叙事视角互动性增强、叙事语言偏好网文感,倒逼主流媒体必须适应变化,寻找新的新闻叙事方式。

1.叙事主体趋向多元化

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场占据主导地位,包括深度报道在内的新闻报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媒体作为叙事的单一主体,拥有叙事话语的主动权和权威性。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政务媒体、自媒体崛起,入局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些聚焦深度报道细分领域的自媒体,凭借接地气的选题、潮流的表达,与读者产生了更多情感共鸣和联结,收获了大批粉丝。

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得新闻产品更加丰富多样,读者有了更多接收信息的渠道,接收信息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面临更多竞品的冲击,必须在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重新夺回读者,才能保有甚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叙事视角互动性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叙事视角较为单一,尤其是主流媒体多采用宏观视角,以全知姿态进行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呈现事件的复杂性。围绕重大事件、政策法规等主题,媒体注重对事件进行全面而整体的报道,受众处于信息接收者的位置,全盘接收由上而下的权威信息传递。在受访对象的选择上,媒体也更倾向于采纳精英群体,如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的观点,普通民众的声音和视角相对较少。

随着社交媒体和平台媒体的发展,受众迎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见闻、观点和感受,也因此对深度报道的互动性有了更多期待和需求。这要求主流媒体改变过去单一的精英视角,更多采用微观视角、个体视角、平民视角,以具体案例反映抽象的社会问题,增强报道的情感共鸣和感染力。这种叙事视角的变化也影响了新闻产品的呈现形式,媒体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如评论区、投票、点赞等,及时获取受众反馈,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增强读者黏性。

3.叙事语言偏好网文感

传统新闻报道语言风格追求严肃克制,用词讲究准确规范,严格遵循语法和词汇要求,以体现媒体的严谨和专业,树立公信力和权威性。这种叙事语言虽然有助于向读者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但也可能因为冰冷生硬被视为“高冷”和难以接近,与读者拉开了心理距离。

而在融媒时代,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抵达受众,网民习惯使用网络语言和表达方式,阅读也更趋于碎片化和快餐式。这种现状使得新闻报道融入了大量网络流行语和表情符号,行文也更趋口语化的表达和短句,讲究语感和节奏,以适应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阅读习惯。比如,近年很多新媒体新闻标题使用谐音梗和网络热词,“又双叒叕”“YYDS”“打工人”等用词比比皆是,有助于提高稿件的吸引力,增强网民点开链接的意愿。

二、文学手法的新闻应用

故事化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在新闻业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讲故事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一般性实践,新闻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与受众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新闻业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介入性的专业文化,基于这两方面原因,故事化将成为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主流趋势。

把新闻事件当故事讲,其中就包含了文学手法的应用。近年来,一批主推深度报道的自媒体崛起,加上主流媒体融媒转型步伐加快,深度报道的叙事风格正在发生变化。基于国内学者的研究,文学手法尤其是小说写作手法被广泛应用在深度报道的写作中,已经成为融媒时代信息传播者适应新闻叙事特征转变、提高文本可读性、争夺读者的有效策略。

1.表达情感化

长期以来,新闻报道追求中立克制的表达,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被视为有碍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但在融媒时代,新闻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会使用情感化的表达,在深度报道中呈现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判断。

有学者通过分析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将新闻特稿的文学性概括为非虚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四大综合属性。其中情感性可以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尤其是新闻与受众心理的接近性,使新闻易于接受。也有学者指出,特稿重视冷静客观的细节表现,作者的感情一般隐藏在细节之后,通过细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实现事实让细节说话。

2.人物立体化

新闻叙事从精英视角转变到平民视角,人物的形象塑造就成了深度报道的重中之重。在具体实践中,新闻生产者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塑造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以人物的变化串联事件的发生,以人物的矛盾展示事件的复杂,以人物的经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南方周末》特稿借鉴小说文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抓住叙事视角中大量运用的限知视角和“反复”,深化受众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比如运用意象的反复出现强调人物性格,“标签化”快速建立和传达人物鲜明性格,用语言的隐喻指向人物情感,在细节描写中细化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等,加上受众的联想与想象视觉再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真实。

《人物》杂志在2012年改版主推人物类特稿,其特稿中的人物大多具有立体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性格的多样性,文章通过非对立性心理展现人性的复杂,或抓住对立人格要素,展现性格冲突。在行文中,《人物》特稿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渗透和解读,尤其善于利用小说手法,使人物的内心呈现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一是通过相关人士的评价侧面揭开人物的真实想法;二是选取报道对象自己的话语展示他此刻的内心;三是叙事者直接表述心理。

3.情节戏剧化

在小说和戏剧剧本的构思中,常常采取更加具有冲突性和对立性的形式,通过制造具有热点和争议性的话题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社会的讨论。而在新闻报道中,基于新闻专业的要求,新闻生产者必须遵循人物和事件真实情况,客观反映不同角色、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呈现新闻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在故事层面,围绕二元对立概念设置情节点,是情节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北京青年报》下设微信公众平台“北青深一度”专注人物深度报道,运用情感化和零度视角的统一,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表达,缓解当下社会大众所面临的社会焦虑等危机。其中,戏剧叙述手法运用最为频繁,主要有悬念和冲突等。悬念即在剧情的文字叙述中,为文本营造一个悬而未决的局面,让观众急切想要了解下一段文字的剧情发展方向。制造冲突和对立,即在新闻作品中展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事之间的冲突、人和社会的冲突,新闻工作者若想构造出优秀的新闻故事文本,必须对冲突有所理解,在二元对立的情况之下,对事件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才能让故事文本呈现出戏剧性和可读性。

《新京报》在2019年改版设置“深读”版面,研究发现该版面刊登的深度报道使用冲突框架的频率最高,研究样本中有37%选择使用冲突框架来呈现新闻事实,多用于展现社会矛盾和冲突。其冲突框架着力展现事件范围内个人、团体或组织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一方面是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矛盾或冲突,另一方面是新闻事件的消息源存在矛盾冲突。背后原因,一是因为报道主题主要关注社会问题,报道话题常常存在矛盾冲突;二是因为深度报道篇幅较长,采访消息源更全面,冲突框架的使用能够增强可读性,凸显报道的故事张力,扩大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在叙事过程中总是隐藏着二元对立的结构关系。首先两个对立点之间的矛盾打破常规的平衡,导致事件发生,产生叙事开端;随后两者之间矛盾加剧或淡化的过程,即为叙事发展的过程;最后两个对立点的走向决定了叙事结局是继续抗争还是向对立面转化。

三、冲突叙事的具体策略

在深度报道中构建戏剧冲突,即在讲述中构建起富有吸引力的情节主线,包括设置悬念、制造冲突、推动高潮、解决问题等情节发展环节,使报道具有小说般的叙事张力和可读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需要恪守新闻报道的伦理底线和价值标准,保持专业性和权威性,避免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以“南方特稿”稿件为例,结合采访写作的具体流程,深度报道的冲突叙事可以归纳为四个具体策略或步骤。

1.选题“万里挑一”

无论是暖心的教育、医疗、特殊人群,还是硬核的政法、经济、科技,只要有冲突就有好故事。冲突有很多种,比如经济冲突、身份冲突、观念冲突、资源冲突、地域冲突、文化冲突等。而最耐人寻味的冲突是夹杂着人性纠结的冲突,即与人类共通的情感相关的冲突,例如爱情、亲情、友情,从而引发人际冲突、内心冲突、命运冲突。当一个故事有了不同类型的人性冲突,新闻就有了层次和厚度。

《南方特稿|70双警鞋和一万次渡船》的故事主线是民警上岛后,与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的冲突,暗线实际上是三个案例里人性的冲突,包括两兄弟争夺父亲的爱、返乡大学生得不到村民理解、退役军人找不到人生价值,从人物与外界的冲突到与自己的冲突。在枫桥派出所的努力下,民警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组建义警队伍团结当地群众,三对矛盾逐个得到解决,故事也走向了结局。

《南方特稿|不锈钢厂的继承者们》讲述经历了30多年的不锈钢产业,面临技术老化、产能下降、利润下降的现状,与新质生产力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表层矛盾,一批继承者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希望通过精益管理提高不锈钢厂的生产效率,由此引发了更深层次的亲情冲突。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数字化转型需要前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继承者们要面对父辈和老员工的评判,他们迫切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但也害怕自己接手后工厂的生意不如从前,会辜负了父辈奋斗一生的心血。背负着压力前行,继承者们一直在解决矛盾的路上。

2.采访“咄咄逼人”

选定了充满冲突的选题后,就进入了采访阶段。与快节奏正面宣传的采访有所不同,冲突叙事要求记者咄咄逼人,不断追问冲突、寻找解决冲突的办法,甚至挖掘出新的冲突。在此过程中,记者要反复问为什么,反复补充细节,不断锤炼脚力和初心。

《别墅村是怎样“炼”成的|南方特稿》讲述了江门奇榜村的发家故事,过去的采访大多聚焦村里现状,比如年分红创新高、村民在别墅村里的新生活、村里产业的新进度等,而这篇“南方特稿”则以矛盾和问题为牵引,呈现了奇榜村从落后到富裕的几次重大转折。在采访时围绕“为什么可以成为别墅村”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当一个矛盾解决时又追问出新的矛盾,从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比如,奇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黎炳雄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每位村民在受访时都对他赞不绝口。记者追问黎炳雄,1999年刚上任时,村民对个体户当村委会主任有意见吗?他说确实有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觉得他好高骛远,总是大谈理想。在经历了25年跨越式发展后,黎炳雄又为村里谋划了四个大项目,预计在未来10年内都能为村里带来不错的分红。记者又挖掘出了新的矛盾,黎炳雄2025年就满60岁退休,这些项目没了他能顺利推进吗?新一届村“两委”还能有这样的能力和魄力吗?奇榜村还能创造出新的奇迹,成为千亿村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引出了故事的结尾:奇榜村已经形成了项目推进的规章制度,一批年轻人也通过人才培养计划成长为村“两委”的后备干部,别墅村还会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3.框架“欲罢不能”

在正式落笔之前,搭建坚实的结构骨架,可以让读者欲罢不能,看了第一段就想看第二段。最经典的冲突框架就是三段式结构,在一个大场景下设计触发、冲突、解决三个环节。单线叙事的难度在于要把冲突的高潮铺垫得很充分,当故事像气球一样被拉开了张力,最后刺破的瞬间才足够抵达人心。多线叙事结构则设计多组触发、冲突、解决环节,不同组别之间的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让读者产生因果轮回的宿命感,增强报道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南方特稿|葵林里的模特和货车上的扫把》描述了忙碌在葵林里的两类人,把葵叶砍下来做成扫把的工人,以及帮摄影师拍写真的农民模特。稿件写道:“在南坦葵林里,工人将一捆三四十斤的葵叶搭在肩上,走到货车旁传给梯子上的兄弟,再传到车顶。叶子抖落的细屑被汗水打湿,粘在他们赤裸的背上。货车百米外的拐角处,农民模特聂泽伦身穿红衣,撑着小船,从水道的这头划到那头,再回到这头。岸上十几个影友举着单反,对准他按下快门。”两条叙述线常常平行、不时交错,把两组人物设计在同一时空相遇的框架里,构成了故事最大的冲突点:葵,作为曾经的区域经济支柱,日渐式微;幸运的是,它从实用走向了精美,在文化艺术的赛道上又活了下来。

4.落笔“绵里藏针”

冲突叙事的写作技巧与特稿中常用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大同小异,需要记者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捕捉各种细节,多埋伏笔,刻画冲突,以此调动读者的注意力和情绪。特稿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是有血有肉的,它需要我们在一个个字里绵里藏针,牵引读者的情感,一步步抵达我们设计好的高潮。当冲突对峙成为我们的写作自觉,感情就自然而然倾泻,读者的情绪和胃口就会深陷其中。

《南方特稿|被解救的总经理》讲述了江门一家大型印刷企业总经理黄真通过数字化转型,从焦头烂额的事务中被解救出来,实现了一台手机管工厂。故事的开头,黄真在企业革新了制版技术,对印刷制品的颜色进行标准化、数字化,但并没有带来预想的高增长。稿件写道:“工厂似乎陷入了一个又忙又不赚钱的怪圈。黄真察觉到,有人在说谎。”

《南方特稿|江门母亲河,潭江太匆匆》讲述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潭江把一拨拨乘客送往远方,成为侨乡看世界的通途。在潭江边的公益茶楼见证了这段历史,稿件写道:“当年,茶楼是侨胞们的最爱,他们乘船沿着潭江背井离乡,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每每回乡探亲,家里人早就在渡口百米外的茶楼拿好茶位,用江水泡的茶,挤满走廊的红白蓝行李袋,组成了侨胞印象中家的味道。”到了21世纪初,大桥和高速的快速发展,使得缓慢的水运逐渐被取代,潭江热闹不再。曾经的客船票务员常常怀念过去,稿件写道:“有时候,司徒冬梅也会幻想,如果自己还有多一张客轮船票,再听一次发动机的声音,再看一遍船上的江景,该有多好。”

四、结语

当下,主流媒体不仅面临融媒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挑战,还直面AI时代“机器人也是写手”的冲击,以故事和情感见长的特稿写作,是主流媒体深度报道转型的有益实践,也是重塑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前提下,以文学手法完成特稿的冲突叙事,将赋予深度报道更多张力和可读性,为读者提供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优质内容,方能持续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

作者:

李霭莹  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记者

南方传媒研究  2025年第2期总113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