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网红教授”在B站讲课,帮年轻人减轻“内耗”

广东教育头条 2024-04-30 18:07

开栏语:

这些有趣的“工”,到底是谁在“打”?时代发展,带来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也为人们开拓了职业新图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南方+客户端推出“新职人”系列报道,讲述他们不一样的职业故事。


晚上8时,迟老师的“博主”时间到。

他在一面书墙前坐下,打开柔光灯,对准相机镜头,笑眯眯地道出那句说了数百次的开场白:“大家好,我是心理学迟老师,给大家讲点有趣有用的心理学。”

迟老师,名为迟毓凯,研究心理学30多年,拥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也是在全网拥有着近50万名粉丝的心理学博主

社交平台上,迟毓凯喜欢通过视频方式,用超越常识的心理学知识,解释一些“与年轻人有关”的事,帮助年轻人减少内耗。为此,他付出了不少精力,做研究、写文案,每次录制,还要“自嗨”半小时以上。

今年,迟老师51岁了。日常教学之余,他为何始终坚持打好“网红教授”这份工?

2021年高考前夕,视频网站B站上一条名为《焦虑源于自己吓自己》的视频,是迟毓凯“爆火”的起点。

“想学学不进,不想学又不甘心,看到别人都在学,更焦虑了。”视频里,迟毓凯双手挥动,眉飞色舞,“在心理学中,这叫‘当事人以旁观者的视角效应’。你觉得别人都在学,但实际上他也没学进去。”

弹幕齐刷刷地“飘”起来——

“过于真实了”“老师真懂啊”“迟老师好可爱!”

一片热议中,有网友评价,迟老师和知名喜剧演员英达挺像。他们留着同样的圆寸发型,戴细边眼镜,圆脸,笑起来时,两根眉毛弯弯地搭下,眼睛眯成细缝——这是浑然天成的“亲切感”。讲到激动时,迟毓凯的东北口音蹦出来,弹幕又齐齐地刷了起来:“迟老师自带喜剧效果!”

这是大家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在迟老师的视频里,他们最先感受到的是快乐

2021年,B站找到华南师范大学宣传部,想签约几位高校教授,通过趣味视频的形式传播知识。迟毓凯得知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这事我擅长。”他乐呵呵地说,“我这人就是爱讲话,分享欲旺盛,确实有一些东北人的喜剧基因。”

如今,每当从大学校园回到家中书房录制视频时,他都会褪下“严肃”,换上“松弛”,穿着简约的黑色T恤,一边“嘣”着互联网热词,一边给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他在视频中将心理学知识自然地“流露”,谈吐间瞧不出丝毫“老成”的痕迹

网络上,说教无用,大家寻找的是“共鸣”

“互联网上人人平等,大家不会因为你是老师就听你的。”迟毓凯说,讲心理学知识时,他始终将“有趣”放在第一位。他这个人要有趣,知识要有趣,网友才有兴趣学下去。

实际上,迟毓凯与互联网的缘分,从2003年就开始结下。彼时,他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后。在那个年代,将心理学读到这个份上的,是少数人群。

迟毓凯想做一些什么。

于是,他开始建心理学网站,在上面免费分享课件和学科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同行尤其是心理学老师们,颇受欢迎。许多年后,他在参加线下活动时还能遇到当年的“网站粉丝”,对方主动上来打招呼,称用过他的课件。

迟毓凯忽然感受到在网络上传播知识的意义。在课堂上,他面对的是有限人数的学生;但在互联网上,他拥有更广阔的天地,自己的理念、观点和研究成果能帮助到更多人——

“作为一名老师,肯定是很开心的。”他说。

随着视频时代到来,迟毓凯的分享欲,从博客、微博,蔓延到了视频网站。形式虽变,但初心没变

在他看来,心理学本身“有用”。他通过分享,能够回应大家的一些现实困境。

比如,人人都在爆发的“S属性”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放假回家没两天就开始挨骂?

他用超越常识的心理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同时给出解决建议。

近些年,“原生家庭”理论在网络上很火,甚至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它告诉大家,在痛苦时,要追溯原生家庭和童年阴影对自己的影响,这可能是根源。

“然后大家发现,追溯是追溯了,却更痛苦了。撕开了一道伤口,但没法缝合。”迟毓凯并不愿意推崇这类已成为“常识”的理论,认为这无益于解决心理难题。

他想传播的,是积极的心理学,依然主打一个“有用”

“往事咱就不追溯也不解决了,允许自己带着问题活。”迟毓凯在视频里告诉网友,活在当下,着眼于未来,把注意力放在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上,心情自然会舒展很多。

迟毓凯认为,学点心理学,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减少内耗”,不再过度纠结每件事情。

生活中,他是两位孩子的父亲。如今大儿子进入青春期,偶尔来了情绪,就会“摔门”。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年龄的孩子大脑没发育完全,加之激素影响,就会控制不住自己

因此,每每儿子摔门,迟毓凯从不过度揣测,与妻子相视一笑。果然,没过多久,孩子出来了,他给个台阶下,两人又能愉快沟通。

在他爆火的一条名为《二次元也有真感情,和纸片人谈恋爱也是爱!》的视频中,也对年轻人给予了充分理解。他用心理学解释道,与虚拟人恋爱,是一种“准社会浪漫”关系,确实能提高人的幸福感

此话一出,不少家长放心了,年轻人释然了。

但迟毓凯没止于此。这个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超60万,点燃了他的学术热情。他带领学生开始了“纸片人之爱”的研究,得出了更有意思的一个结论——

虚拟人无法给予爱的回馈,因此这种看似单向的爱之所以还能延续,关键在于“年轻人有想象力”。随着年龄增长,想象力逐渐缺失,这份爱自然也会消逝。

“如果我仅仅是在课堂上授课,是想不到要做这样深入民间的研究的。”迟毓凯说。

于他而言,做心理学博主,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他在网络上传播心理学,为公众解决现实困境提供新视角;而观众的反馈,也给予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新灵感。

迟老师喜欢“网红教授”这个身份。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视频、传递知识的方式,能够让公众增进自我理解,以及理解他人,并且多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

他始终坚持“多打这一份工”,不难理解——他与观众双向奔赴,自然就成就了这份“美差事”

南方+记者 陈伊纯

编辑 余佩 张志超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