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大汉三墩古韵缭绕,斑驳石路默默留下岁月的痕迹,低语着往昔的故事。登云塔巍峨矗立,宛如一位老者,静默地诉说着百年的沧桑巨变。贵生书院的青砖黛瓦间,回荡着先贤的智慧。徐闻文庙的庄严肃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古建筑、古文物、古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纽带,让其有了讲述“古往今来”的底气。如今,徐闻以其独特的古色古香文旅资源,在深度发展红色教育、蓝色滨海、绿色生态、夜色经济的同时,也得以深耕“古色文化”,进一步丰富“五色文旅”的版图。
依托徐闻古港设立的大汉三墩景区。罗林主 摄 南方+ 杨川 拍摄
两千年光阴
见证汉代丝绸之路繁荣
大汉三墩的靖海神犬。 南方+ 杨川 拍摄
徐闻的古,首先要从名字谈起。“徐闻”一名,最早见于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地理杂志》。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师平南越,建立了徐闻县,便开启了徐闻两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其邑名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变迁、城池的兴废而多次变更,如今完好保留至今。
而关于“徐闻”县名的由来,明万历年间欧阳保《雷州府志》作出最早的解释——“徐闻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乎,此徐闻所由名也。”可见,徐闻之名,与海离不开关系。
大汉三墩景区。 南方+ 杨川 拍摄
两千年光阴里,三面环海的徐闻都在与大海打交道。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这里见证了中国与东南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徐闻古港是当时重要的贸易港口,输出的商品包括丝绸、黄金等,而输入的货物则有明珠和奇石等珍稀物品。这一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加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徐闻出土的汉朝“万岁”瓦当。 南方+ 杨川 拍摄
2017年,徐闻首次被标注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写入课本。如今,依托古港设立的大汉三墩景区,已成为徐闻古色文旅的一大亮点。这里的海湾上有三个小岛,雅号“瀛洲联璧”“蓬莱三仙洲”,游客可以登高远眺,感受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沧桑。而围绕大汉三墩而建立的古村落,至今仍有零星的汉墓、汉陶等古文物出土。
古文物繁多
成为历史“活化石”
徐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登云塔、贵生书院、徐闻文庙、广府会馆等古建筑,都成为了徐闻讲述历史故事的“活化石”。
徐闻登云塔雅称“雁塔嘲风”,是徐闻八景之一。 南方+ 杨川 拍摄
漫步于县城中心,登云塔赫然入目,这座始建于1615年的古塔,由徐闻知县赵一鹤定基,1623年由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雅称“雁塔嘲风”,是徐闻八景之一,至今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象征着徐闻人对文化繁荣和人才辈出的渴望。这座高七层的八角形古塔,每只角都装有铁鹦鹉,鹦鹉嘴上各挂着一只铜铃。微风轻拂,铜铃叮当作响,为古塔增添了几分悠远的韵味。登云塔不仅是徐闻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登高望远、俯瞰全城美景的绝佳地点。
不远处,贵生书院低调地坐落在县城道路一侧,这座书院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创办,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庭院建筑,静谧的环境和郁葱的凤凰树,见证了徐闻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明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被贬到徐闻任添注典史时创办了书院。任职期间,他目睹此地民风淳朴却轻视生命、缺乏礼义,便携手徐闻知县熊敏,共同创办了贵生书院。如今,贵生书院不仅承载了汤显祖的文学精神,更成为徐闻人崇尚读书、敬畏生命的象征。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书院建筑,感受古代教育的氛围,领略汤显祖的文学风采。
水月亭是旧徐闻八景之一。 南方+ 杨川 拍摄
还有徐闻文庙、广府会馆等古迹,这些古建筑遗存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古韵的魅力。更有诸多徐闻古村,如同沧海遗珠般散落在田间地头,如拥有800多年历史、历代百人入朝为官的城北乡那练村,明代锦囊千户所城遗址……
近年来,徐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耕古色文化,致力于打造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岭南新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将一系列文明古村串珠成链,形成一条条古村精品旅游带,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韵味。未来,徐闻将继续深耕“古色”文旅,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
撰文:杨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