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般的环境、贴心的医护团队、
丰富的文娱活动……
昔日设施简陋、服务质量欠佳的
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
如今变身为五星级“银发乐园”。
这一系列变化,
得益于斗门区实施的养老机构
公建民营改革,
让该中心183名老人享受稳稳的幸福。
公建民营改革
农村养老机构大变样
近日,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内,小花园与小菜园错落有致地点缀在中心各处,老人们晒着太阳、聊着家常;医护人员则忙着进行日常健康检查……
这样温馨和谐的场景,如今已是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的常态。
老人们正晒着太阳,聊着家常
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位于莲洲镇泰来路横山街,占地面积约15404平方米,是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主要收养特困老人和自费老人,设计床位206张,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园艺疗法、健康管理等服务。目前,该中心由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负责运营。
很难想象的是,这里曾经设施设备简易,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刚来这边的时候,房子还是楼梯房,卫生间是蹲厕,几乎没有什么适老化设施。当时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后勤人员和护理人员,入住的老人也相对较少。”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创始人、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院长孙苏萍回忆道。
改造前后对比图
改变始于2014年,公建民营模式的引入为这家农村养老机构注入了“源头活水”。
当年,莲洲镇政府与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签署了关于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为期20年的“公建民营”合作协议。政府提供场地及建筑,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负责运营,自负盈亏。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也被列为民政部在广东省首家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试点项目。
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还筹集资金约800万元,对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进行升级改造:
●对道路、墙面、地板等基础设施进行修整
●对空间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引入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团队
经过改造,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不仅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医护团队的“软实力”也紧跟其上。2015年,中心正式运营,致力于打造一个田园农庄式的医养结合机构。
公建民营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
老人们可以享受哪些服务?
跟随小斗的脚步,
一同到现场了解下。
医养深度融合
183名老人有“医”靠
据斗门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建民营模式的养老机构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在满足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照护需求之余,剩余床位还能向社会自费老人开放,提供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安宁疗护、精神关怀等在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
小斗在走访时发现,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设置有健身区、多功能文化娱乐区、棋牌活动区、康复理疗室等。房间内部配置独立洗手间、阳台,并配备了紧急呼叫系统、马桶等设施。
“奶奶,把手伸出来,我来给您测一下血压。”护士正为90岁高龄的周容妹测量血压。在奶奶的床边,安装有呼叫铃,床头卡上也详细列出了照护注意事项,如“防坠床、防跌倒、防噎食”等,以便医护人员为长者提供精细化的照料服务。
对于入住养老院的长者而言,养老机构的医疗水平至关重要。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内设珠海斗门容永道长者护理院,有治疗室、药房、护士站,配备老年病专家、执业护师、康复师等人员。
“我们做的是围绕老年人共病的综合适度防治和生活照料。长者如果需要医疗服务,我们不仅能告知家属具体病情和联系上级医院,还能进行简单治疗、康复理疗和慢性病管理。”孙苏萍表示,中心实施的医养结合模式,可以争取抢救、治疗的时间,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不仅要有“医”靠,更要“幸福养”。如何为老年人营造有趣美好的养老生活?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为长者提供了多元选择:
●有休闲娱乐、健康讲座、认知训练及集体生日会
●有园艺、农作、食疗、水疗及中西医康复服务
“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还能唱唱歌,打打麻将,很有家的感觉。”85岁的晏永英奶奶已在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居住了3年,她谈到入住体验时赞不绝口。
“目前,中心已入住183名老人。他们中不仅有来自周边的长者,还有不少市区的老人,因看好我们这儿的环境与服务,而选择到莲洲安度晚年。”孙苏萍介绍道。
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
是斗门区养老机构的一个温暖缩影,
也是“公建民营”模式下的美好场景。
积极探索
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养老涉及千家万户,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斗门区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区常住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4067人。全区共有8家养老机构,涵盖了五镇一街的社会福利中心,以及斗门区辛港自然生态养老中心、珠海方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合计提供养老床位883张。
然而,过去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老旧、资产利用效率低、管理不规范、专业能力欠缺及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为破解这些困局,让老年人都能有幸福美满的晚年,自2014年起,斗门区开始探索并实施公建民营养老模式——
政府通过承包、委托、联合经营等方式,将政府拥有所有权养老机构的运营权交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进行管理和运营,民政部门负责监督。
在这一模式下,政府提供场地,市场增添活力。据介绍,公建民营模式的推广和实施,不仅减轻了政府的管理压力和运营公司的资金压力,更显著提升了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起到了“1+1>2”的作用。
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井岸镇、莲洲镇、斗门镇、白藤街道的社会福利中心。与2014年相比,2024年斗门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和入住人数有了显著提升:
●入住率从原先的27.62%上升至52.66%
●入住人数也从129人增加到465人
据悉,未来,斗门区民政局计划开展养老机构提质增效行动,拟在2025年底前完成白蕉、斗门、乾务三家养老机构的改造提升工程。同时,该局将继续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工作,聚焦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适老化改造等领域,推动斗门区养老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
实施“公建民营”改革,
激发养老机构活力,
为老人幸福晚年“加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