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编剧曾鸣:《可园可源》,可以可矣

作者 章倩倩 2025-01-12 20:59

日前,由东莞市文化馆出品的原创力作——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2.0版,以全面升级后的全新面貌,惊艳亮相东莞玉兰大剧院,连续2天,连演4场,场场火爆。演出结束后,编剧、剧评人曾鸣发表对《可园可源》最新观点,以下为评论原文:

2025年首次走进剧场,是从广州驱车50多公里赴东莞玉兰大剧院,欣赏由东莞市文化馆原创的实验国乐剧场《可园可源》的首轮演出。演出结束后又列席了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回到家已是凌晨一时许。此行当然不属于实验,而属于一次不错的体验。

各位专家观演后为什么谈兴正浓,而且意犹未尽,这与《可园可源》的呈现带给了大家很好的体验,同样很有关联。有价值的东西,才有评说的兴趣与意义。从这个角度讲,东莞文化馆的这次实验不但是很有价值的,也的确实验出了剧场演艺的诸多可能性,以及创新融合的多种体验与经验。

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一、溯可园之源续“岭南文脉”,可以可矣

在我看来,由于这是一台以发掘和彰显岭南文化特色与创新精神为诉求,以国乐演奏为基本面,以舞蹈语汇为主体戏剧元素,以多媒体影像为叙事载体,以书画艺术为内核,讲述“东莞故事”的舞台艺术融合之作,因此,要很好地达成这些艺术创意的融合,戏剧逻辑的自洽,这已经不仅是一个课题,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了。

现在他们不仅搬上了大剧院,而且已经演出了八场,取得了不错的剧场效果与口碑,这就证明他们不但做成了一件事,而且还做得相当可以。当然,这还只是在东莞的演出,这是一台可移动的剧目,我更希望走出去以后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要展开聊聊这台演出,有必要稍微了解一下可园究竟有何“可源”的地方。

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与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是东莞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地理标志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创建者为张敬修(1824年-1864年),东莞博厦人,其身为武将,却于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文人雅集情有独钟。他因在东莞修炮台有功被派往广西做官,后官至江西布政使。

解甲归乡后的张敬修悉心造园,“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他对自己的园林营造甚感满意,本欲取名“意园”,嫌直白,故定名为“可园”。含可以,可人,无可无不可之意。

园中有一“草草草堂”,是张敬修感怀其戎马生涯而命名的,他忆及率兵打仗时说:“偶尔饥,草草具膳;偶尔倦,草草成寝;晨而起,草草盥洗,草草就道行之。”其联又曰“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即谓一个人的品行和办事,不能草草轻率。

当前门联为当代园林学家罗彤鉴撰写的: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三亩之地的可园后来孕育了一批文化艺术名家,其中居巢、居廉客居可园十年,作画授徒,完善和传播“撞水”“撞粉”技法,为岭南画派开了先河。

综上所述,可见可园的可溯之源主要体现在文脉。这也是一个同时高度融合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独特题材。它还承载了鲜明的个人情怀,文化意志与审美意识。而这些正是构成戏剧的上佳要素。

文脉即人脉。现在,由一个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主创团队来驾驭这样一个题材,而他们又选择了以音舞画,这种并不擅长“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其实验的结果,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底气的。仅此一举,本身也体现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特质。

在不同语境下,汉语中的“可以”内涵和表情是丰富的。我这里说得可以,有肯定,赞同和“借题发挥”的意思。首先我非常肯定他们的选材,立意和创意。这个题材与文化馆工作职责与职能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新潮电视晚会和网络走秀的影响下,近些年国潮、国风乐舞渐成时尚。从《可园可源》的观众群体看,年轻人也成了主流。这也能够反映这次实验的成功亮点。草鞋可以边打边想,但不宜走到哪算哪,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而这个心既是信心,更是通透的悟道之心。

2023年,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首次立项评选“文旅融合演艺”优秀项目,本人荣幸应邀担任三人评委之一。在观看了15个送评项目的演出基础上,我们达成共识,必须坚守“文旅融合演艺”的基本概念与理念,以演出场所与形态,观众构成,经营模式,技术呈现;以做作品的思维做产品等为依据,在8个名额的大盘子下,宁缺毋滥,最终评选出了4个获奖作品。我们希望这会给以后的评选奠定一个相对清晰的学理基础。

现在对比这台《可园可源》看,如果当年能够参评,获奖的希望很大。实际上,这台演出已经很见气质,很唯美,在舞蹈编排,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灯光影像方面,已经做得很专业。我觉得还可以将“物与人”“乐与剧”的融合,做得更加有机与清晰。

二、以多媒体实验“观念剧场”,可以可矣

在从事历史题材的创作与制作时,无论是舞台剧目还是实景演艺项目,我们首先需要攻克的也有“两大山头”。一个是在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对接现实思考的山头,另一个是在传统美学范式下如何刷新观众审美感受的山头。而在思想认知和创作定位上未能真正攻克这两大山头的情况下,任何艺术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

可喜可贺的是《可园可源》剧组的这些年轻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效尝试,并且取得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效益与市场效应。这超越了我对于一个地市级文化馆出品的预期。

他们不仅在“多媒体”介入下进行了真诚的诗意叙事,还运用了多种艺术语汇进行了执着的戏剧性探索。众所周知,“多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下产生的概念,它指向的是一个多渠道、多场景、多方位的传播生态与业态。而“多媒体演艺”则是通过对文本、音频、影像等视听元素,进行创意性合成与运用的创作方法。在呈现上《可园可源》将这些要素与特点都很好地,直观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这样一来,以后打磨提升时则需要在“软件”上注入更有效的整合力。我这里所指的软件主要是如何植入更有张力的戏剧内核。当然,如果只是把它定位为一台跨界融合的音乐会,那则另当别论。音乐会就像是一个作品专辑,它以单个曲目的听觉呈现为主要诉求,它是一次性的,仪式性的演艺活动。

而戏剧,不论称之为剧目还是剧场,哪怕是秀场,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而这个作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有一个属于自身的,独特的叙事系统。美国电影理论家戴维·波德威尔将叙事分成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把叙事当作再现,二是把叙事当作结构,三是把叙事当作行为。而20世纪70年代,在“观念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就形成了“观念剧场”的概念,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雷曼指出:剧场艺术与展演艺术一样追求真实体验,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参照上述定义,现在呈现在我面前的《可园可源》,在属性上无疑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音诗画”。同时我也支持他们进一步往戏剧性方面发展。所有的实验,都必须是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的结果,否则,实验就没有实际意义。

不论是由于科技的介入推进了观众的审美,还是观众更新的审美观念倒逼出了新的演出呈现,这都是一双想象力与创造力合力的翅膀。可喜可贺的是,这不失为一台正在努力追求“确定性”的实验剧场。

三、凭实力与情怀筑“文化高地”,此梦可圆

据相关报道,2022年东莞全盘谋划“文化强市”建设,在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提出,建设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进“名家名师引育工程、名篇名作创作工程、名品名团塑造工程”,打造“东莞创作”品牌。

因此,素以电子集成、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著称的东莞,‌2024年就原创上演了《可园可源》《穿越1839》《东莞东》等三台大型剧目。‌其它两台剧目我没能欣赏,单从这台由东莞文化馆以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团队为班底,联合东莞市商业学校等单位加盟打造的《可园可源》看,的确展现出了东莞群文工作者不俗的动员力,凝聚力和满满的情怀。

我认为,文化馆馆员和青少年宫的老师,除了首先要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还应当构建更为完备的综合素质和多种从业技能。他们最大的特长,应当是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还能够一专多能,台前幕后,“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但这绝不是“玩票”,而是由他们的实际工作面和事业性质所决定的。

在演出当晚的座谈会上,作为《可园可源》总策划的黄晓丽馆长介绍了在这台剧目的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收获到的感动与艰辛,引发了来自北京、广州文化馆系统的专家们深深的理解与动容。不要说偌大一个演出团队集结于四面八方,就是一个专业院团要组织一次重大创作,其背后的艰辛也可想而知。

我曾经说“戏剧是团队的艺术”,所以,不可能有一次性的轻而易举的“圆满成功”。可喜的是,他们不但成功完成了首轮八场演出,还将趁热打铁,争取更大的成功。是的,团队有专业与业余之分,但创作态度与事业情怀没有职业与非职业之分。

我非常赞赏这个团队不甘平庸,务实进取的探索精神。文化馆应当推广广场舞,也应当追求“高精尖”的艺术实验。随着人民群众日渐提升的文化生活品质与审美需求,当下的“群众文化”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观念刷新。题材可以是古老传统的,表达却可以是时尚先锋的。至少面貌应当是年轻态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创作不相信心累;观众也只会相信看得见的美。而对美的不懈追求,鲜明态度,认识与认知,才是反映地域文化的最高境界。“文化高地”是可以打造出来的,而创造是打造的前提与具体战役。

因此就这部《可园可源》而言,我认为接下来还是要发扬张敬修“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的精神,进一步夯实创作基础。一个是作品定位和“市场定位”的基本属性,一个是文化遗产与现实对接的基本逻辑。而要做到这一点,势必需要在文学立意和舞台创意上进行更有深度的弥合与推演。

至于“视与听”“线与面”等舞台呈现问题,在解决好了“定位”与“对接”的基础上,就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只要形成了一个无愧于情怀和实力的剧本,才可能好戏连台,水到渠成。

可园可源,未来可期,此梦可圆。

南方+记者 章倩倩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