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大牛跨界推广,匹克球能否在东莞火起来?|莞邑人物周刊

作者 杨劭昀;郝金朋 2025-01-22 06:32

你听说过匹克球(pickleball)吗?

这是一种由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元素组成的混合运动,其名称起源于一只名叫“匹克”的活泼小狗,在美国风靡一时。

近年来,匹克球漂洋过海,如同小轮车、飞盘等运动一样,在中国城市休闲运动界崭露头角,成为“新生代网红”。而在东莞,这项运动的普及程度也在逐渐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运动爱好者的目光。

“匹克球非常友好,从一年级学生,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拿起匹克球拍。”61岁的李创宁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能体验到匹克球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通信大牛的“体坛新名片”

李创宁的主业是通信网络工程师,在职期间受聘于广东省公安厅,也是一名新型犯罪研究专家。在网络安全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他,对运动的热爱同样深厚。因家人大多从事医疗行业,他对养成健康的体魄格外重视,因此,尽管工作繁忙,他还是会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李创宁(右二)的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李创宁(右二)的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分享和推广体育运动,是李创宁数十年间都在坚持的事情。和多数匹克球爱好者一样,李创宁也是从匹克球的“近亲”——羽毛球和网球逐步过渡而来。

“一开始是打羽毛球,但是年纪渐长,体能有点跟不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创宁逐渐发觉羽毛球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逐渐有些力不从心,甚至还在打羽毛球时严重拉伤了背肌,让他不得不放弃了这项爱好。也就是在这期间,他邂逅了网球。

“说来也是偶然,我是张国荣的粉丝,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香港维多利亚港遇到他本人在公园里打网球,那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网球场上的偶像让人心潮澎湃,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聚光灯一样投向球场中心的人,这也撬动了李创宁对于网球的热情。

自此,李创宁决定转换赛道,开始关注网球。

一不做二不休,李创宁马上加入了网球学习的队伍。虽然入门尚有难度,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也很快感受到网球的乐趣所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真的很好玩”。同时,网球在当时作为大家听过却鲜有人亲自尝试过的“小众运动”,李创宁还收获了不少来自亲朋好友的羡慕的眼神。

前国家女子网球队教练张建昌来虎门授课时送给李创宁的网球拍。 杨劭昀 摄

前国家女子网球队教练张建昌来虎门授课时送给李创宁的网球拍。 杨劭昀 摄

“一说我会打网球,别人就觉得特别‘高大上’,还会一直追问。”谈到这里,李创宁有些“小得意”。“后面聊的次数多了,发现很多人都想打,但是因为条件限制,很多人没有加入进来。当时技术也有很大进步了,那我就想,我能不能学习教练课程,带更多人加入这项运动呢?”

从羽毛球转到网球,再从自己学习到考取教练证教别人打网球,李创宁身体力行地推广着网球运动,一教就是16年。随着技术的精进,来找他学习网球的学生越来越多,他还成功竞选成为首届东莞网球协会的副会长。

十几年的网球生涯,让李创宁深刻地感受到推广运动的价值:一项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可以培养更多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能够带给人更多的积极能量。

“匹克球是啥?”

2022年的一天,李创宁的朋友向他“江湖救急”,让作为网球教练的他招呼一位外地来的伙伴——

对方提出,要在东莞打匹克球。

匹克球是啥?朋友顿时犯了难,但觉得既然都是球,说不定深谙网球之道的李创宁会有办法呢,便火速联系了他。

接到朋友求助的李创宁也是第一次听说匹克球,多方检索后发现确实是有这么一项运动,打法和网球类似,并且在松山湖还有场地。耐不住朋友的请求,热心的他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

“我当时看到的打法跟网球操作很像,球拍比乒乓球拍大一点点,在一个羽毛球那么大的场地里进行,想着应该没太大问题。”李创宁回忆道。

匹克球器械。杨劭昀 摄

匹克球器械。杨劭昀 摄

最终的体验与李创宁的预判差不多,在他的陪同下,大家都玩得十分尽兴。但匹克球最初并没有给他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作为网球迷的他,认为这项新兴运动在实地表现上没有网球变化多样,难度更低一些,自然乐趣也不如网球。

但另一边,原本不知道匹克球为何物的朋友却对这项新鲜的运动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之后三番五次恳求李创宁做他的“球搭子”。结合朋友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复尝试,李创宁对这项运动的观感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教练员的视角来看,这项运动确实比网球简单。

网球界一直有一套公认的NTRP分级标准,将网球爱好者水平分为7个级别,从1.0到7.0,分别对应初学者到专业级球员。教授网球十几年,李创宁带过的学员已有上百个。但由于每位学员自身素质条件不同,最终学成的水平也会存在等级差异。

网球定级标准。图源网络

网球定级标准。图源网络

“网球这项运动社交属性强,而且存在一定难度。比如五个人成组来学网球,最后可能五个人水平参差不齐,或者其中一两个人稍落后一些,造成有些学员即使真的用心学了,还是可能得不到正反馈,产生挫败感。”李创宁说。

匹克球是否可以作为一项更优的选择,推广给这一部分学员呢?

这样的念头在李创宁的心中萌发,而实践也证明,这条路确实行得通。“马上介绍了一些网球学员去打匹克球,因为有网球基础,所以很快都能打得很不错,很多学员的信心一下就起来了,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小小塑料球,蕴藏大潜力

随着对匹克球了解的深入,李创宁逐渐意识到这项运动的巨大潜力。

在运动性质上,匹克球结合了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的特点,趣味性强,规则简单易懂,且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参与,而且还特别适合作为家庭运动,让全家人一起玩。

在运动强度上,匹克球在开放式场地上进行,相较于乒乓球桌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锻炼需求。

在成本上,匹克球作为一种中空塑料球,运动耗材成本比网球、羽毛球低,占用场地空间小,是一种极具性价比的运动,非常适宜在国内推广。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经验和热情投入匹克球的推广中。

匹克球场地,1个网球场占地相当于4个匹克球场。杨劭昀 摄

匹克球场地,1个网球场占地相当于4个匹克球场。杨劭昀 摄

“我退休了,我有时间了,我可以为这项运动做点什么。”几年时间里,李创宁系统地学习了匹克球教练课程,并成功考取匹克球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有了资质后,他开始免费教授身边的人打匹克球。“我大概免费教了15年网球,现在我也免费教匹克球。”

在李创宁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匹克球,并开始尝试这项新兴运动。

李创宁在社区青年夜校进行匹克球公益教学。杨劭昀 摄

李创宁在社区青年夜校进行匹克球公益教学。杨劭昀 摄

在大力推广的同时,李创宁也遇到了诸多困难。

首先,匹克球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运动,知名度和普及度都不高。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这项运动,更不用说参与其中了。

“现在最大的困难还是普及度不高。”李创宁坦言,“匹克球作为一项十分有潜力的新兴体育运动,除了在宣传方面发力,更有效的是出台更多利好政策,去挖掘它背后的经济价值,有了产业以及赛事的拉动,我相信推广的效果将会指数级翻倍。”

除了普及度不高外,基础设施的缺乏也是制约匹克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东莞还没有官方的、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匹克球场,很多说是匹克球场,其实是用羽毛球场改建的。还有一些是在校园内,平日里不对外开放。”李创宁说道。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李创宁对匹克球在东莞的推广情况充满信心。对于匹克球的未来发展方向,李创宁也有许多建议和设想。

2024年8月,东莞市第七届市民运动会暨2024年时尚运动节匹克球项目在滨海湾开赛。右三为李创宁。 受访者供图

2024年8月,东莞市第七届市民运动会暨2024年时尚运动节匹克球项目在滨海湾开赛。右三为李创宁。 受访者供图

他认为,除了推广力度和基础设施,一套系统、完善的规划对匹克球发展非常重要。“目前,匹克球业务已被划分到国家网球中心来管理,这无疑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但在东莞层面,匹克球仍然亟需一套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而这需要相关部门牵头指引,社会各界配合共同加大投入和支持。”

李创宁还指出,东莞本身也具备良好的匹克球产业基底。

“东莞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匹克球拍品牌,全都来自本土制造业企业,比如怪兽星球、XSPAK硕帕克、NIUPIPO、欧菲亚等。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匹克球和潮玩一样,已经有条件在东莞部署相关产业链。除了东莞匹克球拍,未来还可以有属于东莞的匹克球运动员、匹克球场、匹克球赛事、匹克球旅游等。”李创宁十分期待,不久之后,匹克球的产业之花能够盛开在莞邑大地上。

“期待匹克球成为东莞‘新名片’”

两个月前,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生匹克球锦标赛在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下称“大朗一中”)成功举办,而大朗一中代表队也在比赛中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大朗一中代表队获奖。图源: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大朗一中代表队获奖。图源: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作为大朗人,李创宁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大朗一中在全省范围内获得的荣誉,以及大朗镇对匹克球的热烈反应,更加坚定了他将匹克球在家乡以及学生群体中推广的决心。

“东莞在匹克球进校园方面的实施力度是超前的。”李创宁感慨道,“大朗一中有8片匹克球场,东莞理工学院更是有16片全新的匹克球场,并且在全国的大学生赛事中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据我了解,目前大岭山、大朗的几家学校,还有东莞实验中学,体育课里都加入了匹克球的内容。”

目前,李创宁正着手组建匹克球教学团队,希望能够让这项运动走进更多的校园,惠及更多的孩子,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计划在下学期对匹克球在校园推广层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重大的革新,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激发中小学生对匹克球的兴趣上,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爱上这项运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匹克球能够成为东莞的一张新名片,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健康生活的种子。”李创宁说道,“今年,匹克球被正式纳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比赛项目。我也期待,有朝一日,能看到东莞的匹克球运动员站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为东莞添彩。”

策划:郝金朋

撰文/摄影:杨劭昀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