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身体困湿,中医专家教您祛湿良方

禅人医 2025-03-04 10:29

又到了广东的“回南天”,每当这时湿气容易趁虚而入,造成身体的不适,中医认为:“湿气重百病生”“湿邪不除,百病由生”。回南天来临,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呢?湿气重的症状是什么?有湿气又该怎么办呢?湿气反反复复总不好怎么办?下面我们看专家怎么说,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刘华副主任中医师介绍“回南天”身体困湿,该怎么解决?

春天为什么特别容易“湿”

春季主升发,人体阳气生发,肝气过盛易伤脾胃使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减弱,出现脾虚的问题。加上春季雨水较多,雨水多湿气重,湿邪最易伤脾胃。此外,贪食肥甘厚腻及甜食,冷饮,熬夜,久坐不动,身体受寒等均会导致湿邪乘机入侵身体,水湿内停,难以排出。这样就会被湿气“内外夹击”,身体就特别容易出现湿困的问题。

湿气有哪些症状?

刘华说,临床上患者如果湿气重,身体也会出现各种表现,如果出现以下这些信号说明你体内已经有了湿气;

① 晨起困倦无力,整日嗜睡,头昏沉重、身体困重,浑身都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

② 口干、口苦、口臭,睡觉流口水,打呼噜,而且痰多、嗓子不清爽;

③ 头发爱出油,脸部也特别容易出油长痘,上火,脸色发黄;脸容易浮肿,眼袋下垂,手足指缝出现小水泡、皮肤瘙痒等;女性还会有白带异常、痛痒;

④ 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或大便粘腻,容易粘在马桶上;

⑤ 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⑥ 吃饭的时候没有食欲,吃一点就感觉胃胀。

祛湿首先先要辨体质

刘华说:许多人祛湿,常常是不问青红皂白就用祛湿茶、薏仁水。这样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用错体质,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其实想要有效祛湿,要根据湿气性质和不同体质,有针对性的进行。首先,要分是寒湿还是湿热,临床上湿热和寒湿的症状是有区别的,寒湿会出现畏寒、手脚怕冷、舌苔白腻、纪雪绒胖大有齿痕、厌食、不爱吃饭、消化不良、大便糖稀、舌苔薄白、口淡,需要平时多运动锻炼来改善寒湿的症状。而湿热会伴有上火的情况,会引起咽喉疼痛、大便干燥、小便赤黄、口臭、舌苔黄,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等疾病。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去找相关医生药物去除。

其次从致病因素分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下面我们简单的介绍。

1、外湿 

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或者经常淋雨、涉水,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等情况下,外界的湿邪侵入人体所导致。主要症状:为身体表面的不适,比如头部胀痛、身体沉重、四肢疼痛、怕冷发热等。祛湿重点:保持干燥。  应对外湿,除了吃一些利湿的食物,更要保持所处环境的干燥,比如适当的开启空调除湿,经常晾晒衣物、被褥,下雨天避免淋雨,不长时间接触冷水、回南天不开向南的窗户等等。

2、内湿

本身脾胃虚弱,又如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食物或生冷蔬果,缺少运动、工作压力大,熬夜、饮酒等原因,导致身体水运不畅,水液代谢紊乱,湿气在体内堆积。主要症状: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浮肿尿少等症状。祛湿要点:健脾利湿。

在祛除体内多余水湿的同时,还要把脾胃补起来,使身体运化水湿的功能恢复正常,保证体内湿气能顺利排出。

日常我们该怎么祛湿?

刘华介绍,中医祛湿的方法很多,原则均以调脾胃、健脾祛湿为宗旨,传统中医祛湿方法,主要有食疗、药物疗法以及艾灸和拔罐治疗、适当运动等。

1、食疗: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祛湿最常用的办法的食疗,搭配祛湿中药材制作食疗药膳有祛湿健脾作用,下面推荐几款食疗方:

① 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20克,土茯苓10克,赤小豆30克  溪黄草10克,猪胰脏300克。做法:淮山、土茯苓、赤小豆、溪黄草、猪胰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功效:补脾利湿,适合脾胃虚弱而且湿气重的人。

② 化湿解毒汤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10克,槐花2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12克。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③ 散寒利湿猪肚汤

材料:党参20克,生姜10克,砂仁5克,淮山20克,陈皮5克,胡椒根10克,鲜猪肚半个。做法:猪肚洗净焯水,党参、生姜、砂仁、淮山、陈皮洗净,与猪肚放入煲中,加水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功效:除湿和胃,益气健脾,适合体质较为虚寒的人饮用。

④ 清热祛湿鹌鹑汤

材料:土伏苓3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10克,鹌鹑4只,水5碗。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1小时即可。功效:去湿行气,清热解毒。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⑤ 草龟祛湿解毒汤

材料:草龟500克,猪肉200克,新鲜土伏苓250克,红枣6个。做法:把草龟、猪肉、土伏苓红枣一起放到砂煲内熬3至4个小时即可。功效:去湿解毒。适合湿盛脾虚者饮用。

2、药物疗法

常用的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苓桂术甘汤等,还可以用荷叶、决明子、陈皮煎汤代茶饮,也可以起到健脾利水化湿的作用。也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或者煲成粥,均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此外也可将薏米、赤小豆、山药、枸杞、芡实、茯苓、藿香、陈皮、木棉花等晒干后煮水当茶喝,每天喝一到两杯赤小豆薏米茶,可祛湿排毒。如症状未见改善,建议先到专业医疗机构中医科看诊,以便对症用药。

3、针灸、艾灸、拔火罐

祛湿除了中药调理还可用针灸、火罐等 。这些传统的中医方法可以起到祛湿、利湿以及调理气血的作用,针灸可以选择三阴交、足三里穴、丰隆穴、太溪,阴陵泉等主穴,结合艾灸,拔火罐,中药包热敷等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健脾祛湿治疗。也可艾灸中脘穴、足三里穴以及丰隆穴,这些穴位都有祛湿的作用。临床上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穴位按摩与刮痧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身体有湿之时,可以按摩一些穴位,达到祛湿作用,穴位按摩是中医简便有效方法,也十分简单易学。人体祛湿穴位有:曲池穴、承山穴、阴陵泉、巨阙穴、中脘穴、三阴交、涌泉穴、足三里等,临床上调脾胃的穴位,均有祛湿的功效。在按摩穴位时,可以反复进行揉捏、按压(以自我能承受酸胀感为宜),对于调节脾胃功能,疏肝行气,补益脾肾都均有益处。临床上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配穴。另外如湿热明显,可行传统的刮痧治疗,临床上均受到良好效果。如寒湿明显,可应用祛湿中药粉(藿香、桂枝、胡椒根等)泡脚(足浴),也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的作用。

5、 适当运动排汗。

运动出汗也是很好的祛湿气的方法,通过运动可以使身体里的湿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发散出来。

另外需要避免受凉,尤其避免脾胃受凉,平时少吃冷饮,淋雨后及时换衣服,洗头后马上吹干,天冷要保暖以防寒气入体。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盖潮湿的被子。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和除湿。

祛湿注意事项:

除了学会有针对性的祛除体内湿气,在春天这个季节祛湿,还有些注意事项。刘华说:中医认为春季主升发,阳气生发,也不要一味单纯祛湿,还应该适当养肝,采用一些健脾和胃,补气养肝食药材,在解决湿气的同时,还可达到调养身体的效果。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在春季祛湿时,要注意这些要点。由于中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 ,并且多有气血亏虚的现象,要避免过分使用寒凉、燥热的药材(如车前子、肉桂等)。煲祛湿汤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补气养肝的药材比如:党参、大枣、枸杞子、淮山等,能起到益气健脾、利湿的效果。

少年儿童在用饮食调养祛湿时则应注意,选料用量不宜过多 ,因为他们的各种器官功能还没发育完全,难以承受药性,即中医所指的 “脾常不足”。可以考虑一些常见的药用食材 ,比如淮山、玉米粒、芡实、山楂等,以助消食和胃、健脾利湿。

供稿:中医科刘华


编辑:区颖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