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一日作息”落地新兴!14所试点学校迎新变化

2025-02-21 17:37

日前,新兴县教育局启动优化“一日作息”试点,明确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以14所学校为试点,进一步优化一日作息、延长课间休息时间以及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在校时间“增值增效”。

笔者从新兴县教育局获悉,当前试点工作分为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两类。

其中必选类有5个项目,包括优化作息时间、调整课间时间、控制作业量、设置长短课、改革早午晚读内容;自选项目包括体育课4/3+N模式、每周科学探究1小时、每学期1次“行走的课堂”活动共3项内容,要求各试点学校从中选取1—2个项目执行。

调作息·优课间·控作业·活课程

多维构建科学育人新生态

优化作息时间。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小学生睡眠时间不晚于21:20,初中生睡眠时间不晚于22:00。尤其是寄宿制初中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间扩容增效。将课间休息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缓解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控制作业量。实施家庭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可停止做作业。教师需合理布置作业,避免作业量过大,家长要及时督促学生就寝,确保学生有足够休息时间。

设置长短课

小学一、二年级每节课采用“30+10”模式,即30分钟上课,10分钟用于“玩中学”“用中学”。三至六年级上午最后一节课采用“30+10”模式,30分钟或10分钟可用于讲授知识、阅读课、实践课等。

中小学可在上下午对常规课时时长进行微调,设置长短课。或将下午课时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调整出一节15分钟的短课,用于开展特色活动或复习巩固。

中小学尝试开设两节课(非学科)连上,或一个下午、一天开展社团活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或全校性专题活动等。

改革早午晚读内容:文科采用“朗读+默写、听写+互讲”模式,理科采用“朗读+互讲+轮流讲”模式,丰富早午晚读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动起来·研起来·走出去

立体化提升综合素养

每日体育2小时。采取体育课“4/3+N”模式,每周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N节特色体育活动,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即“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科学探究周周有。每周安排至少1小时的科学探究时间,通过实验、观察、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行走的课堂”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行走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和学习社会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强化领导·定期总结·动态发布

营造良好试点氛围

据新兴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将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对“减负”“提质”“增效”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试点学校要定期总结经验,为2025年秋季学期全县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家校联动和社会沟通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将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群众发布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氛围。

撰文:梁晓珺 新教宣

编辑 羊建溶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